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 茫茫艺海中,真有远见卓识的启发性的老师寥若晨星,他们理当被尊为恩师。② 作为百年老校,我校一直将优良的办学传统陈陈相因,办学成效显著。 ③ 国画创作中,任何单纯笔墨语言的借用,都是拾人牙慧,终不能到达自由的境界。④ 为了报仇,阿根廷海军绞尽脑汁,构思了许多向英国反戈一击的作战方案。⑤ 巴厘岛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把国有企业迁出市区,导致很多地皮卖不出去,待价而沽。⑥一些经济学家批评特朗普对经济走向的预测只是他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一次“出位表演”。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医学研究表明,在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应该是最主要的元凶。B. 多数受访者认为传承和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关键是与现代文明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完善。C. 3月27日上午,全市民生工程工作会议如约召开,会上详细通告了各县区的工作部署情况。D. 对重污染天气进行预报的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等单位组成的技术团队。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咬文嚼字》公布的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有八个来自网络或 ① 网络赋予了新的涵义。被评选出的流行词,展现了网友的创造力, ② 是社会真实情绪的另类表达。当多数人享受流行语的快感和其所构建的集体认同感时,有一些更为重要的社会情绪或真相 ③ 处在“流行”的范畴之外,比如雾霾、徐玉玉、聂树斌等。相较于那些轻快的流行词,这些词 ④ 所对应的现实 ⑤ 更显得沉重,但它们往往深刻地触及时代的本质, ⑥ 代表这一年的社会关切。
A 从 甚至 但 / 也许 更能B 由 也 却 以及 / 更能C / 更 可能 还有 却 最能D 被 / 因此 或 可能 可能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支付戒指可以储存金融信息,通过蓝牙实施近距离无线通信,执行非接触式付款。用户只要对准支付系统的相关设备,将手指轻轻一晃, ① 。更加神奇的是,它无需使用电池,通过支付终端获取电量,因此,用户 ② 。为了防止遗失,每枚戒指都配备了一张银行卡, ③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软件关闭它的支付功能,并立即冻结钱款。21. 下面是做饭的基本流程,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某书店举办读书活动,让几个读者围在一起读书,闻着怡人的花香,吃着精致的茶点,读前做深呼吸练习,读后闭着眼睛作冥想状。举办者称“不管看什么书,首先要给他们形式感”。根据材料,从自己的读书经验出发,阐述你对“读书的形式感”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福建省莆田市2017年质检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3分)C(C项“理性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二段“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可知,“它”是指推演活动,偷换概念。)
2.(3分)C(C项“可见”前后强加因果。)
3.(3分)A(A项“逻辑的特性在于通过论证来推进自己的研究”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一段“逻辑的科学性质还在于它与科学一样,是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可知,A项曲解原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3分)D(莫言没有谈到自己作品的不足。)
5.(4分)材料一从莫言与山东高密的关系的角度报道新闻;
材料二从莫言获奖的世界意义的角度报道新闻。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6.(5分)①从大街上放鞭炮的具体场景写起,现场感强,抓人眼球;②在场景、气氛的层层铺垫之后,新闻人物出场,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③记者的焦急和期盼与莫言的淡定、从容形成对比,突出莫言的态度和性格特征。④使用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排比句式把人物、事件、场景写“活”,现场感强,容易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答对两项及以上给5分,答对一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4分)CE
8.(4分)①舞台既是王少宏作为音乐学院毕业生的职业需求,也指他所追求的社会位置,还寄托着妻子对丈夫艺术追求的期待,意蕴丰富。
②小说以舞台为线索,故事围绕“舞台”展开并聚焦于“舞台”,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③以舞台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王少宏执着于“舞台”无视家庭困难,妻子为了丈夫的“舞台”甘心付出,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
(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9.(6分)
示例一:孙兰是典型的“贤内助”。①孙兰勤劳贤惠,悉心付出,独自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②孙兰体贴关爱丈夫,为其搭建舞台,甘当听者;③孙兰面对丈夫的不屑,隐忍包容,默默学习,终成知音。
示例二:孙兰不是“贤内助”。①她始终纵容丈夫躲避现实寻找“舞台”;②明知丈夫心有旁骛却没有及时指出,反而为他搭建阳台的舞台,做他“唯一”的听者;③当丈夫愿意一起承担家庭重担时,她却表示拒绝。
