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学校网首页 - 中学试卷 - 高三试卷 - 福建省2014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查试卷分析及答案网页版

福建省2014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查试卷分析及答案网页版

所属栏目: 高三试卷
【字号: 】【背景色 收藏此页】 【关闭
 关键字:
关键词:福建省2014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查试卷分析及答案网页版,高中,高三下,语文,质量检查,试卷分析,答案,2014届,福建省试卷
摘 要:试卷分析:今年的省质检语文试卷题型设置大致与往年相同。严格遵循考纲、考点要求,结构和题目设置规范严谨,富有科学性,能力考查全面而均衡。能很好地检测学生对各考点知识掌握情况。默写、名著、经典、诗歌鉴赏、阅读、语用等试题题型设置均没有怪题、偏题......


福建省2014届高三语文质检答题情况分析

第1题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虽然增加了《使至塞上》,但各校均能根据考纲变化提前准备,又是名句,反而正确率高,在空白卷中仍能写对此句。

2.六句中只有一个生僻字“蠡”,总体完成情况较好,但也有不少学生想要蒙混过关,故意把关键笔画写得模糊不清。   

3.仍有错别字的存在,但比例有所下降。

例:“虚室”写成“墟市”,“余闲”写成“余弦”(大概是数学做多了,走火入魔了)

“彭蠡”加了三点水(澎湖湾吗?)

“钩心斗角”写成“勾心斗角”(此处是宫廷中楼阁的样式,不是宫斗戏啊)

“春花秋月”写成“春江秋月”(可能是穿越到张若虚那里了),“秋叶”“秋夜”傻傻分不清楚。

“莫取”想当然地加上“之”,读一读还挺顺,可惜属于画蛇添足。也有不少写成“不取”“未取”。

【教学建议】

1.在态度端正的基础上,多抓细节的落实,可以采用听写重要易错字词和句子填空小测的方法,利用早读的10分钟化整为零。

2 .考纲上新增的五篇要重点落实。

3 .强调书写规范清晰,笔画写清楚,不连笔,力求让老师一目了然,避免无谓失分。 

第5题

【考查内容】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倒装句。

【能力层级】A识记 B理解。

【存在问题】部分考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不足。忽略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

(1)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以” 、“除”。

 “以”是常见虚词,课内能找到很多例句,“因为”和“认为”都可以,大大降低了难度。福建卷取消选择题的虚词,但并不代表虚词不重要不用复习,完全可以体现在翻译题中。

“除”在涉及官场的文章中频繁出现,翻译成“授予、任命、提拔”都可以,也属于降低难度。但仍有不少学生把它译成“除了”、“除去”,令人啼笑皆非,不但缺乏知识,也罔顾语境。

“全”虽然没有赋分,但在句子中词性明显为动词,不少学生把它当做形容词,翻译成“全部”,显然是错的,属于语句不通顺。

(2)本句翻译的关键在于“何以”和“将来”。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属于常见固定句式,翻译成“凭什么、用什么、拿什么”都可以。

“将来”属于词性活用,为名词“后来人”,很多学生仍然把它当做时间副词,甚至理解为“将领到来”。

还有很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语意支离破碎,不符合生活常识。

第(1)句——

得3分的例句:

魏帝因为寇洛有保全军队(平定叛乱)的功劳,授予武卫将军的官职。

得2分的例句:

魏帝认为寇洛有整个军队的功劳,把寇洛提拔为武卫将军。(“全”的词性错误)

 魏帝认为寇落有保全军队的功劳,废除了武卫将军。(“除”解释为“废除”,望文生义)

得1分的例句:

孝武帝认为寇洛有稳定军心的功劳,不足以只担任卫将军。(“除”翻译为“不足以”,语意也不通顺)

魏帝因为寇洛有召集全部将士的功劳,任免了他武卫将军的职位。(到底是任还是免?)

魏帝认为寇洛有军队胜利的头功,除掉了武卫将军。(可怜的武卫将军)

得0分的例句:北魏孝武帝知道寇洛有全师的功劳,除去武卫将军。(得分点全错)

第(2)句——

得3分的例句: (寇洛)有如此作为而不进行赏赐,怎么来劝勉鼓励后一代的士兵呢?

得2分的例句:这样都不奖赏(寇洛),要用什么来劝告激励其他将领呢?(“将来”未翻译)

得1分的例句:如果你这次不受赏的话,以后怎么劝勉你?(到底是劝勉谁)

得0分的例句:这次却不奖赏,难道要等到将来才奖励鼓励吗?(语意完全不通顺)

【教学建议】:

1.在落实120个重要实词的基础上,掌握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

2.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也要强化。

第6题  

第(1)小题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和诗歌语言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修辞,它就是美化语言的技巧。《考试说明》把它和语言并列,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突出塑造诗歌形象的手段的多种形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此次省质检考试着重针对“拟人”这一修辞技巧设题。

【能力层级】《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

【评分细则】除所给答案外,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细则作了如下补充:考生只要答出了“瘦”字的内涵,答案里出现了“落叶调零”“木叶飘落”“疏朗”“疏淡”“萧瑟”这一类的意思即可得1分,此处和“绿肥红瘦”中的“瘦”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意思对即可;答案的后半部分“使寒林有了人的情貌和神态”1分,这1分比较死,要求阅卷老师严格按照所给答案判分。就“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而言,这一点是必须答出来的,此处答案也非常客观。

【存在问题】

1.审题有误,答非所问。

0分卷:

“瘦”是消瘦的意思,人和寒林一样消瘦,营造了凄凉、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青春逝去的感慨。

评析:此题问的是:“人与寒林共瘦”中的“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所谓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此处答题的对象应为寒林而不是说人,也就是说要答“寒林”怎样而不是说“人”怎样。

2.答题方法欠缺,语言啰嗦不够准确。

1分卷:

“瘦”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到了秋季,又经历风雨,树叶凋零,空留树枝,好似瘦了一般。将人与树相比照,表现了人的瘦削与伤秋之情,渲染了凄清之景,表现了词人因久雨而感到的抑郁。

