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北七市(州)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语文A卷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B(B组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A组中的“锻”和“诞”的读音不相同;C组中的“伺”和“侍”的读音不相同;D组中的“溺”和“丽”的读音不相同)
2.D(A组词语全部选自《窦娥冤》,“前合后揠”的“揠”应为“偃”;B组词语全部选自《雷雨》,“义气用事”的“义”应为“意”;教材中的“贤慧”在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又写作“贤惠”;C组词语全部选自《拿来主义》,“辩别”的“辩”应为“辨”;D组词语全部选自《短文三篇》)
3.C(“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网络流行语对于网友来说,应是经常听到和十分熟悉的;“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但作为网络流行语来说,许多不上网的人却并不一定都知道;“口授心传”指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来传授,而网络流行语不是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来传授的;“通俗易懂”指不用解释就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而网络流行语只是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如“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 、大V、奇葩”等,如果不作解释则是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的。“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相沿成俗”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蹿红”指迅速走红、很快受欢迎;“传播”指广泛散布;“传扬”指事情、名声等传播;“蹿升”指急速上升。“无非”指不外乎、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表示很肯定的意思;“不啻”指不止、不只,表示有省略的意思;“大概”指大致、大约,表示推测和不太准确的意思;“也许”指可能、或许,表示不很肯定的意思。根据整个语段的语境来看,C项的一组词语使用最恰当)
4.A(B项搭配不当,“人数”可以用“减少”,而“录取率”则应是“下降”、“提高”或“升高”。C项“是出于为……决定的”杂糅,应去掉“而决定的”。D项主语中途易辙,应把“自从”调到“新生代民工”前面,让句中的“各级政府”作主语)
5.C(应为误杀了情人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6.D(文章并没有否定改编经典,作者赞同从历史中汲取有益营养,只是反对戏说、颠覆、调侃。另外,这只是属于文化原创力方面,解决文化危机还包括文化终极价值方面。)
7.B(A项因果倒置。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并非“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D项偏离词义,原文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由科技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最为深刻和剧烈的变化,急切需要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与之匹配”,此处的“之”应是指“中国社会的深刻和剧烈的变化”而不是指“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说“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匹配”不正确)
8.B(张冠李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票房成了文化的价值体现”,应是缺乏文化终极价值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缺乏文化原创力的必然选择)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9.B(句中的“听”应解释“听任,任凭”)
10.C(①是表明马被驯服了,与能力无关,不合题意;③是表明马与主人感情笃深,独忠于主人,与能力无关,不合题意;⑥是说马毅然脱缰奔向老主人,体现其忠义,不合题意;②表明马驮得多,跑得快;④和⑤都表明马能“解人语”,往返不须人驭,能力超群)
11.B(拔高了马的本领,是家人估计祖父事情办完了,要去接他回来,才叫马去的)
12.⑴叫寨子里的人把一群马赶进巷子里,突然从墙头跳到那马背上,任凭它跑到哪里。(得分点:“蓦”“之”译对各1分;大意正确1分,共3分)
⑵凡是它所去过的地方,只要把地名告诉它,它就能自己去到那个地方。(得分点:“经历”“语”译对各1分;大意正确1分,共3分)
⑶别人的丰厚供养条件,它不曾一顾,唯独对它的主人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得分点:“豢”“盼”译对各1分;大意正确1分,共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祖父崇级很喜欢马,也善于相马,家中常养数十匹马,都是劣马,并不满意。山寨的蛮人家里有一匹马,很喜欢踢人咬人,寨子中没有人敢接近它。出去放牧时,常听任它数日不归。先祖父听说后说道:“这恐怕是匹良马吧?”便派仆人招弟去看看。招弟回来,说的确是匹好马。先祖父又亲自去看,果真不错。便议价购买,马主人认为这匹马不太好驾驭,所以要价很便宜。不过说:“这马向来没有缰绳,要自己加上去。它服不服,与我无关。”招弟本擅长驯马,叫寨子里的人把一群马赶进巷子里,突然从墙头跳到那马背上,任凭它跑到哪里。翻过山坡,越过小溪,来往大约跑了上百里。马稍稍疲倦些了,便对它说:“你服了吧!”马好像点了点头。就用布条做了缰绳,牵着回了家。
