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语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
题号 | 考点 | 分值 | 答案 | 说 明 |
1 | 字音识记 | 3 | A | B.蓦读mò,C.泥读nì,D.睑读jiǎn。 |
2 | 词语使用 | 3 | D | “拍手称快”即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这里是赞美传统剪纸的技艺高超,应用“叹为观止”。“顺应”指顺从,适应;“迎合”指故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从语段的感情色彩上看,用“顺应”更好。“不仅”指不止这一个(项),还有类似的,同“还”“而且”配合用,与后面的“而是”搭配不当,这里应用“不再”。“标新立异”指提出新奇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独树一帜”指单独竖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佛山剪纸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应用“独树一帜”。 |
3 | 语病辨析 | 3 | B | A.不合逻辑。“工作犬”包含了“猎犬”“导盲犬”和“缉毒犬”,不能并列。C.语序不当。应把“虽然”放到“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前。D.成分残缺。句子没有主语,应删去“由于”或“使”。 |
4 | 语言连贯 | 3 | D | 本题的选文是一个说明性语段,阐述的是“昆虫分泌特定气味吸引异性”的问题。 解答的关键是注意文句中核心词语和指示性词语的呼应。②提起话题“动物们都有自己的特定气味”,④“这些气味”呼应上文,⑥“这些……气味,……单身动物们的特制香水”与上文呼应,①“这种香水”与上文呼应,⑤③具体介绍昆虫们怎样“使用这种‘香水’”。 |
5 | 文言实词 | 3 | B | A.责:寻求。C.敦:重视。D.矜:夸耀。 |
6 | 文言虚词 | 3 | A | 把,介词。B.和,与,介词/在,介词。C.“……的人”,助词/“……的原因”,助词。D.因为,连词/是,动词。 |
7 | 文言断句 | 3 | C | 略。 |
8 | 内容归纳 | 3 | D | 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嫁娶时只是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是“新官之辈,丰财之家”;紊乱人伦、有亏名教的风气也未必彻底革除。 |
古诗文阅读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
[3分。“属”“宁”各1分,大意1分落在“之属”的“之”和“贵”两词上。]
【补充细则】
(1)“属”:解释为“类”“种”“些”均可。
(2)“宁”:解释为“难道”“岂”“怎么”均可。
(3)“之”和“贵”两个词都翻译对,才得大意分。此处“之”为代词,解释为“这”;“贵”为名词,解释为“(当朝的)显贵”“(当朝的)权贵”“(当朝)显贵的人”“(当朝的)贵族”均可。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示例1] 现在崔、卢这种人,难道比得上当朝的显贵吗?
[示例2] 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要和当朝的权贵相比吗?
2分示例:
[示例1] 现在崔氏、卢氏这些人,可以和朝中的权贵相比吗?
[示例2] 现在崔、卢这家族,难道比得上当朝的显贵吗?
[示例3] 现在崔、卢两家族这些人,怎么比当今朝廷的士大夫高贵呢?
1分示例:
[示例1] 如今崔、卢的行为,难道比如今朝廷上的官员还要可贵吗?
[示例2] 如今崔、卢等人,怎么能比得上当今朝廷的高贵呢?
[示例3] 现在崔、卢之类的人,却宁愿依附当朝的权贵?
0分示例:
[示例1] 今日崔氏和卢氏的属于,宁可对比当朝的权贵。
[示例1] 现在崔、卢的家人,有比在朝廷做事的人身份权贵吗?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
[4分。“已”“紊”“亏”各1分,大意1分。]
【补充细则】
(1)“已”解释为“停止”“废止”均可。
(2)“紊”解释为“使……混乱”“乱”“混乱”(此处应为动词)均可。
(3)“亏”解释为“败坏”“毁坏”“损害”“使……受损害”“有损”均可;
(4)大意分落在“积习成俗”。翻译为“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这种习惯积久了,就形成了风俗”均可。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1] 积久了的习惯形成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停止,这既乱了人伦,也有损名声和教化。
[示例2] 积累久的习惯成为风俗,到今天尚未停止,既在表面上使人伦关系紊乱,实际上也使名声和教化受损害。
3分示例:
[示例1] 这种陋习已积累成习俗,至今都没有停止,使人的伦理道德紊乱,实在是有损名教声誉。
[示例2] 他们积累的习惯已经成了风俗,至今都没有停止,这样做既混乱了人伦,事实上也亏名教。
2分示例:
[示例1] 旧时代积累并形成的恶劣的习气已经形成了风俗,到了现在都没有停止,不但使人们心中的伦理道德变得紊乱,而且实际上这些行为与道德教化的要求相悖。
[示例2] 旧氏族积累旧习惯形成风俗,到今天没有停止,已经纠结人伦,确实损害了名之教化。
1分示例:
[示例1] 把习惯当成风俗,到现在没有改变,既然乱了人伦,那么就亏了名声和教化。
[示例1] 积累习惯,养成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既违背了人伦道德,实际上也有违风化教育。
0分示例:
[示例1] 把习惯积累养成习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转变过来,是因为缺乏伦理道德,实在是教育不足。
[示例1] 累积了许多习俗风气,到现在都没有改正,不符合道德伦理,实在是有亏于名门出身。
9(2)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②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嫁娶之序,务合礼典。)