评析:题中已经明确告知了考生此处是拟人修辞手法,所以第一个分句多余,好在后面还把“瘦”字的意思答到了。但答案的后半部分则属于对诗歌的误读,答了很多,却是错的。所以判1分。

3.读不懂诗歌,凭以往答题经验生搬硬套。

0分卷:

借景抒情。运用寒林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自己已经处于人生的末端。

1分卷:

形象生动的把寒林比作人,人和寒林都很消瘦,表达了作者坚忍不拔的性格。

评析:这类考生基本上没有读懂诗歌,甚至可能连题都没有看清楚就开始作答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评分细则】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标准作了如下改动:4=2+2。总分4分——景2分,情2分。考生只要答到了夕阳、沙洲、晚霞、秋江、倒影这一类的意象即可给1分,如果能将这一类的意象组织成规范的语言,明确地答出所写之景为何则可给2分;对于所抒之情,答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固然不错,但从试评来看,学生答到这个层次的少之又少,所以对于第二个2分,阅卷场确定:学生只要答到寄情山水、与山水共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2分;如果学生只是答到了对山水的喜爱、对自然的欣喜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1分;如果学生答成了凄凉、悲伤、抑郁、愁苦这一类的意思则不给分。因为这首词总的感情倾向是积极、向上、健康、愉悦、喜乐、正面的,凡是答成了消极的、负面的情感的,都不能得分。

【存在问题】

1.空洞分析

0分卷:

例1、词人用高明的手法,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末尾两句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写得十分高妙。

例2、词的末尾两句写了晚霞、秋影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愁绪繁多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看到如此美丽的景物,作者心中既有登高的愉悦,又有思乡的思念亲人的忧愁。以乐景写哀情,营造了悲凉凄清的氛围。

评析:这类错误在于回答问题时不联系实际,空对空地套用某些现成的话,不管题干的内容是什么,一律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套用,不联系实际分析,也有背诵套作之嫌。

2.浅尝辄止,考生自以为回答得很好,就是得不了满意的分数。

1分卷:

夕阳、霞光、江水、秋影。将整个秋天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融情于景,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倾慕之情。

2分卷:

词的末尾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夕阳西下,海面上的瑰丽的霞光浸润了江面上的秋景,烘托了一个温暖、舒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和内心的温暖、舒适之感。

3分卷:

原本秋高气爽的天空改变了颜色,烟水无声无息地消散了。夕阳把洲外的江水映成了一片红色,使人沉浸在一江秋景之中。此处是对夕阳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沉浸在夕阳秋景中无法自拔,突出了景色的美。

评析:这些错误类型在考试中是最常见的,原因是回答问题不够深入全面,如果答案是两点,考生只能答对一点,如果是三点,只能答对两点,不够全面回答问题。设题人所给的答案是按照点来赋分的,漏点就是缺项,造成扣分,十分的遗憾。只要想得全面一些细致一些,这类毛病可以顺利解决。

3.题不答意。

0分卷:

文章后两句描写了一幅夕阳西下的场景,也写出了作者离别时不舍的情感。托物言志,以夕阳来表示自己将要离去。

1分卷:

夕阳就要落下了,小洲被霞光照亮了整个天空。作者沉浸在这一江的深秋影像中,表达了作者此时凄凉萧瑟、独寂、悲凉的内心情感。

2分卷:

末尾两句实际上是借景抒情。诗人写傍晚下的夕阳、晚霞,又写出了江边的倒影着秋天的景色,其为了突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对时间的飞逝的惋惜。

评析:这类错误的根源是对诗歌的内容或背景不了解,胡乱编造一通就答题,全凭主观臆断答题,张冠李戴胡诌一通,结果是主旨完全搞错,竟然自我感觉不错!高考试题的命制,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设题由易到难。细心的考生可以通过标题、注解等相关信息的提示,来组织答案。但不少考生常忽视题目要求,漏掉标题或注解提供的信息,在“半梦半醒”中仓促答题,结果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教学建议】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高三后期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成的诗歌解读程序。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说这首词前面那段小序:久雨初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多读两遍,这段小序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应该不难把握。

二、知人论世,挖掘内涵

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这首词的作者段克己是金代词人,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工于词曲,自得其乐。当然,学生在考试时可能对这方面的知识完全茫然无知,这全靠平时的积累功夫。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这首词里寒林、青山、落叶、秋云、潦水、夕阳、云霞、秋江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幅油画般的艺术境界。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情怀跃然纸上。

四、分清题材,区别风格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从诗歌题材看,有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怀古诗、羁旅怀乡诗、山水田园诗、即景叙事诗等。这一首词从题材上来说可以看出是一首山水诗,部分学生把它当作是送别诗或是闺怨诗来读,应该是题材不清所致。

第7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只要熟悉相关五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设错点不难发现,得满分的考生不少。

【能力层级】A级。

【存在问题】

1.对易混点缺乏辨析意识。

在剪发事件上,许倩如、琴的行为容易混淆,许倩如第一个剪发,而琴因为母亲反对而没有剪。

2.对不符人物性格特征的设错项缺乏敏感。

葛朗台这个吝啬鬼是想不花钱让别人帮他办事,又使得自己赢得好名声。他怎舍得出路费呢?

