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班级 姓名
  一 看拼音写字词。
  wǔ qì xún huán zhì qīng
  ( ) ( ) ( )之不理 大雨( )盆
  Zèng sòng méng lóng tán bǐng
  ( ) ( ) ( )花一现 ( )烛夜游
  二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入括号。
  1. zǎi zài
  装载( ) 记载( ) 一年半载( )
  2. tiáo diào
  调查( ) 调节( ) 调动( )
  3. fēn fèn
  分别( ) 分量( ) 分开( )
  4. zhuǎn zhuàn
  转椅( ) 转身( ) 转弯( )
  三 选词填空。
  1. 驱赶 驱逐
  (1)货船上的老板在( )纤夫,激起纤夫强烈的不满。
  (2)抗日军民八年抗战,终于把日本侵略者( )出中国。
  2. 简单 简易 简朴 简陋
  (1)毛泽东在( )的窑洞里,制定了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布属,真不( )
  (2)周总理的生活十分( ),办公室的陈设十分( )。
  四 联系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恰当的答案在括号里打√
  1.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1)表达了不忍离开祖国的依依难舍之情。 ( )
  (2)表达了热爱祖国献身中华的思想感情。 ( )
  (3)表达了不忍离别祖国和立志献身于祖国的感情。 ( )
  2.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1)表达了作者非常激动的心情。 ( )
  (2)表达了作者激动 自豪和对总理无限敬爱的感情。 ( )
  (3)表达了作者兴奋的心情。 ( )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表达了养花需要劳动的意思。 ( )
  (2)讲出了养花的乐趣。 ( )
  (3)从抢救花草的紧张劳动中,亲身体验到劳动的伟大,抒发了作者赞美劳动的感情。
  ( )
  五 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我们不会忘记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我们难道会忘记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吗?
  1. 字迹写得潦草,错别字多,这是不重视语文学习的表现。
  2. 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
  3. 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特别喜欢。
  六 阅读理解。
  (一) 课内阅读。
  一夜的工作(节选)
  我立刻起来,揉揉矇眬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并且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地:“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劳苦( ) 审阅( ) 思索( ) 咨询(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简朴( ) 矇眬( ) 浏览( ) 普通( )
  3. 在文中找出本课的中心句,再写下来。
  4.在文中找出总理审稿的句子,用“ ”画出来。
  5.“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的关系是( )
  A.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工作而幸福 激动。
  B.作者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想到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而这一夜工作的情景正是总理一生工作的缩影。
  C.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作者只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6.“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句话是个( )句,请换个说法,不用问号,使句子意思不变。
  (二) 课外阅读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1910年到1913年,周恩来在沈阳东莞模范小学读书。有一天,魏校长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啊?”有的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回答: “为做官而读书。”有的回答:“为了不受欺负。”魏校长都不满意。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称赞:“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周恩来的这个答案不是灵机一动随便想出来应付校长的,而是他那少年胸怀中立下的坚定的志向。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那天,中国已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这位少年的心。
  他12岁的时候,离开南方的家乡,来到了东北的伯父身边。一出沈阳火车站,来接他的大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哪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到哪里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了麻烦没处说理。
  周恩来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大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啊!”
  “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但他听说过,外国列强吧中国当做一块肥肉,大家都来抢着吃。
  到了沈阳,他又曾去看过东郊魏家楼一带日俄战争的遗迹。一位同学的祖父,向他悲愤地讲了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受到的灾难。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打仗,战争的地点竟然是中国的土地,倒在血泊里的竟是中国的人民。这是何等样的奇耻大辱!
  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训斥死者的家属妨碍交通。
  一桩桩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同时也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1. 给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中华不振( ) A.摇动,挥动 B.奋起,兴起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A.兴起 B.高起,突起
  (3)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 A.效验,功用 B.摹仿,仿效 C.尽,致
  2.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词语。
  (1)形容临时想出办法来。 ( )
  (2)极大的耻辱。 ( )
  3.“战争的地点竟然是中国的土地”一句中,“竟然”的意思是
  ,这两个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4. 哪些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5. 本文的中心句是
  根据中心句,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七 习作训练。
  题目:我最喜爱的一种活动
  要求:要把活动的过程些具体,要写出自己活动中的感受,字数在400字左右。
  八* 知识迷宫。
  1. 汉字玩味。
  汉语中有些词语是很有趣的,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有些两个字的词语,前后两个字对调后意思仍然不变,例如:润湿——湿润,你能再写出五个来吗?
  ( )——( ) ( )——( )
  ( )——( ) ( )——( )
  ( )——( )
  2. 秀才的妙计。
  从前有个秀才,满腹学问,心地善良。他教穷人子弟读书不收学费;对有钱人家子弟求学,要收很高的报酬。他出了一则告示,说明怎样收取报酬。上面写道: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
  穷人子弟来,他就这样读:
  有钱人家子弟来,他就读成:
  请你想一想,他是怎样读的?把这则告示按两种读法加上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