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许多家庭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父母由于对子女的爱,不让字女涉足家务劳动,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独生子女的家庭,这个现象更加突出。许多孩子不会烧饭,不会钉纽扣,洗不干净衣服。有一名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连擦火柴点煤气都不敢。有一名初一学生说,长到这样大了,还没有叠过一次被。
在家长会上,有些家长反映,由于对孩子娇生惯养,现在偶尔要孩子倒个痰盂、洗次碗、淘次米,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话语之间,已有悔意。
父母们的确应该看到,由于对孩子的过分宠爱,过多的包办代替,造成不少孩子劳动观点薄弱,不会劳动,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孩子不懂得劳动意义,在思想品德上,出现了一不爱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别人的劳动,生活不够节俭的缺点。因此,对孩子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培养劳动习惯,已成为家庭教育中一个亟需重视的课题。
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逐步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指导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那么父母应怎样指导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呢?
1、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不应把孩子的事情都包下来,而应该指导和督促孩子以自己的劳动来解决,让孩子每天洗袜子、洗手帕的习惯。替换下来的衣裤,除大件难洗的、质料高档的外,一般也应由孩子自己动手洗。这些必要的劳动,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对于整天进行紧张学习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可以使大脑得到很好的休息。同时,这种看似轻微的劳动,对孩子的意志也是一种锻炼。
2、自己的生活让孩子自己料理。父母要指导孩子凡自己生活过的角落都要及时动手整理。早晚让孩子自己叠被、摊被;做完手工作业,要孩子把剪在桌上、地上的纸屑、木屑及时打扫干净;自己用的痰盂自己倒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劳动,可以养成孩子爱整洁、生活有秩序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3、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家务劳动。孩子除了料理自己的生活之外,父母还应让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家务劳动,让孩子在为家庭其他成员服务中出一点力。如在洗衣机旁给家长作个帮手;在父母下班较晚的情况下淘米烧饭;在家里扫扫地、拖拖地板;对有兴趣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学学烧菜技术等等。这种为家庭履行义务劳动的习惯,对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的劳动,关心父母的品质是大有益处的。而这种品质正是孩子独立生活所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