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②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
③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④他这个人心直口快,嘴上没有把门锁,刚才的话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言不由衷,你可千万不要介意。
⑤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被盗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是,我们仍应加强防盗意识。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科学工作者正是以这种特有的风格不断地去探索宇宙奥秘的。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B.作为公益性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应担当起“雅俗共赏”的社会服务职能,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更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这无疑是当下博物馆建设需要明确的功能定位。
C.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在旅游成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的同时,令人堪忧的是旅程中暴露出的诸多不文明现象,甚至违规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D.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发展中的电影、多样性的文化”为主题,旨在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文化的交流,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
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王某解释说,小车是去年买的,今年2月才来惠州,
行驶证曾经丢过一次,又在补证后找回来了。
②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
,号称“第二个敦煌石窟”,在中国藏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③翻过山梁,我立刻感到眼前一亮,那满坡的红叶,真美。我觉得,最动人的秋色已经
在我面前。
其间 范例 呈现 B.期间 范例 浮现 C.期间 典范 浮现 D.其间 典范 呈现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面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菊是中国的特产。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
, ① 。对此,
② ,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
③ 。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21、下图是第十三届全运会(2017年9月在天津举行)会徽(取名“奔向未来”)的主体图形,请写出该图形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大学组织了一项“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即使读名著,也不为兴趣,而为考试。调查中,一些学生反映:“虽然也想阅读名著,但实在读不下去。名著虽然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但离我们时代太远,我还是喜欢反映当下、接地气的作品。”
针对以上情况,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阐述你的思想与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广州二中2017届高三第三次段考试卷
参考答案
1.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梳理其中的关系,就能让文学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表述有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今天是市场,唐时是及第,它们都关乎生存和现实前程,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文学的健康发展并非靠作家、评论家呼吁就能实现',倒数第一段“文体流变有规律,其推手却很复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感,梳理其中的关系。然而面对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总免不了一声叹息。但愿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依然能够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2.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B项“是因为长篇写作不再是作家长期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错误,原文第三段说“这显然和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有关”。
3.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C项“一部作品要想抓人眼球,必须考题材、书名,而不能靠作者知名度”夸大其词。原文第三段是“一部作品靠作者知名度销售,远不及靠题材、靠书名更能抓人眼球。市场这个冷冰冰的东西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裹挟着文体的兴衰”。
4.D(解析:A.不是讲公文写作课内容。B.“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强加因果。C.“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错,原文是“他是我,又不是我”“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
5.①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全面。②侧面烘托,突出传主的精神和性格特点,表达对他的钦佩。学生的话看出老树的博学与个性;研究生的话体现出老树的内心丰富闲适沉静的品格;杨葵的话表现了老树良好的文艺修养。(每点2分)
6.①诙谐幽默,平易近人:自嘲长相太凄凉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②率性而为,性格真实: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③外表粗犷,内心敏感细腻: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享受自己的孤独空间。④淡泊名利,豁达洒脱: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⑤博闻强记,研究广泛: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 (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
7.A、E, 对一个2分,共4分(选项中大家是怕得罪张云兰;C中“母亲不问就知道究竟的”不是猪头是哪里来,而是小兵家怎样得到的猪头;D原文中没有表示张云兰得知自己要调走。)
8.①能干顾家。手巧会缝纫;为了让孩子吃得好,凌晨就去肉铺排队、连夜给张云兰赶制裤子。 ②有生活智慧,懂得变通。会通过拉关系来换得更好的生活资源,如给邻居送假领子、给张云兰做裤子。(每点2分)
9.答案示例之一:不同意。(1分) ①情节上,这段文字真实、生活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②人物上,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体现了其内心深处的善良。 ③主题上,正面交代了人物之间矛盾的化解,更好地反映了主题。(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给5分。)
答案示例之二:同意。(1分) ①从情节看,小说情节上已经很完整了,没有必要再加入杂货店这一部分。 ②从艺术效果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③从主题上,以“白雪猪头”结尾,强化了意象,更好照应了题目。(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答出三点给5分。)
10.D【解题思路】解答断句题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及句子结构。由文意知,文章涉及汉朝刘氏天下,故“王刘氏”的划分不对,据此排除A、C,文中“主兵柄”语意完整,是动宾短语,故排除B项。
11.C【解题思路】“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12.D【解题思路】“袁盎拉慎夫人人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主妾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13.(1)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得分点:“已而”“望”“谢”各l分,大意2分)
(2)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或受过刀锯切割的人或受过阉割的人)同坐一辆车呢!” (得分点:“共”“舆”“独”各l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国人,字丝。他的父亲原先聚众为盗贼,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高后当政之时,袁盎曾经做过吕禄的家臣。等到孝文帝登上了帝位,袁盎的兄长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退朝之后每每急步而出,很是得意。皇上待之以礼,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认为丞相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应该是与主上共治国事,存亡与共。当年吕后当政的时候,吕氏诸人掌权,擅自相互称王,以致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当太尉,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正朝纲。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吕氏诸人,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不可取。”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封国中有人上书朝廷,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室宗亲以及诸位公卿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出来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屡屡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常侍骑,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应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孝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大笑,让赵同下车。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常常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座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席位,袁盎把慎夫人的座位拉后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座。皇上也动了怒,站起身来,回到宫禁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次序,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重赏她。陛下宠幸慎夫人之举,
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听说过‘人彘,之祸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14. C. E.(对一个3分,对两个5分)
15.(5分)参考答案: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2分)“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启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示自己的空怀壮志,报国无门。(两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不同”而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衣冠简朴古风存
17.(3分)B.【①【正确】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
②【错误】安之若素:表示对不顺利或不正常的情况,和往常一样毫不在意。近义还有“泰然自若”。不合语境。
③【正确】不孚众望:不使人们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孚:令人信服。贬义。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④【错误】言不由衷:指说的不是真心话。应该用“有口无心”。
⑤【错误】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与句意不合。
⑥【正确】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
18.(3分)D.【A.“加快”与“规模”搭配不当。B项递进关系不当,应为“不仅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更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C.项“令人堪忧”重复,删去“令人”】
19.(3分)D.【其间:在此期间。典范,指人和物;范例,指事情、做法。呈现,指当下所见,浮现指记忆重现。】
20.答案示例:①而是菊有什么用(或“而是菊的食用功能”);②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或“屈原有过吟咏”);③菊是可吃的(或“菊可用于食用”)。(大意对即可)
21.