示例三:辩证地看待孙兰的形象。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正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3分)B
11.(3分)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巡按,又称按台,代表皇帝巡视地方,专门负责监察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
12.(3分)B(不是方震孺命令宁前监军,是方震孺请求皇帝命令宁前监军。)
13. (10分)
(1)震孺两次上疏说山海关没有外围防卫,应立刻在中前驻兵,作为耳目。(皇帝)不省察。(“再疏”,两次上疏;“亟”,立刻、马上。)
(2)将军回去,(我们)保你富贵;不回去,请允许震孺我用颈上鲜血溅在将军身上。 ( “相”,在这里是指代性副词,指祖大寿;“以”,介词,“用”。)
【参考译文】
方震孺,字孩未,桐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熹宗继位,逆党魏忠贤在宫中勾结客氏。方震孺上书陈说三朝的艰难危险,说:“宫妾近侍,容易假装献媚地谄笑,窥探政事,值得忧虑。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频频宣读,恐怕会重蹈唐代‘斜封官’的覆辙。”这年春天巡视南城,宦官张晔、刘朝被诉讼,魏忠贤替他们说情。方震孺不听从,最终报告了皇帝,魏忠贤更加怨恨他。辽阳失陷后,方震孺一天上了十三道奏疏,请求增派巡抚,疏通海运,调遣边兵,改换司马。一天五次敲击公卿的门,一边筹划一边痛哭,并且请求自己去犒劳军队。这时,三岔河以西四百里,人烟灭绝,军民全都逃窜了,文武官员没有一骑向东。皇帝感慨他的言语勇壮,调拨钱币二十万两给方震孺去犒劳军队。六月,方震孺出关,延请召见将士,吊唁死者,救扶伤者,军民十分喜悦。皇帝命令他巡按辽东,监管军事。一起商议的人想要抛弃三岔河,退守广宁。震孺请求驻兵镇武。军法不严,方震孺请求皇上命令宁前监军,专门斩杀逃兵逃将。皇帝都听从他的意见。然而这时经略和巡抚不和睦,边疆之事更加危急。震孺两次上疏说山海关没有外围防卫,应立刻驻兵中前,作为耳目。皇帝不省察。第二年正月,任期满,等候代理前屯,而大清兵已经第二次渡过三岔河。先锋孙得功没有迎战,却对着镇武呼喊“兵败了”,就逃走了。各城听到消息都逃走了,只有方震孺的前屯没有动。正在这时,西平守将罗一贯已战死,参将祖大寿聚集残兵驻扎在觉华岛上。于是方震孺召见水军元帅张国卿一起商量说:“现在东面的军队外出到处搜索粮食,听说祖将军在岛上有米豆二十多万,士兵十多万,百姓数万,战舰、武器、马牛无数,东面的军队如果联合岛兵,得到岛兵来攻打榆关,难道会有好事吗?”于是方震孺、张国卿渡海见祖大寿,激动地说:“将军回去,我们保你富贵;不回去,请允许震孺我用颈上鲜血溅在将军身上。”祖大寿痛哭,震孺也哭,于是相携而归,获得军民辎重无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5分)C E
15.(6分)
⑴表达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细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得凶讯,表现了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心和思念。(分析第三联亦可。)
⑵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已老大,愁病交攻,却还得忍受与妻儿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或:询问妻儿情况、写信安慰妻儿时都饱含分离的悲哀。)
⑶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或:对社会不平的怨愤)。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答对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5分)
(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B 18.(3分)D 19.(3分)B
20.(5分)
①就能立刻完成支付手续 ②不必担心它的电量问题 ③一旦戒指丢失
21.(6分)
先淘米下锅,开始蒸饭;再备好炖汤的材料,下锅炖汤;在等待米饭和汤熟的同时,洗菜,烧菜,熟后起锅。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四、作文(60分)
22.(60分)(略)
附古诗赏析
陈师道家境贫苦,无力养活妻儿。元丰七年(1084),他的岳父郭概任成都府路提刑,陈师道便把妻小托付给岳父带往成都。郭概到任后,派人传信给陈师道,陈师道收到信,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大丈夫俯仰天地间,功名无望,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法养活,他心中的悲伤可想而知,因此全诗格调怨幽凄楚,催人泪下。
诗首联从岳父寄信来报知消息入手,说接到蜀地来信,知道妻儿都平安地住在岳父家中。这联平平而起,直述其事,首以“巴蜀”二字领句,说明其远;次以“通归使”三字,说远方的消息终于传来。这样写,把自己对妻儿的关心,等这消息已多日的焦急状况,都透露了出来。归使带来什么消息,诗只浑说一句“且旧居”,也就是说信的内容很简单,这显然是诗人不能满足的,次联就承着这意思写。消息不够具体,诗人想详细地知道情况,可是想到蜀道艰难,行程万里,祸福难料,平时一方面盼望消息,一方面又会产生一种怕知道消息的心理。宋之问《渡汉江》诗云:“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就是写急于知道又怕知道家人情况的心情。陈师道这两句诗更深入一层,平时盼知道又怕知道,现在已经知道平安了,可又见消息过于简单,唯恐有什么隐瞒,有什么不如意处不便说,所以对着来人吞吞吐吐地不敢问。这样写,把诗人关心妻儿的心情曲折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前四句,形象地写出了得家书的心理反响,完全切合自己的思想,但在语句感情的描写上,都有出处。首联是学杜甫《得家书》:“今日得消息,他乡且旧居。”次联是学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由此可见陈师道熔铸杜诗为己用的高超技艺。