第8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要求,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省质检的简述题延续了去年高考的命题形式,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任选一题作答。这样的命题形式体现了对两部古代中国文学巨著的重视,又顾及了男女考生阅读偏好的差异,且简述题集中在《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也减轻了学生的识记负担。本次涉及的“计赚姜维”“张道士提亲”的情节属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情节,设问具体,难度适中,因而完全放空不写的考生不多。

【能力层级】A级。

【存在问题】

(1)张冠李戴。

两题相较而言,《红楼梦》试题所给的情境对没有读过原著的考生来说更难辨识,故考生答案五花八门,有“宝黛初会”、“黛玉莽撞剪香袋”、“黛玉吃闭门羹”、“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凤姐掉包计”、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紫鹃试玉”、“宝玉劝慰说亲疏”等,不一而足。

   以下均为零分答案。

  例1:黛玉以为宝玉把自己送的香袋送人,就气得拿剪子把刚做一半的香袋剪了,宝玉从衣里拿出了香袋,掷给黛玉,气得黛玉流泪。(写成“黛玉莽撞剪香袋”)

例2:因为黛玉去找宝玉碰上晴雯生气,误以为黛玉是其他姑娘未给黛玉开门而闹。黛玉被拒之门外后回到家中,把系着袋子的穗剪了,宝玉也生气,怒摔通灵宝玉。之后,王夫人连忙赶来,避免了矛盾升级。(情节杂糅,把“黛玉吃闭门羹”和“张道士提亲”揉在一起了。此外,这里的穗应是“穿玉的穗子”,而不是“系着袋子的穗”)

例3:他们因宝玉要娶宝钗一事一直闹个不停。贾母主张娶钗嫁黛,宝玉因此失了魂,食不下咽,急得贾府上下不得安宁,后凤姐支招,以其为娶黛玉,竟糊涂起来。而黛玉则以不吃药,在临终前一刻焚烧旧稿,在悔恨中香消玉殒,也导致了之后的宝玉出家。(写成“掉包计”了)

例4:因为宝玉有玉,而黛玉这么个标致的人却没有玉而闹,宝玉摔了玉。黛玉来到贾府,宝玉后来见了这标致人儿,心喜,又问她名字,见她名字也有玉字,问她有没有玉。黛玉说没有,宝玉气得摔掉他的宝玉。(与宝黛初会的摔玉情节混淆)

例5:紫鹃见黛玉整日忧愁,便以黛玉要回老家来试探宝玉,谁知宝玉听后,大哭不止,后即病倒在床上,吓得全家心慌意乱,幸宝玉得知紫鹃是骗自己的,才恢复健康,黛玉也因此放心了。(写成“紫鹃试玉”)

例6:宝钗生病,宝玉去看她,不料黛玉正好也去,还遇到了宝玉,心里生了醋意。宝玉准备喝酒,宝钗劝他别喝冷酒,热了再喝。于是宝玉叫人把酒拿去热了,黛玉在一旁嘲讽道,怎么那么听宝玉的话。(写成“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例7:因为湘云的生日上看戏,湘云看到台上有个演员长得很像黛玉,于是便开起了玩笑,宝玉见黛玉脸色不对,便用眼神提醒湘云,黛玉误解宝玉也在取笑她,愈发生气。后来宝玉为了讨其欢心,给黛玉讲了香芋和老鼠的故事,孰料黛玉以为他在取笑她,佯装生气。(写成“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例8:宝黛二人因宝玉在宝钗处闲坐,刚好听说湘云来了,于是边和宝钗一起过来贾母处见湘云。黛玉知道宝玉是从宝钗处来的,两人便闹了起来。两人互相用言语刺激对方,后来听了贾母此番话后,黛玉宝玉便都沉思了一会儿。黛玉后来就转身起了,宝玉忙追上道歉,但被宝钗拉去见湘云了,最后还是宝玉去道歉。(写成“宝玉劝慰说亲疏”)

 《三国演义》试题所给的情境虽然容易辨识,但还是有一些考生张冠李戴。

例:诸葛亮之计是利用马遵将曹军船只连在一起,为日后火烧赤壁做铺垫。孔明后说姜维说,若不得将船只连在一起,不但打仗船只摇晃不利,而且容易分散。而且曹军善战,若将船只连在一起,平稳了,船不会摇晃,可以大大提高防守进攻的能力。(居然把庞统的“连环计”与诸葛亮的“计赚姜维”混在一块)

(2)凭空臆想

例1:诸葛亮想要收服马超,便激马遵出兵。后来诸葛亮生擒了姜维,诸葛亮亲自为其松绑,使其归降。后来收姜维为弟子。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接替诸葛亮为蜀国效力。(0分)

例2:因宝玉与宝钗等女子走得近,黛玉心生误会。他们互相不理对方,见了面也尽量回避,令贾母操心不已。众人劝他们,他们也不听,谁也不想屈服于对方。最后宝玉先做出了让步,主动找黛玉道歉,两人便和好如初。(0分)

(3)疏于审题

“计赚姜维”试题的第一问问的是“太守中诸葛亮之计”中“诸葛亮之计”的具体内容,可不少考生答的是计策名称。

 如反间计、激将法、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等。更有甚者答成空城计、美人计、连环计。

“计赚姜维”试题的第二问写有“此后”,表明两问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不在同一时间段里,可不少考生还是把两问揉在一起了。

例:反间计。诸葛亮知姜维是孝子,于是攻打其母所在的冀州,而后在姜维离开天水城时离间了他与太守。(2分)

(4)泛泛而答。

例1:黛玉气得剪东西。(0分,东西——“穿玉的穗子”要写出)

例2:宝黛二人因为要给宝玉说亲之事而产生误会。宝玉表明自己不会娶亲,黛玉知晓后仍是不理,心气不爽,又流眼泪。宝玉看了大发脾气,直闹着不娶,与黛玉赌气。(1分,谁要给宝玉说亲?黛玉、宝玉生气的细节呢?)

