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做荣誉博士,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是吗?这都礼崩乐坏了,都不从四书五经研读中国传统了,几个明星去做荣誉博士,算个什么事呢?群起而攻的,不是迂腐,就是气量狭小,或者干脆被人作了动机猜测:你想干嘛?你是不是眼红了?
这里不想干嘛,也不是批评,只想平心静气地说上一些事,那些往事。
诚然,社会知名人士有他们的立身之道,值得世人借鉴学习。他们的经历,或励志,或启发,都可能对每一个学子的成长产生正面的影响。然而学校动辄冠以荣誉博士的名,则值得商榷。
“博士”这一名字,让我想起了五经博士。汉武帝时期设置五经博士,这里的五经所指的,属于先王政典,即《诗》、《书》、《礼》、《易》、《春秋》。后世有人说,《论语》很重要,它不能不是经,于是它就被经了。也有人说,孝为人之本,因此《孝经》也应该列入经类。渐渐地,五经变成了十三经,变得不靠谱起来。例如《孟子》是子书,也被经了;《尔雅》属小学,也被经了。数度折腾之后,经作为先王政典的本色,渐渐抹去。
比起经的博士,经的数目增加算是慢的了。起初,每一经的博士很少,后来不断增加,政府又劝以利禄,到西汉末叶,出现了五经十四博士的局面。这还不是最过分的,到了东汉,做学问如同学艺一样,一个博士旗下弟子是济济一堂的数千人。汉代真正为中国人奉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地尊重知识,人们相互告诫:“黄金满籯,不如遗子一经。”
但经学的衰落,也自汉代开始。“章句渐疏,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范晔),“经学不重,而人才徒侈其众;实学已衰,而外貌反似乎极盛”(皮锡瑞)。
一个定义,被扩容了之后,就失去了初衷。如今的博士也一样,今天有荣誉博士,无需考试,不必修业,只要你有社会地位或者名气,和学校对上眼了,就能戴上这顶帽子。那么明天或者还有变形金刚博士、熊猫博士、玛莎拉蒂博士……博士一词,不断被注水,造成的事实就是拥有博士头衔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人才徒侈其众”之下,博士本应具有的劝学崇智作用,就随之消失。
如果大家还愿意记起来的话,被扩容的不止是博士,还有各式各样的“国学大师”。众多的民国学人,被今人冠以国学大师的名头,并没有促成国学的复兴。不管何世,人类都需要这么一块园地,以为精神的归宿。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应该丢失一种自贵精神。就像博士学位一样,别人可以不当你是宝,但你不能就此降低门槛高度,变相大开准入之门。而荣誉博士的滥赠,只会使高校变得越来越菜市场化,对学校的品位格调没有提升作用。
是办大学,还是办菜市场,对于教育家来说,这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吗?
上一篇:2011年广东省非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录取最低分数线
下一篇:2011年广东省大学学校开始录取 录取分数公布
声明:城市学校网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