(这马)此后才温顺善良无比,但是只有先祖父和先父能够骑它。如要去哪里,哪怕是二百里以外,一天跑个来回,也不曾迟于下午五点。驮点盐米什么的,比普通的马多二倍;跑路的速度也快两倍。每天能吃完四五斗小米。先祖父很喜欢它,常常亲自照顾它吃食,先祖父如不能照顾,那么先父或招弟给它吃。其他人如稍稍走近它,它就立刻把那人踢了咬了。它还听得懂人话。先父在羊安读书时,距离家里五十里。每月叫马去送米,背上驮满了东西,对它说:“送到羊安去!”它便独自去了。不久,先父听到了马叫声,那马已站在学舍门外了。先父卸下驮来的东西,对它说:“快点回去吧!”不久,它又回到家里了。马跑来跑去,不需要人去驾驭。凡是它所去过的地方,只要把地名告诉它,它就能自己去到那个地方。所以先祖父要去远一点的地方,且有所逗留,马总会自己先回来。家人估计先祖父的事情办完了,要去接他回来时,都叫马去。
本地知州听说了它的与众不同,决意要出高价买马。先祖父不肯卖,然而因为他是地方官,就勉强答应了。叫招弟牵马送去,系在州衙门口的木桩上。对那些养马的人说:“一定要用几个健壮的人看住此马。不然,是不能据有它的。”几个人都笑着点了点头。招弟出城才一里多路,马已拔起了木桩,飞奔而来,那木桩还在缰绳上。于是归还了买马钱,把马又牵回来了。州衙中人说那马没有吃他们的一寸草一粒米。到先祖父去世的那天晚上,马叫得很悲伤,从此就不再吃东西,也死了。马在我家,前后算起来有三十年啊。
我赞叹道:“它服从主人,感觉像是遇到了知己一样;它尽力干活,像是在报答知遇之恩。别人的丰厚供养条件,它不曾一顾,一心忠于它的主人,直到尽忠殉节。这是古代烈丈夫的事迹啊,想在现在的人中找到一个,也是不容易的啊。马啊!你还是匹披毛戴角的马吗!”
13.断句示例: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
(断句不超过6处,每处断句正确0.5分,共3分)
【参考译文】史官评论道:司马迁和班固父子,他们说史官写的书籍,大义要旨一定要显著明白。评论的人都称道他们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直率而叙事准确,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像班固叙事,文辞华美却不妄加抑扬,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使读的人百读不厌,相信是这样,他们才成名成家的啊!
14.⑴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4分)
⑵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每问2分,共4分)
15.(评分说明:本题中的8个名篇名句默写题,均是按照《2014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要求,分别从“附录二”中加 * 号的篇目中选取的。其中选自初中阶段必背篇目2个小题;选自高中阶段必背篇目6个小题。在8个小题中任意选做5个小题,每空1分,共5分,多字、漏字、错字,该空不得分。凡选做超过5个小题或答完全部8个小题的,只按顺序取前面的五个小题计分,多做不另给分,少做则要扣分)
⑴以手抚膺坐长叹 ⑸千载琵琶作胡语
⑵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⑹石破天惊逗秋雨
⑶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⑺赢粮而景从
⑷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⑻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16.A、C(A项说“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土家摔碗酒民俗的不伦不类”不正确,应是作者在交代恩施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奇特的民俗——土家摔碗酒。C项说“喝摔碗酒的全都是男人”不正确,因为原文写有“男人们不摔几个碗够不上巴人后裔白虎血脉,有时女人也摔”。)
17.示例:①学习巴蔓子的豪气与舍生取义(文本依据见第5自然段);
②为喝酒壮胆营造气氛(文本依据见第6自然段);
③图个碎碎(岁岁)平安的吉利彩头(文本依据见第7自然段);
④冲着“biang当”的响亮声音(文本依据见第8自然段)。
(原因每点1分,若答: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性格,也可算作“土家摔碗酒”民俗形成的具体原因之一,可以给1分,共4分。)
18.示例:作者以一连串的排比句来作议论,既增强了行文的气势,也用现代人的目光,揭示和诠释了“土家摔碗酒”民俗背后的社会意义,直接表达了对“土家摔碗酒”民俗的爱。同时,也为后文对“土家摔碗酒”所造成的惊人浪费而感到无所适从埋下伏笔。(对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2分,从形式上分析2分,共4分。若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给分)
19.(本题是一个探究题,侧重从“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角度切入。根据原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探讨应从两个方面的入手:一是正确认识“土家摔碗酒”这一传统民俗,充分肯定这一古老民俗的当代人文价值;二是结合当前社会生活实际,对“土家摔碗酒”民俗的无限扩大和愈演愈烈的现象,谈谈如何改进的看法或办法。每个方面4分,共8分)
示例:摔碗酒作为恩施土家族的一种古老民俗,既是纪念、传承先人的英雄豪气和舍身取义的决绝精神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人们祈求平安、沟通情感,或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一种生活方式。(4分)
