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14届高三语文一诊试题答案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天下郡邑的辅吏大多是因为有罪被贬充军的,郑赐曾经奉命在龙江整编军队。正是夏天炎热的时候,囚徒十分疲惫。郑赐解开他们的刑具,让他们进入房间休息,给他们周济的食物和饮水,生病的人给与医药,很多人得以存活。任期满了应当升迁,湖广布政司参议空缺,任命郑赐和检讨吴文任此官职。二人同心协力,去除弊端,民众得以安定和睦,少数民族对他们敬畏和感激。母亲去世服丧,离职。服满后,改任北平参议,服侍成祖(当时是燕王)很严谨。后来被别人连累充军安东屯。等到惠帝即位,燕王朱棣及楚王朱桢都举荐郑赐为长史。建文帝不许,召回朝庭为工部尚书。燕王起兵“靖难”,郑赐河南督军抵抗燕兵。成祖攻入南京,李景隆揭发郑赐的罪不亚于齐泰、黄子澄。抓到成祖面前,成祖说:“我对你怎么样,为什么背叛我?” 郑赐说:“尽我做为臣子的职责。”成祖笑着释放了他,任他为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弹劾都督孙岳擅自毁坏太祖所建的寺庙,下诣贬孙岳去海南。孙岳,建文时防守凤阳,曾经拆寺院的木材,修战舰来防御燕军,燕王知道他有了防备,从其他的道路南下,郑赐弱劾他。永乐二年弹劾李景隆私下豢养死士,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共同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奢侈过度,炳文上吊自杀。这些都是揣摩成祖的心意所厌恶的人。祁阳教谕康孔高到京师晋见皇帝后回任所,绕道看望母亲。恰逢母亲生病,留下侍奉母亲九个月没有到任。郑赐请求逮捕审问康孔高,处以杖刑之罪。明成祖说:“母子分别几年,一旦相见难以立即离开,何况母亲有病,值得同情啊。”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
永乐三年秋天,代替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进贡佛舍利,郑赐因此请求释放囚犯。皇帝说:“梁武、元顺沉溺于佛教,有罪的人不处罚,法纪受到很大的破坏,这哪是能效仿的!”当年六月初一,应发生日食,但天上连块阴云也没有,郑赐请求庆贺。皇帝不许。郑赐说:“宋朝兴盛时曾经这么做过。”皇帝说:“天下太大了,京城不出现日食,天下哪儿都没出现吗?”终于没有同意。
郑赐为人很和顺忠厚,但是不识大体,明成祖心中轻视他。郑赐被同朝为官的赵羾离间,永乐六年六月因为忧虑害怕而死。明成祖疑心他自杀。杨士奇说:“郑赐生病已经几天了,内心恐惧害怕而不敢请假。昨天站在右顺门,因体力不能支持倒在地上,口鼻中只有出气没有吸气。”话未说完,明成祖说:“没有你的话,我差一点儿错误地怀疑郑赐。郑赐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才能差一些。”下令埋葬祭祀。郑赐在洪熙元年被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文安。
9.①反衬(或对比),双飞的燕子和分离的人形成对比。用双飞的燕子反衬夫妻分离的悲哀。(3分)
②虚写(或想象),漂泊在外的诗人,想象家中的情形:社日妻子停止做针线活,看见双飞的燕子,而想念远行在外的我。自己思念,却从对方写起,更显思念之深。(3分)
11.(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C项“表现了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经验严重匮乏的现实”夸大其词,不合文意,这些幼稚的问题只是他们天真好奇心理的自然流露而已;D项理解不当,警官那样说并非有意欺骗马可瓦多,而是因为他本人也觉得跟随牛群去山上是有福气的事;E项认为马可瓦多对儿子跟随母牛而去的态度是“超然”的,有点绝对,他也是想念儿子,日夜盼望儿子回来的。
(2)①米开尔追随牛群离开城市,去跟母牛一起过放牧的生活。②马可瓦多人在城市,心却随着儿子追随牛群而去,跟随母牛神游于自然山水之中。③ “与母牛同”游象征着在酷热、污浊的城市里艰辛度日的人们对大自然以及美好自由生活的想象和憧憬。(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一个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工作辛劳,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的薪水而不能休息;生活贫困,孩子们甚至吃不饱饭。②自伤自怜,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把深夜听到的人迹怀着同病相怜的悲悯之情。③厌恶城市里污浊的环境,不满现实,对自然和美好生活充满想象和憧憬。④关爱、想念孩子,希望他能摆脱贫困饥饿,过上幸福生活,每天晚上听着外面的动静,等待儿子回来。⑤敏感,对深夜中的细微声响有真切的体察和敏锐而感受。⑥好奇,想象力丰富。深夜起来看经过城市的母牛,为儿子想象出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生活画面。(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主题提示:①以生活在城市底层的马可瓦多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对城市生活的厌恶和想要逃避的渴望,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以母牛的生活对比人的生活,以美丽的自然对比污浊的城市,批判城市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压抑。③以马可瓦多和米开尔贫穷艰辛的现实生活,揭示压力无处不在,底层民众无望改变生活的现实。④以马可瓦多为儿子米开尔想象的生活与其真实生活的巨大反差,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因人的存在而带来的丑恶无处不在,在现代文明中人无处可逃的处境。
[答案示例]
主题一: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搬运小工马可瓦多生活在污浊的城市,过着艰辛贫苦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城市底层劳动者生活的缩影。他厌恶城市的污浊,喜欢带着草料、野花和牛奶的香味的母牛,想象儿子跟着牛群能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中过上美好的生活;他的想象和憧憬也是在尘土飞扬的城市里奔波劳作的人们共同的渴望。(2分)
主题二:表现人在现代文明中无处可逃的困境。(2分)小说以马可瓦多为儿子米开尔想象的美好生活与米开尔真实生活的巨大反差表现诗意生活图景的虚幻,无论是污浊闷热的城市还是山水清幽的自然,只要有对利润的追逐,有对人的不公正、不尊重,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乐土。(2分)
(8分;其中每个“主题”2分,结合文本加以阐释2分;答出任意两个主题、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主题”的解读,言之成理也可)
12.(1)B D