[3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补充细则】
(1)采点给分,选错了,不倒扣分。
(2)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以表述为“婚姻要符合礼义之风,遵循匹嫡的礼义,遵循人伦”,意思对即可。这点作为评分标准的第二点给分,不重复给分。
(3)主要围绕“唐太宗对士大夫婚姻的要求”,“仁义”“礼法”为给分点,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现象,并非唐太宗的要求。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示例1] 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
[示例2] 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嫁娶之序,务合礼典。
2分示例:
[示例1] 婚姻要合符礼义之风,遵循匹嫡的礼义,遵循人伦。 嫁娶要合乎礼法,遵循规定。(两点是同一得分点。)
[示例2] 士大夫应以“不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为标准,寻婚配。“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1分示例:
[示例] 莫先于仁义。不要以钱财多少来选择嫁娶的对象。(表述不完整,没有落实好“婚姻”。)
0分示例:
[示例1] 多失衣冠之绪,或乖礼义之风,不敦匹嫡之仪。既紊人伦,实亏名教。
[示例2] 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博通,也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
[示例3] 在女方嫁人结婚时,不应以聘礼的多少决定夫家。士大夫不得自恃高位,依托富贵,以此欺侮衰落的人家。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1)在诗人心目中,赵纵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位威武、勇敢、尽忠的将军形象。
[3分。“威武”“勇敢”“尽忠”各1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威武”是将军的外在形象,可以表述为“英武”“威猛”;
(2)“勇敢”“尽忠”是将军的内在品质特征,“勇敢”可以表述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骁勇”“英勇”;“尽忠”可以表述为“忠心耿耿”“为国捐躯”“精忠报国”“舍身报国”“舍生取义”。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示例1] 赵纵是一个独坐铁骢马上。英明威武,骁勇善战,精忠报国的将军。
[示例2] 是一个爱国,不惧生死,威武,为国捐躯的人。
2分示例:
[示例1] 在诗人心中,赵纵是一个英勇无畏,爱国并且愿意为国捐躯的英雄。
[示例2] 在诗人心中,赵纵是一个勇敢善战,不求名利,舍生取义的人。
1分示例:
[示例1] 勇猛、爱国、豁达、有才能。
[示例2] 赵纵是一个爱国、勇于献身,豪情壮志的义士。
[示例3] 是一个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人。
0分示例:
[示例1] 赵纵是一个苟且偷生,贪图享乐,不尊重生命,贪生怕死的人。
[示例2] 在诗人心中,赵纵是一个瞎指挥,不仗义的人。
[示例3] 赵纵是一个充满正义,值得尊敬的人。
(2)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示例:
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史家和达官贵人对赵纵将军的态度作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赵纵将军的热烈赞扬,对达官贵人的强烈愤慨。
[4分。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2分。手法如答“借代”也可。]
【补充细则】
(1)颈联使用的手法有:对比、间接抒情、借代、侧面描写等,答出任何一种手法给1分。但本题问的是“如何表达情感”,学生应该答能表达感情的手法。借代、侧面描写等手法,与表达感情关联不大,分析酌情给分。
(2)情感可从两个方面表述:一方面表达出对将军的赞美、称颂之情;另一方面表达对达官权贵的不满、愤慨之情,如果表述为“对将军为国捐躯却被人耻笑的痛心”也可给分。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1] 通过对比的手法,将青史文章对赵纵的争相赞扬,与朱门歌舞笑对赵纵的牺牲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赵纵的赞扬以及对权贵们不关心国事的不满。
[示例2] 运用对比的手法,史书争相歌颂赵纵的为国捐躯,而朝中高官在歌舞中以此取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称颂和对朝中官员漠不关心的谴责和愤懑。
3分示例:
[示例1] 通过联想、对比等手法,联想赵纵必定名垂千古,与当下权贵们的嘲讽做对比,表达了对赵纵的崇敬与对权贵的不满。(分析不准确)
[示例2] 运用对比手法,写青史文章里争先恐后的记录下这位传奇将军,皇宫内却笑着观看歌舞谈论捐躯的事件,表现出对将军的赞美崇尚,对当朝者的失望,借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惆怅之情。(分析不到位)
2分示例:
[示例1] 颈联是通过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的。通过将赵纵留名青史和朱门歌舞对比,表达了对将军战死的惋惜和对达官贵人的不满(分析不准确,情感表述不完整)。
[示例2] 运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史官竞相写文章来歌颂赵纵的英勇,君王贵族们却在享乐歌舞,毫不在意将士的为国捐躯。两相对比,塑造了赵纵英勇无畏,名垂青史的形象,也暗中批判了君王沉迷歌舞娱乐的行为。(情感表述不准确)
1分示例:
[示例1] 颈联用了借代的手法表达情感。“青史文章”“朱门歌舞”表达了赵纵英勇牺牲的事迹,“争”“笑”更加突出表现了赵纵的勇敢。
