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学校网首页 - 中学试卷 - 高三试卷 - 沈阳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网页版

沈阳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网页版

所属栏目: 高三试卷
【字号: 】【背景色 收藏此页】 【关闭
 关键字:
关键词:沈阳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网页版,高中,高三下,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答案,2014届,沈阳市试卷
摘 要:沈阳市2014届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
沈阳市2014届高三质量检测(二)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元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性格的人际影响力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性格的魅力。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

    性格的亲和力。“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

    性格的破坏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寡人”。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

    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失去了自我。

(摘编自周殿富《你是老榆木,我便伐你做门槛》)

1.下列关于“性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格即命运”是从国外传入的意识,但作者认为性格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

  B.性格在本质上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就像世上本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C.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它的构成是这个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

  D.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是不能用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真实更大,因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等给人的感觉。

  B.因为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在短期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C.性格的人际魅力在于与众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不是伪装、压抑后的“标准”性格,而是真实的有个人特色的性格。

  D.“世俗标准”的性格虽然没有个人魅力,却具有大众亲和力。有这种性格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而不是英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初次见而还是在长期交往的人际生活中,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就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B.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我,或者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性格的破坏力的表现。

  C.魅力性格、亲和力性格、破坏力性格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

  D.人不能为他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但改变自己性格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是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摽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摽少豪侠有志气。魏孝昌中,尔朱荣杀害朝士,大司马王元徽逃难投摽,摽藏而免之。孝庄帝立,徽乃出,复为司州牧。由是摽以义烈闻。擢拜伏波将军、给事中。元颢入洛,孝庄欲往晋阳就尔朱荣,诏摽率其宗人收船马渚,摽未至,帝已北度太行,摽遂匿所收船,不以资敌。及尔朱荣奉帝南讨,至马渚,摽乃具船以济王师。

    时东魏迁邺,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摽同行诣邺以观察之。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摽颇有权略,能得边情,诱化首渠,多来款附,乃有随摽入朝者。时弘农为东魏守,摽从太祖攻拔之。摽父猛先为邵郡白水令,摽与其豪右相知,请微行诣邵郡,举兵以应朝廷。太祖许之,摽遂行,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密相应会者三千人,内外俱发,遂拔邵郡。众议推摽行郡事,摽以因覆怜成事,遂表覆怜为邵郡守。

    太祖以摽有谋略,堪委边任,乃表行建州事。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余里,且深处敌境,然摽威恩夙著,所经之处,多并赢粮附之。比至建州,众已一万。东魏遣太保侯景攻陷正平,敌众渐盛。摽以孤军无援,且腹背受敌,谋欲拔还。恐义徒背叛,遂伪为太祖书,遣人若从外送来者,云已遣军四道赴援。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摽分遣讫,遂于夜中拔还邵郡。朝廷嘉其权以全军,即授建州刺史。时东魏以正平为东雍州,遣薛荣祖镇之。摽将谋取之,乃先遣奇兵,急攻汾桥。荣祖果尽出城中战士,于汾桥拒守。其夜,摽半步骑二千,从他道济,遂袭克之。

    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周军围洛阳,诏摽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助之。然摽自镇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摽以众败,遂降于齐。摽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

(节选自《周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稽胡:古族名,匈奴的别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摽遂匿所收船,不以资敌    资:帮助

  B.诱化酋渠,多来款附    酋渠:首领

  C.请微行诣邵郡    微:隐蔽,藏匿

  D.所经之处,多并赢粮附之    赢:获得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摽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摽乃具船以济王师    ②乃遣摽间行诣邺以观察之  ③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

  ④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  ⑤摽率步骑二千,从他道济    ⑥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摽有豪侠义烈之气。大司马王元徽逃避尔朱荣的杀害时投奔杨摽,杨摽将他隐藏起来使他免于祸患。杨摽也因此而闻名。

  B.杨摽不居功自傲。杨摽暗中与邵郡豪门大族密谋举事,内外响应,攻取了邵郡,杨摽认为是覆怜成就了此事,就让他做了邵郡郡守。

  C.杨摽向来声威显著。太祖任命杨摽兼管建州事务,当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多里,然而杨摽所到之处,很多百姓都归附了他。

  D.杨摽苟且投敌,节操不保。因与齐军作战常常获胜,杨摽有了轻敌之心,他在协助围攻洛阳时兵败投降,世人因此轻视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

  (2)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都梁六首(其二)