(5)要点疏漏

例1:把马遵骗出城外趁机夺城。此后孔明与姜维在城外作战,用法术将姜维脱住,又命人假扮姜维到城下劝降,后姜维回城却无人给他开门,又在孔明的追击下,只好投降。(3分,情节要点①③未提及)

例2:宝黛二人因张道士提亲而闹。一日张道士为宝玉提亲。宝黛二人因此龃龉。因黛玉提起好姻缘,宝玉发狂狠摔所佩之玉,黛玉因此伤心。(3分,情节要点②③未提及)

【教学建议】

1.在掌握七部文学名著主要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着重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根据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判断出与之有关的故事情节是否合理。

2.要求学生应熟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回目,并做到情节脉络梳理明确,避免前后情节杂糅。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原著熟悉这两部作品中的重要情节,避免因为不熟悉题目所给的情境便放空或答成其他情节而失分。

3. 引导学生辨析易混点,如“宝黛初会”中的“摔玉”与“张道士提亲”中的“摔玉”,赵云的 “单骑救主”与“截江夺阿斗”,觉民和觉慧在请愿事件中的不同表现等。

4.强化审题训练,明确答题方向,注意答题规范。

简答题一题两问,设问具体,切入点小,且题干往往对要求叙述的故事情节有所提示,因此,要指导考生根据提示锁定叙述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答出故事要点,切忌死记硬背教辅中的简述题答案而疏漏要点。还应强调答题时标上序号(1)(2),以免漏答一问或杂糅两问。

第9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从《论语》《孟子》中各选取一段,让考生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并简述孔子、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本次试题对疑难词句作了注释,帮考生解决了文字障碍,所考查的孔孟 “诚信”思想也是考生所熟悉的,故考生得分普遍在4分以上。

【能力层级】C级。

【存在问题】

1、曲解文意。

例1:

君子不会在意小的诚信。(0分,这只是孔子的想法,孟子则不然)

孔子认为君子不会做恶事,而孟子则认为君子做恶事是有操守的,而不是完全肯定君子不作恶事。(0分,“恶事”何来?对常见文言虚词“恶“理解有误)

例2:

做人要从小信开始,然后再大信,要做一个有操守的人。(0分,“先小后大”何来?)

孔子认为君子过于着重大信,而忽视小信,应从小信做起,才能保持大信。孟子认为要先有操守,才能做到诚信。(0分,对孔孟重要思想及文本不熟悉,文言基础薄弱)

2、概括不准确

例1:做人要有诚信。(1分)

例2:两人都认为应当注重诚信。(1分)

——材料谈的是君子的诚信问题,应强调“君子”。

3、观点绝对化。

例:孔子主张要大信,而不要小信。(0分,孔子是说不要拘泥于小信,而不是不要小信)

4、空泛答题

例:都涉及到君子与诚信的问题。(0分只答出内容范围,未写出两者主张的共同点)

5、以翻译代替提炼、分析。

例:孟子认为要注重小信,没有小信就不会有操守。(1分,“没有小信就不会有操守”意味着孟子把诚信视为君子的底线,这一点多数同学没能提炼出来。)

【教学建议】  

1.借助优质教材梳理孔孟重要思想。

文化经典考查的是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国学基本教材》和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进行孔孟重要思想的梳理。《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之“论语选读”部分的第三课课后习题就涉及孔子对“信”的看法。

2. 熟悉、读懂体现孔孟重要思想的经典语段。

理解文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熟悉、读懂体现孔孟重要思想的经典语段,如《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精选的语段。

3.答题重在概括和分析。

我省近年高考文化经典试题重在概括和分析。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我省近年高考文化经典试题,注意参考答案的构成,发现、改进自己答题的不足,做到规范答题。如不少学生在答概括题时常常是只是翻译,没有概括。

第10题

【考查内容】考题涉及对重要概念、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以及材料对观点的支撑作用。命题者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设计成了一个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选择题设置的五个选项,大多没有机械摘选原文语句,多采用筛选整合、转换表述的方式。实际解题时当然不能机械对应原文语句,需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再加以判断。

【能力层级】能力层级只涉及理解(B级)

【存在问题】错误选项比较多从信息残缺、肯否互换、无中生有、主次不分、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混淆概念、答非所问、强加因果等角度设置。本次考试选择错误项,典型无中生有

答案为B,原文没有“迫使”之意,不少学生选C(约占错误项60%),可能是认为“技术压缩时间追求速度”为错项,原文没有直接表述。

第11题

【考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简答题答案的信息点大都可以在文中找到,只要阅读得法,解答得法,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之后,答案自然就会呈现。

【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级),更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存在问题】

题目为“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题目的关键为“最终目的”,最终目的一定与人的发展相关,从题目要求,结合最后两段内容,答案就很明显。学生大多未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是回答技术的作用。

0分答案:

例1:给人带来便利,缩小了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距离,加快人的生活节奏,使产品在不断更新中达到利润最大化。

例2:目的是使在快节奏中,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资本不断增值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

例3:最终目的为不同主题之间对话交流,拥有一种直抵人心的人文关怀,留出空间,方便人们去思考、体验和遐想,使生命中洋溢信念和思想。

例4:①给人类带来便利,②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1分答案(全部是直接抄写原文,缺少筛选和归纳概括):

例1:技术要有人文关怀,一定要回归人的生活。

例2:人的存在感就越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越需要拥有一种直抵人心的人文关怀。

例3:只有生命中洋溢着信念与思想,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一种目的性存在。

第12题

【考查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级),更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存在问题】

题目为“技术时代,如何保护文化的灵性?请根据文本从文化的角度简要概括。” “保护文化的灵性”是文中关键,可以从第三与第四段进行筛选,第三段讲的是由于过度关注技术与形式,忽略了日常生活中沉淀的文化品质;第四段讲的是由于专注于开发新的文化形式,人们越来越少在文化细节上动脑。表述时结合分值思考,注意表达准确,尽量从正面阐述观点。很多学生不会审题,不懂帅选信息,不会概括,只会从全文中胡乱抄写。

0分答案(完全与“保护文化的灵性”无关):

例1:①防止技术异化,赋予技术人性发展目的。②增强不同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③为人的可能留出空间以方便人的思考,体验和遐想。④使生命洋溢着信念与思想,放慢生活节奏。

例2:技术要有人文关怀,一定要回归人的生活;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要为人的可能世界留出空间以便人们去思考、体验和遐想;要洋溢着信念与思想。(完全与“保护文化的灵性”无关。答题不规范)

  1分答案:

例1:①关注日常生活中点滴沉淀的文化品质。②关注我们现实生活的感受,不可依赖媒介技术。③保持人的心灵不被物欲填满,为人的可能世界留出空间,去思考、体验和遐想。(第一点得分,其余皆不得分)

