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广雅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湖畔/挑衅 高亢/伉俪 蔓延/藤蔓
B.水疱/匏瓜 筵席/谚语 露宿/露头
C.稗官/裨益 窥探/岿然 拗断/执拗
D.砒霜/纰漏 橄榄/鸟瞰 孱头/孱弱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目前,社会公众对各种食品的“转基因焦虑”甚嚣尘上。为此,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显然不应仅仅归因于公众的科学素养匮乏,很长时间以来,国内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状况如何,有关部门一直语焉不详,相关信息也欠缺。历经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后,老百姓个个风声鹤唳,看似可笑,却也是自我保护的无奈之举。
A.甚嚣尘上 B.归因 C.语焉不详 D.风声鹤唳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专家表示,重阳放假仅是一个形式,关键在于提醒全社会形成敬老尊老的传统,发扬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B.广州《出租车客运管理条例》规定,对于在车厢内吸烟的出租车司机,不仅要处以20-50元的罚款,还要责令其改正。
C.广东风筝节当天,不少当地市民按照习俗都在放飞风筝,南国风筝场上空成了风筝的海洋,经常出现有数百只风筝在天空中飞舞。
D.全国假日办就假日安排进行了网上调查,约211万人填写了调查问卷,目前调查已进入了收集、分析、整理阶段。
4.把下列6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而且你越思考问题,问题就越多。
②就像影子一样,你总想也总以为可以超越自己的影子,可是你永远也做不到。
③是不是问题在作弄我们呢?
④后来我好像有些明白,人和问题的关系就像身体和影子的关系一样,其实影子就是人的产物。
⑤问题就像上帝一样嘲笑着探究问题的人类。
⑥所以昆德拉说,人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A.②③①⑥④⑤ B.③②①⑥⑤④ C.⑤⑥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⑥④⑤
二、本大题7大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高祖召问其故,对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义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北宋&曾巩《唐论》)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引师趣霍邑 趣:奔赴
B.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 仗:兵器
C.贼见吾还,必相追蹑 蹑:尾随
D.度三王陵,发伏击之 度:估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及高祖之守太原 ②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
B.①死亡须臾而至 ②高祖乃悟而止
C.①今兵以义动 ②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D.①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 ②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B.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C.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D.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率兵西向,在霍邑被隋将率精兵阻挡,恰遇连天大雨,粮草断绝,但高祖不为所动,促令急攻,最终大败隋军,平定霍邑。
B.平定京城后,高祖辅佐朝政,被授予唐国内史的官职,后来又改封为秦国公。高祖受禅后,又改任尚书令,并由秦国公进封为秦王。
C.在战争中,李世民善于分析敌情,恰当部署,抓住了敌人的要害,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凭借突出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钦佩。
D.曾巩在评论中对太宗李世民推崇备至,认为他仁心爱民,他的朝代是历史上极治的时期,即使古代的圣贤君王,也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
②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太宗“有天下之志”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7分)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1)“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3分)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⑴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兰亭集序》)
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⑶ ,烟光凝而暮山紫。 ,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⑷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E.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13.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14.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4分)
1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
上一篇: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山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广西省2013-2014学年宾阳高中高三语文11月份月考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