尽管诗说自己“不忍问”,最终还是会问,问了后,知道一切都很好,他心头的挂念与紧张一下子放松了,于是第三联转到安慰对方,也是自我安慰。大家身体都很好,平平安安,就是大好事,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亲人的情谊永远不会疏远。诗前几句都是写自己,到这联才入题,扣题“寄外舅”,但仍然把自己与对方同写,过渡得很自然。最后,诗在尽情倾诉了对亲人的关心后,转到自己身上作结,说自己年老多病,一事无成,边写回信,边流着泪。这一结结得很深沉。妻子分离,自己贫病,都是因为功名不遂,回视自己过去,看看现在,诗人怎么能不伤心流泪呢?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主将,被称为“三宗”之一。他作诗提倡“宁拙无巧”、“宁朴无华”,在句律上力求简古,要“语简而益工”;所以他的诗平淡质朴,与黄庭坚的诗风有较大的区别。这首诗是陈师道的代表作,被一致公认为学杜甫的杰作。宋赵蕃《石屏诗集序》说“全篇似杜”,元方回《瀛奎律髓》评说:“后山学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劲,情味深幽。”的确,本诗不仅是学了杜甫诗句法格调的古朴简易,同时也学杜甫感情上自然淳真,诗一气浑成,情真格老,真正得到杜诗的精髓。
【宋诗鉴赏】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外舅”则是女婿称呼岳丈。1084年(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丈郭概由朝请郎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陈师道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一女三子都随郭概赴蜀,陈师道则留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分手时陈师道写有《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内》和《别三子》三首诗,都流露出至性至情。这首《寄外舅郭大失》则是分别之后的“诗简”,表达对远居异地的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
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看似起得平平,道来却也不易。开篇便是“巴蜀”二字,容易使人联想到李白“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古代四川的交通困难,早已使“巴”、“蜀”这些字眼染上一层滞重的色彩。因而紧接着的“通归使”也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那样“崎岖不易行”的蜀道居然“通”了,来了一位信使,而他所带的又正是自己朝夕盼望的妻儿的消息,这正是“家书抵万金”。“通”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就打上了强烈的感情印记。
“妻孥且旧居”,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娇妻幼子,关山阻隔,不知有多久没有互通音讯了,作者想,他们的情况怎样?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面对远道而来的信使,脑海里日夜浮现的妻儿形象都要跳出来了,可是作者却写了这样一句淡而又淡的诗。像是沉吟,像是揣度,又像是自我安慰,一个“且”字,把那种又迫切又犹疑,惊喜慰惧交集,满肚子话要问却欲言又止的心情传达出来了。此时此刻的作者,正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颔联两句把沉吟犹疑的原因挑明了。作者的心理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形成的。家人分居异地,消息阻塞,祸福不知,一方面盼望消息,一方面对消息反而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生怕会有坏消息传来,特别在战乱年代这种矛盾心理更为突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都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写照。陈师道是效法杜甫的,这首诗也受了杜甫诗的影响。
但不管怎样“不忍问”,害怕问,最后总得硬着头皮听消息。一旦获知妻儿都好,平安无事,作者就像久囚遇大赦,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心情立刻轻松起来,一扫嗫嚅之态,和信使也有说有笑了。因而“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两句就带有明显的愉快情绪,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一种自我慰藉。只要大家都身体健康,平平安安,那么即便隔山阻水也没有什么了。作者还进一步用温言絮语抚慰妻儿:夫妻、父子的亲情,绝不会由于分离而疏远、而隔膜。
尽管有淡淡的微笑,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家庭异地分居、不能团圆的严酷现实。所以在最后一联,作者又情不自禁,悲从中来,不能抑制了。他想,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呢?追根究底,还不是因为科举不顺吗?古代读书人要想飞黄腾达,唯一出路是应试做官。陈师道尽管以孤介自许,实际上也未能免俗。“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顾影自怜,年已老大,愁病交攻,连自己的妻儿都养活不了,想到这些,提笔回信之时,他便洒下了伤心之泪。全诗的思想深度也在此深入一步,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也就意在其中了。
陈师道属于江西诗派,以“闭门觅句”的枯淡瘦硬风格著称,但他写家庭悲欢的几首诗都情真意切,通俗易懂。这首诗也是其中之一。通篇全以感情运行,首联平静,颔联沉抑,颈联以淡淡的欢快挑起,尾联复归结于感慨哀痛。起伏跌宕,得自然之趣,尽真情之妙。
上一篇:2017年3月广西省玉林市、贵港市高三语文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