例2:1.防止文化被技术左右;2.注重文化的体验、回味、沉思;3.注重文化的时间性;4.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感受;5.为文化留出空间;6.促进文化对话。(第一点得分,其余皆不得分)

2分答案:

例1:①要使技术有人文关怀,要让技术回归人的生活。②要使生命洋溢信念和思想。③不能过度依赖技术。④要在细节上动脑子。⑤文化需要体验回味甚至沉思,需要时间积累。(第三、四点得分,其余皆不得分)

3分答案:

例1:①增强文化的内部价值含量。②关心日常生活中点滴沉淀起来的文化品质。③多关注文化细节方面,④不要把文化当成一次性消费的东西。

例2:①我们应多花时间来体验回味甚至沉思文化。②我们应注重日常生活中点滴沉淀起来的文化品质,提高文化内部价值。③要多在文化细节上动脑子,而不是专注于开发新的文化形式。

【教学建议】

1、整体阅读与逐项比对相结合

基于理解与综合分析的整体考查定位,通篇浏览,整体阅读尤为重要。亦即在入题前先在阅读文本上下足功夫,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逐段归结,步步为营,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这样在第一轮阅读文本后,已经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整体结构、重要概念等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再接触题目,特别是选择题,就不容易受到错误干扰。同时由于文本阅读投入多,阅读到位,因此入题后利于快速回归定位,能够快速定位设题区间,有效节省时间,事半功倍。对于简答题,由于前期阅读到位,对文本已形成清晰的整体认识,有了这样的总体认识,答题自然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一是指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二是指“角度”,就是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三是指“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四是指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之后再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逐项比对。答题时要找到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找准答题区域,找全信息点。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区域的词语、句子比对,看相关的信息是否吻合。

2、抓住文体特点

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是有本质区别的。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除了词语、句子的理解外,主要考查段落、主旨,即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构安排。所以在阅读和解题时要紧紧抓住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点。特别是在做简答题时,更要抓住论述类文章的文体特点,以文本本身为依托,精选理据。这实际上是整个论述类文本的最重要的解题策略。

(1)归纳内容要点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如:高考曾选用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条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K^S*5U.C#O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欢迎什么,拒绝什么等等,倾向性一般是比较明确的,这也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①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哪些是别人的观点;②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应从分构结构入手,把握作者的思路。在“分析结构”时首先要善于把握各个语段的中心句或反复强调的内容。不少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直接表达或反复强调的。我们只要把握住直接表述的中心句或反复强调的内容,也就把握住了作者的观点。我们应特别注意文本的开头1、2段和文本的结尾,以及文本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这一点和阅读文学类文本是有本质区别的。

3、识破答题陷阱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

 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④主要与次要。就是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⑥已然与未然。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⑦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 

⑧有与无。即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最后,只要精选出三五篇或七八篇能体现上述特点的典型例文,精讲精练,就能一通百通了。只要方法得当,就不用搞题海战术了。

总的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两大点,一是要细心准确,二是要紧扣文本。脱离文本进行作答往往会造成偏离题意或理解有误等失误。要客观冷静地对文章进行全面把握和分析,紧扣文本,尽量用文本中的语句或压缩文本中的语句进行作答,切忌胡乱更替原文中的中心字眼,造成语意上的偏差或错误。

 

甲类文本

第13题

【考查内容】分析文学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要求在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能对小说的情节和手法在突显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的作用做出正误判断。

【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存在问题】

1.断章取义,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缺少宏观上的把握。

整体阅读文章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从人物精神风貌的角度,突显沈全心思精巧,推陈出新的艺术禀赋以及他敬业怀善,胸襟豁达的人格魅力;二、从思想观点的角度,体现了消除门户之争,和谐共进的价值取向。

C项“新版‘大钟馗’一上架,销路就出奇的好”是从侧面烘托出沈全艺术创新的成功。E项沈全打赢版权官司体现了人物正义的一面,但“知识产权应该得保护”背离了小说的主题。

学生因为对主题缺少宏观的把握,未能准确判断出CE的错误之处。

2.不熟悉小说类文本选择题的设错方式。

小说类文本的选择题在人物性格、主题和手法上设错是常见的方式,在复习中应引领学生重点把握,准确辨别。

第14题

【考查内容】分析文学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要求简要阐述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存在问题】

1.审题不细,未能准确把握题干中的限定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2分例:

与上文沈全内向得近乎木讷形成对比,表现出他是一个心思精巧、善于创新的人,为下文围绕新版“大钟馗”的版权之争做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分析: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问题是正确的,然而当题干已经限定在内容方面,具体到对塑造形象有何作用时,过多分析结构的作用不合要求。

2.对人物性格缺乏整体把握,捕风捉影。

1分例:

小说着力写沈全创作新版“大钟馗”的过程,“仔细研究钟馗的特点”、“锁在屋里几天几夜”,表现他做事认真严谨,他塑造的钟馗形象威严不失清雅,这恰是他性子刚烈、淡泊功名的体现。

分析:沈全创作新版“大钟馗”这一情节的作用,分析时最直观的依据应是文中那句“沈全是个心思精巧的人”,说体现他的兢业精神,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但由大钟馗的形象特点说沈全性子刚烈,淡泊功名就牵强了。

3.生硬挖掘,过度解读。

2分例:

小说写沈全创作新版“大钟馗”表现他富有创造力且心思细密的特点。为后文沈全不为利益所迷,放弃版权,让“大钟馗”成为中国的作铺垫,突出表现了沈全的爱国情怀,塑造了沈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形象。

分析: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过度拔高,沈全创作新版“大钟馗”这一情节与爱国情怀之间没有关联。

4.滥用术语、机械套题。

1分例:

①写出沈全技艺高超,面目威严不失清雅,为沈全的形象作铺垫;③烘托故事情节,推动向前发展;④暗示当时社会的从众和迷信,暗讽古镇人自私闭塞的生存状况;⑤为故事结尾埋下伏笔。

分析:把有关情节和环境描写作用的术语机械套入,完全不顾及题干要求。

第15题

【考查内容】本题从探究结尾三段的意蕴入手,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小说深层意蕴的能力。