但是,随着当代旅游业的升温和摔碗酒风气的蔓延,这种古老民俗对当代资源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不利一面也愈来愈严重,尤其是在旅游点的一些农家乐和酒馆里,一天要摔一万个碗。这种商业行为和惊人浪费,已与古老民俗的内涵渐行渐远,是该考虑以更文明的方式来改进或取代它了。例如:研发生产出摔碎后能粘合并重新使用的碗,或是像限鞭、禁鞭那样,采用一定措施来加以限制。总之,既要让“土家摔碗酒”的民族习俗不致于在今天消失,又要让“土家摔碗酒”的民族民俗不致于给当地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大的破坏。(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应结合调查数据和其中的关键词“难以评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示例: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
21.示例一: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传神的写出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黛玉风姿绰约的病态美。(答对人物且书写正确,1分;“多愁善感”及“病态美”为两个得分点,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二个得3分。共4分)
示例二: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素服戴孝,点明了她又失去了亲人;“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说明她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突出了安分守己的祥林嫂遭受丧夫丧子的惨重打击,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答对人物且书写正确,1分;三个方面的分析中,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二个得3分。共4分)
22.(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少于14个字,共4分)
示例一:横竖交错,传递千年文脉;撇捺相连,书写万世辉煌。
示例二:全民参与,书写规范汉字;万众同心,传承辉煌文明。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60分)评分依据《2013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作文评分细则》
⑴基础等级评分(50分,其中内容25分,表达25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⑵发展等级评分(10分),依据“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主要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⑶切入分为45分。依文论文,沿坡溯源,顺着学生的思路找分。若是诗歌文体,按等级标准评分,主要看立意、看内容、看情感,不看字数。
⑷没有标题扣5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扣1分。
⑸关于抄袭: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整体构思、主要情节,或者主要论点、论证模式、重要论据达70%以上的文字雷同,则视为抄袭,抄袭作文最多只能给10分。
⑹关于未完卷:①字数达到600以上而不足800的,按正常卷评分,每50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②字数在200—600之间的,内容和表达原则上不得超过三等上,发展项不给分;③不足200字的,得分不超过5分。
⑺关于三、四等作文:“内容”项在三等的作文,“表达”项的得分没有限定,按正常卷评分;“内容”项在四等的作文,“表达”项得分最高不得超过二等中。①文体无高下,扣题即可,不要因为文体奇特、怪异而扣分或加分;②涉及社会阴暗面的文章,一般不要另眼对待。
【审题指导】
觉得大材小用,若从积极的一面看,说明绝大多数国人还是有追求的——没有追求,何来“大材小用”的感叹呢?对此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
觉得大材小用,除了与个人的不满足、不务实有关之外,也与国人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的社会心理离不开干系,在“望子成龙”的期盼下、在与身边成功人士的比较中,自然会有“大材小用”的失落感。
在看到八成人自感大材小用时,一方面要想想有多少人是因为个人自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想想有多少人是因为社会开放性和待遇均等化不够造成的。如果没有后一重思考,就不会把自认大材小用当成是严肃的议题,就不会看清问题的本质。甚至,最后得出一个中国人不务实的荒谬结论。
立意提示:做人不该太好高骛远,而应该脚踏实地。任何时候,最美好的理想也只是理想,不如现实一点的目标、踏实一点的行动更切合实际。如果一个人总是没有正确的定位,总是觉得怀才不遇,则不仅不能获得成功,反而可能因为位置感的缺失而怨气十足……
B卷客观题答案
1.C、2.A、3. B、4.A、5. D、6. B、7. C、.8. D、
9. C、10. B、11. C、16. D、E
上一篇:浙江省宁波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广东省佛山市2014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