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张琇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

 城市学校网为您提供《旧唐书·张琇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_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19分,考试时间20分钟! *试题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学们及时观察做题结果!
    张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籍没其家。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张璜,是蒲州觯县人。父亲张审素,任崔州都督,在边塞多年。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杨汪在路上,被张审素的党羽劫持,当着杨汪面杀掉告发者,胁迫杨汪,命令他上奏昭雪张审素的罪名。不久州人反过来杀掉张审素的党羽,杨汪才得以回去。到了益州,上奏说张审素谋反,于是深入审查张审素,编造他的罪名,杀掉了他,抄没了他家。张磅和哥哥张理,因为年幼被判流放到岭外。不久各自逃回,隐姓埋名了多年。杨汪多次升官后调任为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张璃、张理在都城等候杨万顷,拔刀杀了他。张理虽然年长,但发起谋划和亲手杀人,都是张磅干的。杀掉杨万顷后,他们把表文系在斧刃上,自述报仇的情况。然后逃跑了,将要去江南,杀掉和杨万顷同谋给父亲编造罪名的人。走到汜水,被追捕他们的人抓获。当时都城的男男女女,都怜悯张磅兄弟年纪幼小,孝顺刚烈,能报父仇,大多数人都说他们应当受到怜悯和宽恕。中书令张九龄也想让他们活下来。裴耀卿、李林甫坚持说:“国家法律不能纵容报仇。”皇上认为他们说得对,于是对张九龄等人说:“报仇虽然是礼法所允许的,而杀人抵罪也是法律条令规定的。孝子的心情,为了道义而不顾惜生命,但是国家设立法律,怎能容许这样做?杀了他们可以成全他们的报仇之志,赦免了他们有损法律条令。然而人们议论纷纷,所以必须告示百姓。”于是下令说:“张理兄弟一同杀人,经过审问已经服罪。法律有正式条文,两人都应该被处死。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甚至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但国家设立法律,目的在于能长久执行,用法律来帮助人,以期阻止杀戮。假如每个人都强调做儿子(为父报仇)的志向,可谁不是舍身求孝的人,那么辗转反复,互相杀戮还有什么尽头?咎繇作法官时,法令存在就一定执行;曾参杀了人,也不可宽恕。不宜加以刑戮,陈尸在集市上,应当交付河南府告示百姓后处死。张绣、张理死后,士人百姓都哀怜他们,给他们写了表示哀悼的诔文,张贴在大道旁。市民们凑钱,在他们死去的地方建造义井,把张弱、张理一起安葬在北邙,又恐怕杨万顷家人发掘,同时修建了几座疑冢。他们被当时人哀怜到这等地步。

  • 1.下列对义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
  • A: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 B: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
  • C: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 D: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 答案为:C
    注:试题分析: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关键词判断。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万顷”“汜水”“捕者”;谓语动词:“杀”“系”“言”“逃奔”“行”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标点如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故选C。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
  • A: 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 B: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 C: 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 D: 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
  • 答案为:D
    注: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本题考查了地理、官职、文体等。D项,“多以散文写成”错误,应是多以韵文写成。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
  • A: 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家里被抄,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 B: 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 C: 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因李林甫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
  • D: 张绣死后,深受士民哀怜。他们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璃兄弟,不但安葬了二人,还设置了几座疑冢,使仇家无法找到。
  • 答案为:C
    注: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C因果关系不成立,从原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看,皇帝也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法律权威。
  • 4. 把文中碱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接之。 (本题分数:5分)
  • 请填写答案: (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
  • 参考答案为:
    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
    注:纠:告发,敕:命令,按:调查。
  • (2)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本题分数:5分)
  • 请填写答案: (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
  • 参考答案为:
    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
    注:庶:百姓,喧词:纷杂的议论,矜: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