[示例2] 颈联通过“朱门歌舞笑捐躯”表达诗人对赵纵的敬重及对赵纵在战场上不幸牺牲的悲缅。从侧面烘托出赵纵的爱国情怀以及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
[示例3] 颈联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古今对比,先说古时因战败,将军当死的事情常有,再说今朝没有这种现象,突出了人物骁勇杀敌、不畏死亡的形象,表达诗人对其的敬仰之情。(内容分析与情感表述不准确)
[示例4]颈联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用青史对朱门,文章对歌舞,争点笔对笑捐躯,使作者的诗表达了对赵纵的赞扬之情,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向往,自己的怀才不遇。
0分示例:
[示例1] 描写将军独自骑着铁骢马,在战争中挥舞着舞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将军的崇敬之情和对将军的深切同情。(分析的是首联非颈联)
[示例2] 通过写诗人与赵纵以前在谈论青史文章、在朱门唱歌跳舞的场景来表达诗人对赵纵的怀念之情和忧伤之情。(诗句理解错误,无手法、情感错误)
[示例3] 借由“争”和“笑”两个动词与前面的“青史文章”、“朱门歌舞”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形式,并借此点出了那凌云壮志的思想感情,只为国家奉献出力,哪怕为国捐躯也是一笑了之。(手法错误,情感错误)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14.“僵硬”产生“滑稽”有哪两种情况?(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种是由外部条件(偶然条件或者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引发僵硬,产生滑稽;一种是由自身深处(以自然的方式、不断找到机会表现出来)的僵硬产生滑稽。
[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学生如果概括答出“外部条件引发僵硬,产生滑稽”可得2分;概括答出“自身深处的僵硬产生滑稽”可得2分。
(2)外部条件有两种,自发产生(偶然条件、不由自主的改变)和人为制造(或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两点各得1分。
(3)答内部因素时,如果答以自然的方式、不断找到机会表现出来的僵硬产生滑稽,也可以得2分,如果答“无需偶然的方式或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就能表现出来”,也可以得2分。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1] 情况1:偶然产生的条件(如人物被石头绊倒)和别人恶意设置障碍(2分)(他人对生活有规律者的恶作剧)使得人物行为僵硬与其意图相反,变得僵硬产生滑稽。情况2:机械僵硬源自个人内心深处,用自然方式表达出来(2分)。
[示例2] ①由外部条件(2分)决定的,停留在人物表面的情况,可自发产生或人为制造出来的。 ②深入到人物内部,无需偶然条件或者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1分)就能表现出来的情况(1分)。
3分示例:
[示例1] 第一种情况,滑稽是偶然的,需要外部条件的。(2分)②第二种情况,滑稽需要机械僵硬,这种僵硬从他自身以很自然的方式(1分)表现出来。
[示例2] ①自发产生的(1分),因为不由自主,机械的僵硬无需偶然条件或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就能表现出来;②从他人自身的深处,以很自然的方式,不断找到表现出来的机会(2分)。
2分示例:
[示例1] ①一种是自发产生的(1分)。当情况要求有所改变时,稽者还在持续原来的活动,不善应变;②一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1分)。由于外部原因使滑稽者的行动和他的意图适得其反,或是处处扑空。
[示例2] 第一种僵硬需要从他自身的深处(2分),以很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二种僵硬是人们从外部带给我们的缺点,就像是一个现成的框子,没有灵活性。
1分示例:
[示例1] ①自身的僵硬产生滑稽,摔跤是由于疏忽或身体不善应变导致的。②人为导致的僵硬产生滑稽(1分),行为和意图适得其反,人为造成的麻烦。
[示例2] ①一个正在运动的人,由于僵硬,当情况要求改变时,肌肉仍在继续原来的活动而摔了跤;②一个日常生活有规律的人,由于旁人的恶作剧被弄得生活一塌糊涂(1分),使他的行动和他的意图适得其反。
0分示例:
[示例1] ①情况要求有所改变,由于僵硬,肌肉在继续原来的活动;②由于僵硬的关系,行动与意图适得其反或是处处扑空。
[示例2] ①日常生活极有规律,但生活中充满恶作剧;②一个人在街上跑,被绊了一下后摔了一跤,引人发笑。
15.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著名喜剧人物。他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的骑士,在骑士早已绝迹的十六世纪,拉着邻居桑丘·潘沙“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匪夷所思的荒唐行为。结合文中观点,分析唐·吉诃德为什么令读者觉得滑稽。(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当现实要求人有所改变的时候,他的行为却去适应已经过去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情况,就产生了滑稽;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唐·吉诃德没有随现实改变自己,幻想自己是中世纪的骑士,到处“行侠仗义”,做出种种怪诞的行为,却忘掉自己是生活在十六世纪。所以他的行为令人觉得很滑稽。