答案示例:会徽由草书“津”字、“13”、火炬、天津的拼音和“2017中国&天津”字样构成。(3分)“津”代表天津,手写的“13”代表十三届全运会,豪放潇洒的草书彰显运动特征,寓意天津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奔向幸福的未来。(3分)(93字)
22.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立意参考:从“针对以上情况,你有何看法?”等文字可看出这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明确,只要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作文就可以。具体可以从中学生为什么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中学生为什么喜欢反映当下、接地气的作品;中学生怎样才能亲近文学名著等方面构思立意。
评分建议:①分数不按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分项给分,只给一个总分。
②文体必须是议论文,写成其他文体总分在10分以下。以议论为主,但议论文文体特色不鲜明,总分在35分以下。
③文章必须做到思想健康,若出现政治法律观点或道德意识明显超出底线等“问题卷”,可给10分以下。
④完篇,字数够800,偏题文章总分在25-35分间给,离题文章总分在15-25分,另起炉灶的文章总分不超过15分。
⑤有确凿证据判定是抄袭的10分以下,套作总分在15-25分。
⑥照抄试卷中阅读材料的,若照抄部分字数超过全文篇幅80%,总分最多不超过10分;字数占全文篇幅50~80%的,总分不超过24分;低于50%的,根据实际情况在25~42分的范围内记分,个别文句的引用除外。
⑦基本符合题意,完篇,字数不够800的,总分在35分以下,在此基础上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5分。基本符合题意,完篇,字数不足400的,总分不超过24分,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⑧缺少题目,扣2分;只写题目给2分。
⑨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
⑩标点错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
例文:让年轻人能踮起脚尖“够着名著”
近日,山东大学组织了一项针对“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中。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即使读名著,也不为兴趣,而为考试。
这一结论并不让人意外。近些年,我们常常能听到社会上关于“文学名著正在远去”的忧心之论。某家出版社甚至发起了“死活读不下去的10本图书”排行榜,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四大名著悉数上榜,西方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也都位列其间。不幸印证了马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所谓“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反复选择的经典文学作品。
可为什么在今天,这些高知名度、高含金量的作品却失去了阅读的魅力,或成为“束之高阁”的收藏品,或成为“味同嚼蜡”的应试工具?其背后有多重的、复杂的原因。 首先,读大著作没有一点静心是读不下去的。信息化时代,人们阅读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闪阅读、微阅读,让人们对那些动辄洋洋万言、鸿篇巨制式的名著缺乏耐心。《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在开篇时就提醒读者:“你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
其次,名著创作年代久远,内容往往与今天的社会状况大相径庭。如果读者做不到“思接千古远,胸怀寰宇宽”,也至少要对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在大战风车的巨人、变成甲壳虫的公务员和长着猪尾巴的男孩面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再次,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先有武侠而今仙侠,先有科幻而今玄幻,先有历史而今穿越,网络文学的新形态让创作者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层出不穷;而它的语言更“接地气”、故事更“生活化”、人物更“多元化”,与传统的类型的文学名著大异其趣,分庭抗礼。如此,又挤压了名著在现代人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让它沦为一些人调侃的“治疗失眠的利器”。
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但我们不能坐视“名著远去”,特别是年轻人。年轻人需要读一读名著,因为它所关怀和弘扬的是永恒的主题。作家周国平说,“读名著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精神的根底不正不牢不壮,附丽其上的人生也就扭曲、摇摆、空洞。年轻人需要读名著,因为它是我们祖先的文化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遗言,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准备去休息的士兵向前来换哨的士兵的命令”。阅读名著就是阅读时代,阅读生活,借由它,我们穿透历史,继承文化的血脉。年轻人需要读名著,但艰涩高深、卷帙浩繁的名著有时就像天上繁星,璀璨夺目,却难以亲近。“循循善诱”才能“欲罢不能”,好的导读和辅助才是叩开“名著之门”的钥匙。创作者、出版者、教育者都应该想方设法去搭建一座通向名著的“天梯”,让年轻人踮起脚尖就能够着漫天的“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