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动怎么办?

 
    孩子的多动主要表现在:

    (1)活动过多,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状态中,喜欢爬高上低,不怕危险;上课时小动作过多,如敲桌子、摇椅子、舔铅笔、拉头发、抓头皮等,手脚不停,又不听劝阻。由于自控力差,常说一些使大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

    (2)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喜怒无常,自控能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理,常惹事生非,不易合群。

    (3)注意障碍,注意力很难集中或集中时间短暂,不符合年龄特点,上课心不在焉、易走神,做作业边做边玩,随便涂改,马马虎虎,潦潦草草,做事常有始无终。

    (4)学习困难,因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未听清楚,以致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有的孩子可能还有不同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语言功能障碍、思维功能障碍、书写障碍等。

    (5)行为异常, 主要表现在说谎、逃学、偷窃、离家出走等等。

    (6)神经系统轻微异常, 如运动功能异常:动作笨拙,精细运动困难,闭眼站立不稳,不能走直线等。

    多动发生的原因:

    儿童多动症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调查发现,大约40%的多动孩子的父母、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是如此。可见多动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也有人认为此症可能与人的内分泌有关,内分泌不平衡是此症的主要原因。

    (2)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由此可能造成神经递质传递信息作用失常而形成的病态。脑内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此外,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后,发生多动的机率也较高。

    (3)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多动症的诱因。破裂家庭、家庭过分贫困、住房过于拥挤、父母性格不良或有其他心理障碍者,或长期寄养于不良条件的家庭等,均可构成此症的诱因。研究表明,此症与不良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有密切关系。

    (4)铅中毒以及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可能会诱发多动症。研究表明,严重的铅中毒可产生致命的中毒性脑病、痴呆等。也有研究认为多种食物添加剂如食用色素、多种饮料、糖果等可能是导致多动的原因,但这种结论还需进一步证实。

    预防与矫治:  

    (1)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童年,切勿盲目望子成龙,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创伤。

    (2)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制预防疾病的发生。限制人工调味品的摄入,如对糖果、饮料等的食用要加以限制。尽量减少对工业污染源或铅环境的接触。

    (3)要分清性质、客观看待孩子的“多动”。

    首先,对于有以上多动表现的孩子,要正确区分是孩子的“顽皮”所致,还是不良习惯或是心理疾病。如果您的孩子同时表现出以上几种症状,并持续较长时间,一般是 6个月以上,才能判断为“多动症”。如果怀疑孩子有多动症,最好带他到心理咨询机构就诊。因为有些学生表面看起来很像多动症,但实际上并不是多动症,而经心理咨询机构诊断后,可用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矫治。

    其次,对于确实多动的孩子,尤其是他们的说谎、逃学等异常行为,家长、老师都要予以理解,不应该对孩子歧视、粗暴、打骂,但也不要以此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对于打架、伤人等攻击性行为以及毁物等破坏性行为,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严加制止,要有恒心、信心和耐心,发现其优点加以表扬,逐渐提高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与教师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重点培养注意力,如可以暂时适当降低教学中对这样的孩子的注意力要求,对于他集中注意力的行为——如静坐听讲,注意力集中,作业不粗心等,应及时给予表扬,以强化他的信心。控制易分心之物,让他坐在第一排,让他周围尽量看不到过多的刺激物。在他分心时,使用接近控制法,如在桌子上轻轻一敲,碰一下他的肩膀或叫一下他的名字,都可以帮助他恢复注意。

    (5)订立简单的、经过努力或他人督促就能做到的规矩,从小培养一心不能二用的习惯。如吃饭时不看图书,做作业时不玩玩具等。规矩要简单明了,切实可行,以免难以遵守。

    总之,只要我们有恒心、信心和爱心,加之以科学的引导方法,就一定可以有效地予以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