[4分。正确引用文中观点2分,结合材料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结合文中观点,分析唐·吉诃德为什么令人觉得滑稽”,注意主语是“唐·吉诃德”,因此在回答时,要以“唐·吉诃德”为中心组织答案。有些同学从读者角度组织答案,是不正确的。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1] ①当情况要求有所变化时,不善应变,产生僵硬,促成滑稽(1分)。在骑士早已绝迹的十六世纪,唐·吉诃德却“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与时代相悖行为,使人觉得可笑、滑稽(1分)。②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好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1分),是无意识的。唐·吉诃德幻想自己是中世纪的骑士,忘却自己,使人觉得滑稽(1分)。
[示例2] ①他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的骑士(1分),在骑士早已绝迹的十六世纪,当现实要求他有所改变,但他却去适应过去或想象中的情况(1分),产生了“滑稽”;②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与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1分),他忘掉了自己,认为自己是位骑士,做出与时代不符、荒唐的行为(1分),让人觉得滑稽。
3分示例:
[示例1] 唐·吉诃德的行为是从他自身深处,以很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总是与时代相悖(1分),当现实要求他有所改变的时候,他却去适应想象中的情况(1分),所以滑稽。唐·吉诃德滑稽的原因是顺乎自然的,读者知道他的出生成长,知道他的根源,所以滑稽。唐·吉诃德忘掉自己(1分),所以滑稽。 (“忘掉自己”未结合文本,缺乏观点。)
[示例1] ①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如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1分),滑稽是无意识的。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忘我,忘记自己生活在骑士早已绝迹的十六世纪(1分),突显了唐·吉诃德的滑稽;②唐·吉诃德的行为是过去式的,慢了一拍,处于想象之中(1分),使人感到滑稽。(有一个观点+分析,另一个只有分析“行为是过去式的,处于想象之中”表述不全,材料与观点结合不紧密。)
2分示例:
[示例1] 唐·吉诃德经常幻想自己是骑士,他的滑稽是无意识的,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1分)。他总是做与时代相悖的行为(1分),当人们越觉得滑稽的原因顺乎自然时,滑稽的效果就越大,所以令人觉得滑稽。
[示例2] ①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好和它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1分),滑稽是无意识的;②而唐·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常幻想自己是一名中世纪骑士而忘掉了自己(1分),无意识地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荒唐行为;③因此,他这种由内部产生的,自动机械的行为使人觉得滑稽。(答案只有一个观点和一个分析。)
1分示例:
[示例1] 他的脑子总是想着他刚做过的事情,他从来都不想他正在做的事情,当现实要求他有所改变的时候,他却适应过去想象的情况。(答案只是抄了观点,没有结合材料分析。)
[示例2] ①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好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②人们能够亲眼看着这个心不在焉出生成长,知道它的根源,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这才使我们发笑。(从读者的角度回答,不正确。)
[示例3] ①当现实要求唐·吉诃德有所改变的时候,他却去适应已经过去的情况,使滑稽在他身上落了脚。②唐·吉诃德学骑士,是一种和单纯的人心不在焉非常相近的自动机械动作,是无意识的。③喜剧作者塞万提斯的艺术使我们感受到了唐·吉诃德的滑稽。④我们知道唐·吉诃德心不在焉的根源,来龙去脉。(只有一个材料。)
0分示例:
[示例1] ①人们已经清楚知道了唐·吉诃德做出这种行为的根源,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并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自然表现出来的。②当时的人们不认可,不接受唐吉可德的行为。(从读者的角度回答,不正确。)
[示例2] ①唐·吉诃德不断做出荒唐行为,他自身为滑稽提供了材料、形式、原因和机会。②唐·吉诃德的滑稽来源于对骑士小说的沉迷,使观众对他荒唐可笑的行为感到自然。③唐·吉诃德的幻想是他的喜剧性缺点,操纵了他的行为,能使人在认识这一缺点的过程中得到乐趣。(所结合的文本观点不正确。)
文学类文本阅读
16.本文围绕养蚕这件事写了两位老师,请选择其中一位分析其形象。(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位老师:①粗暴严酷,他随意责打学生,使学生心生畏惧;②冷漠无情、高高在上,他发现学生养蚕,二话不说把蚕打翻在地,肆意践踏。
第二位老师:①有平等意识,充满爱心,他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架子,关心爱护学生;②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他和学生一起养蚕,享受养蚕带来的喜悦。
[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任选一位分析即可,但答题必须指明是哪位老师(第一、第二;前面、后面等皆可),不指明对象扣1分。
(2)答题应点明形象特点,并作相应的分析,没有分析扣1分。
(3)针对第一位老师,学生如答出“死板、古板、严厉、严肃、严酷、简单粗暴”等中的任意一点,只要分析得当,可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但两点不可重复,否则只得2分)。