【能力层级】F级,探究。

【存在问题】

1.列举理由角度单一,仅在同一角度重复赘述。

3分例:

小说的结尾表现了沈全“捉鬼”获得了大成功,使得兄弟关系不但没有破裂反而更加和谐,从侧面突出了沈全品德品德高尚,影响之深,完善了全文对沈全形象的描写,让他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分析:该例仅从人物的角度对结尾三段的意蕴进行挖掘,角度单一,理由不充分。

2.罗织情节、文不对题。

1分例:

结尾三段沈全与弟弟从此和好,官司之事彻底结束;沈全将版权赋予了大家,认为“大钟馗”是中国的,而不是自己的;与前文“大钟馗”荣归故里妖魔就无人捉相呼应,暗示沈全将木版年画给与古镇。

分析:缺乏对小说意蕴的深层认识,浮于表面的情节罗织。

3.表述不够具体准确。

4分例:

末尾三段以沈全兄弟冰释前嫌作为结局,表现沈金被沈全的宽容大度与无私所感动,认错和好,结局圆满,令人感动;以“大钟馗”从此无“鬼”可打作为结局,既照应开头,又引人深思;还表现木刻年画的独特魅力,升华主题。

分析:与开头什么情节照应,引发人们对何种问题的思考。主题分析不准确。

乙类文本

第13题

【考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求能够根据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正误判断。

【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存在问题】

1.对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认识不够,审题缺乏锱铢必较的意识。

本题两个选项的设置都以偷梁换柱的方式,C项中PM2.5仅是颗粒物的“组成部分”,而并非“由PM2.5组成的的颗粒物”,E项从医学角度说的只是霾的危害而并非霾的形成。学生如果不仔细找到题干对应的区间,进行比对,很难做出正确选择。

2.对科普说明文选择题的设错方式不熟悉,辨识能力低。

科普说明文选择题不同于选做题中的其它文本。设错方式常常是在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上下功夫,例如偷换概念、遗漏信息、以偏概全,超前判断等,学生对这些可能设错的点要有基本的辨识能力。

第14题

【考查内容】分析文本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要求能够根据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简要概述列数字的表达效果。

【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存在问题】

1.审题不清,题干中要求“请举一例分析”被忽略。

2分例:

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能够具体说明雾和霾的区别,也能更准确地表现雾霾影响之大。真实地展现了霾对人体的危害,增强了说服力。

分析:对于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有结合文本分析。但却忽视了题干中“举例”的要求,分析也就显得无依据。

2.未能结合文体特点准确分析列数据的作用。

3分例:

第⑦段处,通过PM2.5超标后死亡急诊率的明确上升,指出PM2.5的危害。更直观地点出了大气污染的危害,给人更强的震撼,引人深思。

分析:有举例,有分析。但列数据之于科普说明文这类文体的作用却未体现。

3.题型混淆,滥用术语

3分例:

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称为霾。80%-95%之间,是雾和霾的混合物,通过列数据的方法使读者了更加清晰准确地了解雾和霾的区别,也为下文称重庆为霾都做铺垫,推动文章的发展,引发读者的思考。

分析:把小说情节结构分析的术语套入本题中,答非所问。

第15题

【考查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科普文章的认识意义。

【能力层级】F级,探究。

【存在问题】

1.以议论评价代替概括分析。

2分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让人类更好的生活,人类在大力发展经济。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没有深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原本为了更好的生活,换来的却是相反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发展不以环境为代价,坚持可持续发展何其重要啊。

分析:学生未能准确理解“认识意义”的内涵,纷纷从文章主题及启示方面考虑问题,议论评价代替概括分析,这是本题最普遍的问题。

2.表述琐碎,未能对文章内容合理概括。

4分例:

认识意义:①通过科学的下定义,做诠释,让读者认识到雾和霾的区别;②说明霾形成的原因;③纠正人们对重庆是“雾都”的认识;④使读者认识到中国雾霾问题越来越严重,多个城市成为霾都;⑤解释了霾使能见度差的原因;⑥指出霾对人体的危害;⑦揭示保护环境,减少雾霾的重要性。

分析:此例中①③可归入一点,③是对①的具体阐释;⑤的内容是为引出⑥,可概括为一点,即霾的危害;②⑦应概括为一点,即霾形成的原因,以引起人们对工业污染的重视。

3.混作一处,不分点,不分层。

3分例:

使读者了解雾和霾的形成原因,区别和危害和我国的雾霾现状。促使读者树立起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意识,提醒相关部门减少工业污染,是对我国环境问题的讽刺和警醒。

教学建议

1.本次考查涉及小说情节的作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属常规题型,有法可依,但在答题过程中,发现考生对考点熟悉度低,理解能力弱,遗漏、生搬硬套、过度解读等现象较多,下阶段复习中常规题型的答题范式仍需要反复强化。

2.两篇文章探究题都涉及对作品意蕴的认知。作为探究题,要求分角度分层次概述,要点全面,表述精确严谨。但学生因为对作品的认知不够,导致无点可分,无角度可想。对于这类题型应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根据不同文本给予不同的方向指引,本次小说文本的探究题若从人物、主题、读者的角度分别思考结尾三段的深层意蕴,还是较容易找到答题点的,避免只抓住一个角度,反复赘述。

3.加强审题意识和踩分意识。对于题干要求要审细审清,从而找出得分依据,比如“举一例分析”,“举例”和“分析”必定有分,列数据的作用再赋1——2分,学生在答题时就应有清晰判断。

4.知识遗忘率较高,接下来针对不同文体,尤其是科普文仍要适当训练,努力做到依文本答题,常规题型不失分。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峦”基本都能写对,个别学生书写不规范。

2.“沧桑”属于常见易错字,但也有不少学生改不出来,语言文字基础过于薄弱。

第17题(2)