(答B给3分,答D 给2分, 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3分的是最正确的,2分的是基本正确,1分是半对半错,A.使梁漱溟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盛名的不仅仅是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C.从文中句子“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可以看出,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实践其观点;E.梁漱溟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的意义,并非是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2)①梁漱溟不认为自己是学者,是因为:他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只是好发现问题,好用心思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已,谈学问,只是不得已,外人看他像是在谈学问,其实,志不在学问。
②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他要把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梁漱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是把解决中国问题放在心上,离开北大到各地考察办学,是他进行人生实践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好方式。(意思对即可)
(3)①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
②他不慕名利,多少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他却在他当讲之年毅然辞职。
③注重实践。许多人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当做哲学思想来讲,而他认为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
④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是把中国问题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不怕困难,先后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和考察。(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4)答案:
观点一:认同,梁漱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不是学者。
①梁漱溟从不自视为学者,他做学问是不得已,其缘起、目的和态度都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
②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研究学问,是为了实践。
③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抗战的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些都表明他是一名社会活动家。(观点2分,理由每条2分,)
观点二:不认同。梁漱溟还是一个学者。
①梁漱溟在北大期间主要身份就是学者,虽然离开北大后,从事了许多社会活动,但最终使他闻名后世的,还是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并使自己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②学者并不是只呆在书斋里一味研究学问的书呆子,把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中探索发现,同样是学者的本分。
③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观点三:梁漱溟既是学者,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
①梁漱溟的学术水平、学术成果以及学术地位,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梁漱溟是优秀的学者。②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抗战的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些都表明他是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③这两种角色不是截然分开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种身份在梁漱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和目的研究学问,产生了学术成果,又以学者深厚的学养实践于社会活动。所以,尽管梁漱溟不自视为学者,但实际上,他首先是学者,然后才是一个社会活动家。
13.B(B项皮里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评论,一般指暗含褒贬,而不直言。A项气冲霄汉,形容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对象使用错误。C项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不合语境。D项前仆后继,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褒贬误用。)
14.D(A项成分残缺,在“比赛”后加“的资格”。B项“突然猝死”重复赘余。C项逻辑混乱,应该是“陶渊明可能对陶侃的一生有很深的印象”。)
15.B(题干句中有“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途径和行政手段”,由此可以确定后在后面衔接的是⑥否,由此排除A、C两项;而B、D两个选项的不同就在于④②还是②④,第②句中有“其”,根据语意可知,指代的是“癌细胞”,所以应该是④②,排除D。
16.答案:①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②发布的信息往往无法证实③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说服人
(6分;答出一句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超出规定字数的,扣1分。)
上一篇:浙江省杭州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浙江省重点中学联合体2014届高三语文毕业生高考适应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