(4)针对第二位老师,学生如答出“平易近人、年轻有活力、有平等意识尊重他人、充满爱心、热情”等中的任意一点,只要分析得当,可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但两点不可重复,否则只得2分)。
(5)答案不是本文重点突出的形象特点,但分析得当,酌情扣1。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1] 第一位老师严厉粗暴(2分):他目光一扫,教室就安静了,我开小差,他就重重地打我头;还古板守旧、无情冷酷(2分):他大脚一伸,就把我的铁盒、蚕儿踩扁了,一点都不理解孩子的心性,直接抹杀学生的好奇心。
[示例2] 第二位老师蒋老师细心地帮我涂抹伤口,表明他是关心爱护学生的好老师(2分);他领着我们满山跑,摘桑叶养蚕,说明他是热情有好奇心的好老师(2分)。
3分示例:
示例一
第一位老师:①有封建思想:老师走进来扫视教室,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观点欠妥当,但有一定分析。1分)②简单粗暴:发现养蚕,把蚕打翻在地,还踩踏。(观点和分析恰当。2分)
示例二
蒋老师:①看到“我”摘桑叶摔倒,擦出血,给“我”包扎,是一位善良、有爱心的老师。(2分,分析观点各1分)②和孩子们一起养蚕,和孩子打成一片,是我们的“小伙伴”。(只有分析,无观点1分)③自报姓名,说明是一位有礼貌的老师。(观点分析均不恰当0分)
2分示例:
示例一
第一位老师。他把作者的铁盒踩了又踩,同时又给作者来了个重重的一击(1分),体现了第一位老师严于守纪、严厉的形象特点(1分)。(分析+特点)
示例二
蒋老师。①关心学生、温暖体贴,在我的脸上弄破后主动帮我擦药。(2分)②教育事业,坚持不懈,是位拥有三十年教龄的优秀教师。
1分示例:
示例一
蒋老师的形象:蒋老师并不通过他的教书来描写,而是通过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养蚕来保留学生内心天真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令人尊重,并且伟大的形象。
示例二
蒋老师的形象是害羞、关心学生、善良、细腻、守业。
0分示例:
示例一
文中的“蒋老师”是一个很年轻的老师,不同于之前的老师,没有他的严肃。他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是一个能让作者走上教育之路的老师。
示例二
新来的蒋玉生老师是一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②和学生一起玩耍,教导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③蒋老师深受学生的的喜爱。
17.文中画线的句子细致地描绘了蚕儿的情态,请作赏析。(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划线句子细致地描写了蚕儿吐丝时的色泽、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②从孩子的角度观察蚕儿,突出蚕儿的可爱,从而表现孩子们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③对蚕儿的描写充满了感情,突出了师生看到共同养蚕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心情。
[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① 答对手法,并正确分析,得2分;答出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即突出蚕儿的可爱,得1分或表现孩子的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得1分。
② 答对表达的感情(突出看到劳动成果的喜悦、欣喜、高兴等心情),得2分
【评分示例】
5分示例:
示例一
划线的这个句子赋予蚕以人的动作(1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儿的可爱(1分)。蚕儿是我们劳动努力的成果,蚕儿像吟诗,传达了我们的喜悦之情。(2分)
示例二
文中画线句子写蚕爬到竹萝沿上结茧的情景(1分):“摇着头,摆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用了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蚕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儿可爱的姿态(1分),突出了蚕的充满活力,表现了作者对蚕准备结茧的欣喜愉悦和迫不及待的期盼之情。(2分)(手法+效果)
4分示例:
示例一
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蚕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2分)(说明是蒋老师和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②蚕儿们仰着头,摇来摆去,表现出我们心情很好、很愉快;(2分)③此句在文中,增添了文章文采。
3分示例:
示例一
此句运用了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和蒋老师的喜悦之情在这几条蚕儿身上表现出来了(2分),也体现出孩子们的童真和新老师对孩子们童真的保护。
示例二
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蚕吐丝时的颜色和情状(1分),表现了蚕儿的可爱。(1分)
2分示例:
示例一
第一句用了动作描写,把蚕的摇摆比作吟诗,写出了师生们共同养蚕的喜悦之情。(2分)
示例二
作者通过拟人(1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蚕儿的情态:透亮的身躯,摇来摆去的动态(1分),似乎在吟诗感谢他们,描绘出优美的画面,让人喜爱不已。
1分示例:
示例一
“浑身金黄透亮”可知这蚕漂亮、健康、好看,而“扬着头,摆来摆去”把蚕儿都写得非常可爱,像孩子一般呆呆的。而“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可知这蚕儿爬着,使人一看就喜欢。
示例二
拟人,(1分)把蚕儿写成孩子们喜欢的这位蒋老师,写出了孩子们对蒋老师的喜爱。
0分示例:
示例一