陈造

天外纤云尽,山巅望眼遥。

平淮剪绿野,白塔界晴霄。

客里风光异,吟边物象骄。

功名它日事,回首兴萧条。

【注】①陈造,南宋诗人。本诗是诗人登都梁山所作。都梁山位于今安徽盱眙东南。②淮河在南宋时作为宋金边界线,于都梁山附近流过。

8.本诗颔联中“剪”和“界”两字用得巧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2)     ,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尊严死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之间已经有矛盾,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B.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不想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D.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运用语言、外貌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郑波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有人认为主人公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这句话一度流传众广,表达了读书界对于《读书》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它的思想及文风、作者群的改变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话题。

    作为刊物掌舵人,无疑是构成刊物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带着众多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掌舵人之一黄平。

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

    新京报: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觉得您执掌的《读书》引发的讨论也好好,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两个时代都扩大了,这是既定的计划吗?

    黄平:计划谈不上。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这一方面是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关心时代、当下,不关心我们的左邻右舍就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们这个清高其实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的挑战,至于你的回应是不是那么正确,能否被别人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

    新京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新可能带来了另外一种效应,比如过于分散,没有重点了。

    黄平:第一,《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它不是专业性的;第二,它又是思想、文化类的两个定位下,是否应该一定有一个不分散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比如,你可以集中到文史哲,甚至文史哲里面只讨论史,那就不是《读书》了。

    新京报:一些批评认为,《读书》没有抓住当下社会最核心的问题……

    黄平:怎么批评都行,不过有些批评者可能是没有认真读《读书》,只要客观地看看,我觉得应该很清楚,它对当代、当下甚至部分超前问题的警觉、讨论和尖锐性是有的。

时代的原因造成了文化的现实

    新京报:在你和汪晖接手《读书》之前,几乎所有中生代学者都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很多人通过《读书》成名。但是现在数量却大大减少了,个中原因何在?

    黄平:这首先可能是时代的原因。现在成名的是歌星、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而不是思想者。不仅在《读书》成名的思想者少了,在任何地方成名的思想者都少了。当年李泽厚一篇文章《孔子再评价》在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今天他一篇文章的影响至少无法和电视明星相比。现在这个时代的聚焦点不在思想上,甚至不在文化上。这也是大众文化普及了,媒体形式多了造成的文化现实。

    新京报:但是,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年轻一代学者几乎没有在《读书》上亮相,这是不是有些尴尬?

    黄平:少数几个人说明不了问题。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无法相比。再有影响的学者在《读书》座谈时参与人数也一定很有限,如果是像篮球明星乔丹、科比来了,那场面肯定火爆。这是时代的问题。另一方面,学者成名不应该靠公共媒体而应该靠专业。有些人给《读书》写文章不像当年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另外,我们在主观上也没有想过要制造“明星”,没有想要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客观上有人在《读书》成名,但那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结果。

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

    新京报:有一些读者认为《读书》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了,你怎么看?

    黄平:如果一些朋友把《读书》定位或者预期为某一方阵营刊物,那么《读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我们希望它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在这种情况下,听一些、发表一些不是这个阵营里面的人的文章,对于完善自己的思想是有好处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在不同意你的人的论辩中形成和完善的。我们觉得,许多共识被打破以后,变迁的一个结果就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杂志要作为时代的反映,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另外,这些年来,我们有意为之的就是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作者。对我们来说,《读书》应该有多种声音。

(节选自《新京报》)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读书》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本文通过对其主要负责人的采访,使读者了解到此刊的特点及办刊理念。

    B.现在的《读书》只有积极与时俱进拓展领域的目标。没有编辑计划,因为黄平认为计划的推敲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C.《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等领域的文章,但它并不专业。

    D.黄平认为当下通过《读书》成名的人在大大的减少,是因为大众文化过于普及了,媒体形式过于多了。

    E.文中多次采用直问的提问方法,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

(2)请分别简析文章第一个小标题下《新京报》记者三次提问的特点。(6分)

(3)第二个小标题下,针对《新京报》记者的第二个问题,黄平是从哪几个方面巧妙回答的?请概括并说明。(6分)

(4)“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上一篇:上海市徐汇区2014年4月初三英语学习能力诊断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重庆市2014年高三数学(理工农医类)考前模拟测试卷试卷及答案

城市学校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城市学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城市学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城市学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城市学校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城市学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QQ:1191060874

 热门试卷

更多

关于我们 | 市场合作 | 建议反馈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深圳幼儿园 | 深圳小学 | 深圳中学 | 深圳大学 | 深圳培训 | 咨询 | 问题 | 讨论 | 百科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试卷 | 看书 | 招聘 | 教案 | 课本 | 课堂 | 听力

技术支持:www.szxuexiao.com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IE6以上 声明: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