【考察内容】考查学生辨析并能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E表达运用

【存在问题】

本题语病不是特别典型,绝大多数学生在第一关就倒下,胡乱地找到一句进行修改。

例:选①,改为“顺从正确的意思”、“顺从意思上的错误”、“删去‘近’”,“删去‘原则上’” ,没有把握这则材料说的是读音的事。

选②,把“读法”删去。

选③,把“有人可能”改为“可能有人”。  

选④,在“认为”之前加上“他们”。

选⑤,改成“迁就读错的”。

选⑥,改为“不然会被认为违背词典的新规定”。

    【教学建议】

     病句修改仍然是全体学生的软肋,要加强训练。不仅要熟悉病句的六种类型对症下药,还要在理解语境的基础上加强连贯、得体、简洁等知识点的训练。

第18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此类评价性题目上,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阐述自己的观点,答案不求唯一,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答题时切忌脱离所给材料,随意作答。

能力层级】E级,表达应用

【存在问题】这次考题的要求是“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一句话”和“概括材料内容”这两个方面。首先在回答时,应该用一个句号作结;其次应找出语段中的总结句,然后正确阐述要成为国学大师,“背功”在其中有怎样的作用即可。

在谈对“背书”的看法时,不应脱离材料的内容,在陈述理由时,应注意内容层次上的安排,语言要简明扼要。

1.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

例1:章太炎是国学大师。他有很强的“背功”。

例2:李书考章太炎背书。章太炎能背出以前读过的书,一点都不出错。

2.只是引用材料里的内容,或者不能进行有效的概括。

例1.章太炎背书如数家珍,李书佩服得五体投地。

例2.章太炎能背出所读书中95%的内容。

例3.章太炎是闻名中外的国学大师。

例4.章太炎向同学展现极强的“背功”。

例5.成功始于勤奋

例6.章太炎因能背诵许多经文成为国学大师

例7.章太炎成为国学大师缘于它过目不忘

3.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表达看法不完整,表达略有瑕疵,或者阐述内容只是有合理之处,或者阐述方式不够简明,连贯。

例1. 我支持“背书”。首先,背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知识,增长其见识,背书对提高

个人的素养十分有益。其次,背书是一种通用的学习方式,任何学科都离不开对知识的记忆,也就是说学习离不开背书。然后,背书也是检验知识是否掌握的方法。综上所述,我支持背书。

例2. 书就是知识的代表。我认为背书重在背诵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学知识本就是一个

理解的过程,从书中获取知识并加以理解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选取书中对自己有用的语段并记下来,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做到领会并加以应用。相信有思想有内容的人,即使不能将多少内容背下,也能成为国学家。

4.所谈的“看法”和语段的内容没有什么联系;几条理由的陈述不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或者阐述内容基本不合理,缺乏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的层次安排,条理不清晰;或者表述不够简明。

例1.背书,首先要理解它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其次在心里默读几遍,对文章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在知道文章有多少内容的情况下,应当大声朗读出来。如此一来,这篇文章,你就可以完整地背诵出来了。

例2.背书是一种锻炼自己记忆的手段,有助于人们更快的学习。首先背书是一种锻炼脑子的方法,背书多了则可使人找到一定的记诵方法,从而学习时容易记忆。其次,多背书使人人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熟练,运用时也如鱼得水。最后,背书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例3我不赞同背书。首先,书是文学的积累,拥有许多感情色彩在其中,背书无法体会到。其次,书的价值就是它所包涵的内容,强行背下的书无疑是一堆没有意义的字符的集合体。最后,背书只会让人更依赖于记下现有的东西,而不是去创造。使思维更封闭,不利于当今创造为主的社会。

例4.“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背书不能盲目,应有取舍。取其精华便可,否则都是在做无用功。背书,我认为不要背太多,只有背些有用的就好,做人要有取舍,背书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全部。

5.基本没有读懂语段内容,对“背书”,阐述内容基本不合理,

例1.我认为不应该背书。首先,背书背下来的知识,你只是知道,并不理解,其次,背书应该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悟在里面,而不是片面的去记忆。最后,依靠背书得到的知识,很难学以致用,反而犹如一堆垃圾,这样反而有害,也不利于我们的发展,因此,我认为不应该背书。

【教学建议】

《2014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指出:“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以鲜明的观点、简明的语言评说某一事件。”考查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语言表达要求简明、连贯。简明,指语言简洁明了,能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连贯,指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

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这一小题的命题立意,学会准确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表达看法观点要鲜明,针对具体对象说出自己明确见解或主张,要呈现的是自己认识水平,而不是好恶、喜乐等情感态度;简要阐述要在内容合理的基础上追求表达的简明扼要,连贯顺畅。教学要抓好有层次地阐述理由的训练,虽然高考并没有规定要答出两条理由,但考生如果能从两个角度阐述理由,一来可以保证字数,二来可以体现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也可以避免说废话的现象。

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弄清楚语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对语段内容的概括应完整简要。概括的方法有很多,特别要注意的是有的语段结构上有总起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总结句,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语段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了。

试卷所给的材料往往有两类特征:一类是附加观点型,一类是现象表述型。附加观点型,是在事件表述时,附加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观点。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态度做选择。现象表述型,相对客观,不带观点,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考生需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己提出观点,并简要阐述理由。考生在答题时,观点与理由的攫取,最好来自原材料,高于原材料,使来源有据,阐发有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各种材料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评说是立论的缩微,考查“怎么想、怎么说”,检测“怎样表达观点、怎样陈述理由”。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开放的,可以有多种观点(甚至截然相反),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高中生应关注时代、社会,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理性思维的批判精神。

第19题

【题旨分析】

本次作文以人们对同一自然物不同的认知与态度的生活现象为素材。文题呈现客观,很好地避免了主题先行,观点入题的命题痼疾。文题表达简洁,角度明晰,引发度高。

文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叙农人与莠草;第二句叙人们对于莠草称呼之不同。从文意上理解,第一句主要是为第二句之铺垫,但依然包孕着一组矛盾关系:农人与莠草之矛盾关系;第二句则提供本则材料的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同一自然物的不同认知、评价与态度。

如此,则整则材料的立意角度大致有两条主线:“莠草”角度与人们的“认知评价”角度。拟意时从此两个角度或综合此两个角度进行综合提炼的观点均属于合题。

【立意参考】

一、莠草角度:

1.天生莠草,必然有好有坏,“天性”不可改变,生命可以选择,也可以找到自身生命的价值。——正确认识自我,给生命合理的定位,活出生命的独特价值。

    2.莠草有害,农人锄它而后快,但莠草仍能坚强地自我展示,对于莠草而言,评价于它只是毫不相关的外在,它必须在赞美与恶评中寻找到自己,坚守自己的价值,发展自己。——坚守自我,不因别人的态度而放弃自己的人生。

    3.莠草即便是某些人眼里的害草,也有它值得肯定的一面。生命的价值是多元的。任何生命都自有其存在之自足的价值,不待外人之看法而成立。——因此,必须体认每种生命的独特而唯一的价值,给予平等的尊重。

二、认知角度:

1.任何生命都自有其存在之自足的价值,不待外人之看法而成立。因此,必须体认每种生命的独特而唯一的价值,给予平等的尊重。

2.价值观导致人们认知的差异。如何在价值冲突中发现价值?从实用与审美的价值立场可以对莠草做出不同判断。比如在当下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倡导更富有超越意识的审美精神的培养。

3.认知差异源自价值冲突。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视角而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样必然导致价值认识的裂变与多元,这是正常社会的必然现象。弥合社会价值裂变的最好方法是:倡导与培养理性与宽容的精神。

4.人必须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而功利的认知,体认“生命平等”,倡导“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仁爱精神。

5.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莠草就是莠草,不因人的认知而“变异”辩证地看问题,客观认知“莠草”。

6.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莠草作为客体有好有坏,作为主体的人价值观又是多元的。客体的矛盾性复杂性正是构成世界参差多态的原因,认知的多元冲突又是精神世界紊乱失谐的原因。避免单向度的价值观,不以己之好来除却世界的“杂草”,尊重差异,多元共存该是我们认知世界必备的态度。

【作文硬伤】

1.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

2.以叙代议,罗列材料,缺乏分析。

3.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

4.不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人物对话。

5.语言散文化倾向。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审题问题:

1.缺乏整体立意的意识与能力。整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其中包含着两组矛盾与两个主要的提炼角度。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没能很好地把握整体语意及材料的侧重点,往往只就其中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细节就开始匆忙立意。这样脱离材料逻辑主线的立意往往导致审题的偏误。

2.忽视材料的具体内容,以主观经验的推测作为立意的前提。这样的审题失误首先也是源于学生对材料整体把握能力的缺失。由于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旨,于是往往断章取义,基于臆测而非基于材料本身进行判断推导,结果导致立意偏误。

二、论证问题:

1.论证平面化现象较为严重:一是分析无能,循环论证。学生写作中常用的套路是:在最初的观点提出之后,不能对观点本身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剖析,只是在每段开头处反复申说,将反复申说当作是论证层次的强化与深入。比如:学生的观点为“要坚守自我”,则其行文的展开部分就每段反复陈说要“要坚守自我”,至于“坚守自我”的条件、原因及在不同处境下坚守的变化与要求则全然不涉及。另有一种表现则是,学生也同样的不能进行有效分析,只是将笼统的观点机械地叠放在不同的事例上:比如,学生写“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则学生就笼统地写“一分为二看问题”对于个人有什么意义,然后又笼统地写“一分为二看问题”对于社会、对于民族有什么意义等等。二是正反对比论证的大量使用。正反对比论证从本质上说,不是深化论证的手段。因为它只是一个层次上的两面比较而已,其目的在于让观点在一个层次上能够得到较为圆满的表现。但学生普遍将它们作为论证深化的手段。于是,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套路:一个观点,先从正面笼统地说,然后再借助“反观当下”这样的过渡句来转入反面笼统地说。

2.例证失误严重。例证失误的具体表现为:一是用事例代替论证,事实上是取消了论证。事例本身并不具备证明的力量,将事例跟观点进行机械的结合,必然导致“论证”变成了“印证”。有些学生的作文则干脆变成了事例的堆砌展示。二是素材与观点不相匹配。学生作文中的素材主要为事例与名言。不相匹配的现象大体是因为:学生对素材本身、对于素材与观点的联系、对于观点本身没有明晰的理解。三是用素材进行例证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性语言,而导致“有例而无证”的现象大量发生。四是素材的低端化现象严重。许多学生只知道媒体上充斥着的时尚人物,如李娜、乔布斯、范冰冰,即使是文化人物,也是局限于已经高度“大众化”了的李白、司马迁、陶渊明等。

3.论证空泛的现象严重。论证空泛表现为:不能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不能对观点本身进行有层次的剖析;不能联系具体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生命现象进行分析。

4套作现象也时有发现。其表现为:思维受近期习作的影响与局限;一些表现个人“品德、意志”修养的素材被滥用与机械套用等。

三、卷面问题:

1.书写:书写匆忙潦草者多,极少数学生的作文甚至到了难以阅读辨识的地步。

2.标题:标题大多粗陋浅白,有些标题言不及义,令人不知所云。极少数同学漏写标题。3.标点:标点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

4.错别字:错别字现象也较为严重。有少数甚至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以及文章的开篇处。

四、记叙文问题:

写记叙文的同学不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材料扩写或变相扩写。

2.编造故事但类比失当。

3.扣题只在表面,无法诠释内蕴。

4.叙述的节奏感,细节表现力差。


上一篇:2014年湖北省七市高三英语联合考试试卷及答案(带解析)
下一篇:河北省唐山市2014届高三英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城市学校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城市学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城市学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城市学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城市学校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城市学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QQ:1191060874

 热门试卷

更多

关于我们 | 市场合作 | 建议反馈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深圳幼儿园 | 深圳小学 | 深圳中学 | 深圳大学 | 深圳培训 | 咨询 | 问题 | 讨论 | 百科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试卷 | 看书 | 招聘 | 教案 | 课本 | 课堂 | 听力

技术支持:www.szxuexiao.com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IE6以上 声明: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