这句话写出了蚕儿爬在竹箩边沿上来的情景,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浑身金黄透亮它们身躯离地像扬着头一般,行走起来摇来摇去,就像蒋老师背着手斯斯文文地吟诗一样。
示例二
蚕儿的出现犹如老师在学生心中形象的生成,写蚕儿的情态,是文章得到升华。
18.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回想当年在山村任教的经历,感慨万分,既有获得肯定的快乐,也有受到非议的痛苦。
②为当年探索、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却未能成功,感到无奈、感伤和遗憾。
③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从事教育工作,并践行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为理想的传承而感动。
④为学生三十多年后仍记住自己而深深地感动。
[6分。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补充细则】
①答题应扣住“复杂”二字。
②答对情感并有恰当理由得2分。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
③答对情感但没有相应分析,酌情扣1分
【评分示例】
6分示例:
示例一
蒋老师忆起当年与同学们忆起养蚕的美好时光,是幸福的眼泪;蒋老师想起当年因为与同学们养蚕而被调走的事情,包含着当年的委屈与感伤;蒋老师没想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包含着作为老师的欣慰;蒋老师听说我效仿他的教学模式,包含了对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肯定的喜悦。所以说此刻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示例二
这句话蕴含了蒋老师几种情感:①对当年因不被理解的打破传统的新的教学方式而被调走一事的感慨和心酸之感;②对自己热爱学生、尽心尽责而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付出得到回报的感动之情;③对自己教的学生也成为优秀教师,并将自己精神发扬传承的欣喜之感;④对当年初为人师的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
5分示例:
蕴含了以下复杂情感:①回想起当年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时光,那段难忘的师生情谊(未点出情感,1分);②三十多年后依然有同学记得当年的不变的约定,感动之情;(2分③回想起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有如此多的学生,感慨之情;④三十多年的教学,得到了回报,有了成果,喜悦之情。(2分
4分示例:
示例一
一张丝片勾起了蒋老师对过去的回忆之情,当年不被认可而调走,感到伤感。(2分)一张丝片承载了他的青春,30年过去,他已老了,而他的学生长大成人,并继承了他的教学思想,这使他喜极而泣。(2分)
示例二
①师生情,丝片使蒋老师回忆起了三十年前那段与学生度过的美好经历,令得他唏嘘感慨,(2分)那份充满童真的回忆使之落泪。②对学生能记得那蚕丝片三十年而感动,(2分)
那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3分示例:
示例一
①看到学生在践行当年自己的教育理想的欣慰。(结合事例分析1分情感1分)②无奈、遗憾。(观点1分,没有结合事例)
示例二
蒋老师刚到学校时很年轻,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孩子们一样欣喜的摘桑叶养蚕,没有先生架势而被调走,三十年后偶遇当年教过的学生,看到学生拿出来的丝片,思绪回到年轻时,感叹时间流逝之快,为学生的成就而高兴,(1分)为当年被调走而无奈,(2分)于是两滴眼泪滴在了丝片上。
2分示例:
示例一
那两滴眼泪包含了蒋老师的所有情感,那丝片承载的是蒋老师未完成的心愿。其中,蒋老师因自己的学生仍记得他、记得他说过的话而感动,(2分)另外,也是他所见到的不是他亲手培养的蚕儿吐成的丝片而感到可惜,因为他的心愿未能实现。
示例二
蒋老师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成了“我”和老师的精神寄托和传承的文化。因此被感动得无法言喻,唯有落泪了。(2分)
1分示例:
示例一
①这块丝片是蒋老师给同学们之间友谊的见证。②蒋老师当年没有后悔教他们,心里很感激他。
示例二
全文以蚕丝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丝片唤起了蒋老师回忆年轻时师生关系融洽却不被乡人接受的感情。
0分示例:
示例一
蕴含了蒋老师当时与我们一同去山上采桑叶,做丝片,一同打闹的情景。
示例二
一是因为“我”也做了一名与他一样的老师,回到村里教书;二是想起了当初第一次教书时的兴奋与惊奇,与如今的多皱的脸对比,感叹时光飞逝,不忍地流下眼泪。
实用类文本阅读
19.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说明了宣纸纯熟细腻、润墨性强的特点。
②说明了宣纸轻、薄、白、软的特点。
[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①本题划线句子共两句话,每个句子2分,共4分。
②“宣纸纸性纯熟细腻”,宣纸特点答到“纯熟细腻”或“细腻”得1分;
“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宣纸特点答到“润墨性强(良好,好)、“具有独特的(良好的)润墨性”得1分;
③“轻似蝉翼白如雪, 抖似细绸不闻声” 宣纸特点答到“轻”、“白”、“薄”、“软”、“滑”、“不易破损”中任意两个特征才得1分,答到三个或以上得2分。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①①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润墨性强,纤维分布规律,结构协调,分布着特有的皱纹,特别适应中国画的需求;②宣纸轻巧,洁白,光滑,保存时间长。
②①宣纸纸性质量好,细腻,具有独特的润墨性,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②说明宣纸轻薄,光滑洁白,以及柔软如绸的特点。
3分示例:
①①纸性纯熟细腻,宣纸的吸水性强;②宣纸轻,薄,雪白,松软不易损坏。
②①说明宣纸质量好,纸性细腻,便于水墨书写;②说明宣纸的轻薄,颜色白透的特点。
2分示例:
①①纸性纯熟细腻,青檀韧皮纤维细长且均匀;②纸面光滑洁白,携带方便。
②①说明了宣纸柔和,容易着墨的特点;②说明了宣纸轻、薄、有韧性和洁白的特点。
1分示例:
①①将水墨落纸比喻作水入沙,说明了宣纸与画笔接触有皱纹,纤维分布规律性好;②说明宣纸质量轻,颜色白,像丝绸。
②①宣纸材料细腻,纸质优良,造纸材料特别;②宣纸外形洁白,寿命高,不脱色。
0分示例:
①①体现了宣纸一定程度上是艺术品的创造者的特点;②体现了宣纸经久不衰的特点,适于保护画,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②①说明了宣纸可以与水墨很好的结合,宣纸在一定程度上为好的书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②说明宣纸的寿命很长,可以保存很久。
20.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②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催生了一批书画大师。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
[5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①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宣纸的特性1分),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对书画的作用1分)。②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1分),催生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大师(1分)。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宣纸的特点1分),利于书画作品的永久保存(对书画的作用1分)。
②参考答案6个小点,答对1点1分,答对5点得5分。答案中只写到“书法”或“画”,不按题目的要求写“书画”的,在答案总分中扣一分。
【评分示例】
5分示例:
①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1分),可以构建出中国书画的神奇世界。(1分)。②宣纸与中国书画骨肉相连,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催生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大师(1分)。③宣纸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或寿命长)(1分),利于书画作品的永久保存(1分)。
4分示例:
①①与中国书画用墨技法相适应,满足中国画纸上调墨(1分)。②满足中国书画对纸品高要求,推动绘画风格的演变(1分)。③宣纸耐用寿命长(1分),保证了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1分)。
②宣纸的润墨性适应了中国画对墨的要求,构建出中国书画的神奇世界。(2分)②宣纸与中国书画骨肉相连,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1分)。③便于保存(1分),是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
3分示例:
①①宣纸的润墨性(1分)使中国画的特点凸显。②宣纸保存时间长(1分),使中国画得以流传。③宣纸造就了一大批书画大师(1分)。
②①宣纸的润墨性(1分),满足中国画纸上调墨。②宣纸自南北朝起便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使得各朝的书画紧密相连。③宣纸寿命高(1分)使我国的书画安然无恙.
2分示例:
①①是绘画风格的幕后推手(1分)。②对画的保存起到很大作用,纸寿千年。(只提到画,没有写到书画,扣1分)
②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1分),能够适应中国画纸上调墨的要求。②宋代文人写意画兴起,生宣适合这种画风,被时代青睐。③宣纸有利于古代书画保存(1分)。
1分示例:
①①其润墨性适应中国画注重用墨的特点(1分)。②便携成本低,促进书画艺术的交流发展。③促进写意画的画风,成为中国画的特点。
②是绘画风格的幕后推手,造就中国绘画的独特风格。(1分)
0分示例:
①①在手工纸中,宣纸堪称文房之首。②宣纸在清朝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②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兴起的原因之一。
21.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高度评价宣纸,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从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的密切关联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传世离不开优良的物质载体。②拥有出众独特的品质,才能在竞争中占据长久的优势,达到巅峰成就。③传统工艺复杂繁琐,耗时漫长,却能保证质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需要审时度势,否则往往得不偿失。
[6分。答出一点3分,两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补充细则】
①结合文本1分,启示2分,只要答对任何两点就可得满分。
②启示不对,也可得结合文本的1分。
③启示必须上升为理论(本质),不能再停留在宣纸与书画的关联上。
【评分示例】
6分示例:
①(1)优秀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好的物质载体。宣纸推动中国书画风格的演变,从某些意义上也是艺术品的创造者,说明我们要善于利用工具,使之为艺术发展服务。(2)艺术又反过来可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书法艺术兴起使宣纸受欢迎,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促成了宣纸的“文房之首”的地位,说明我们要用文化发展引领社会进步。(3)宣纸对书画的保存作用,启示我们要尊重、保护、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②(1)宣纸制作工艺复杂繁琐,耗时漫长,从而使得纸质极高,润墨性极好,适应了中国书画的要求(分析文本1分),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认真专注,力求完美,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得出启示2分)。(2)宣纸适应了当时社会对纸品质迫切的需求,相比竹简与丝帛具有极大地优势(1分),这启示我们应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善于判断时代趋势,顺应时代需求(2分)。(6分)
5分示例:
①(1)要想得到重用,自己首先要有实力和内涵。(2分)正如宣纸质量极好,寿命较长,才被许多画家使用。(1分)(2)要想得到重用,要严格规范自己。(启示表述得不够好,1分)宣纸的传统手工制作复杂繁琐,堪称传统手工纸中最为繁复严格者。(1分)
②(1)宣纸是促使中国书画得以定型,呈现特有的语言,表达特有的情感(1分),因此文化的传播应有一定的物质载体(2分);(2)中国书画种类繁多,各具形态,也是由于宣纸的推动,但基本是墨与纸的形态。一定程度上是因纸质良好,使中国书画与宣纸血脉相交。(这一点不得分)(3)传统手工宣纸制作复杂繁琐,但品质很高(1分),有些传统工艺在精良的制作上是现今工艺无法超越的(1分,启示表达不清晰,仍停留在现象的概括上)。
4分示例:
①(1)宣纸作为中国书画的载体,不断推动中国书画的发展,(1分)启示我们重视现有的条件基础,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形成鲜明的风格。(启示与文本不能对应,所以不得分)(2)工业制造宣纸远差于传统手工宣纸,(1分)要求我们坚持传统优秀的文化,做事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将适得其反。(2分)
②(1)质量优秀的古宣有很好的润墨性,适应中国书画用墨的要求,使书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得以体现(1分),由此可得有些优秀文化也需要相当质量的物质载体来承载体现(2分);(2)宣纸作为绘画风格的“幕后推手”,使中国书画风格得到发展与表现(1分),有时,人的自身发展也需要良好的物质基础作为后盾,这有助于自身的成长(启示不得分)。
3分示例:
①(1)一件艺术品要想得到传承,必须要选用寿命较长的材料,正如欧洲的壁画因选用的材料寿命不长,造成壁画脱离。(虽结合文本,但脱离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的密切关联,这一点不能得分)(2)人们想要打造一件艺术品,必须选用符合创作理念的材料。(2分)正如宣纸的润墨性满足于中国画的要求,中国画因此流芳百世。(1分)
②优秀的文化都必应有好的载体,文化与载体相辅相成,(2分)绘画赋与宣纸生命力,宣纸为绘画提供空间,共同创造中国的绘画文化的奇迹,(1分)从人的发展也应合适选择载体,才可让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结合文本1分,启示,2分)
2分示例:
①(1)宣纸作为文房之首,使得墨水在其上能体现不同艺术技法,表达艺术的妙味,是由于其他作的年份,因此要用原始的材料制作宣纸。(2)宣纸使得绘画风格演变,表现不同时期的变化,因此要不断提高纸的品质才能不断推动文化发展。(只结合文本,而完全无启示;但能分点作答,故得2分)
②(1)应该提高纸的品质,以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表达显现优秀的艺术,因为宣纸的出现,墨才能发挥它原有的艺术效果,书法艺术能不断发展(1分);(2)传统手工宣纸制作复杂繁琐,才能有如此高的品质,高的寿命,而用现代机器工业,偷工减料,只能生产出低质量的宣纸(1分),因此,应传承优秀宣纸制作工艺,制造出高品质的宣纸(启示不得分)。
③(1)宣纸由于自身纤维纤长、润墨性的特点,得到了众多书法家的青睐,由此我们可得要细心打磨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会发光。(2)宣纸制作工序复杂繁琐,并且耗时漫长,因而质量极佳,适应了中国画墨分五色的苛刻要求,推动了书画发展,由此我们可得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不畏挫折、挑战。(3)宣纸是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推动绘画风格演变,我们要找准自己定位,认清自身。(文本分析2分,启示不得分)
④(1)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是保存作品的最好载体,应弘扬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2)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最为繁琐严格,后期宣纸制造改革并不能达到传统宣纸手工制作的高度,因而我们要创新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方式,实现质的飞跃。(3)要珍惜现有的手工宣纸及作品,传承中国优秀的书画,宣纸文化。(4)要控制宣纸的价格,令宣纸广泛传播。(5)作为中学生,我们也要加强对书画、宣纸的了解。(文本分析2分,启示不得分)
1分示例:
①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密切相连,中国的书法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处,因此,我们应该让宣纸的技艺传承下去,并且对它进行创新,使其变得更好。使宣纸的润墨性变得更强,推动绘画风格的演变。(结合文本,1分;但启示未能上升为理论,还是在说宣纸与中国书画的关联,不能得分)
②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密切相连,中国的书法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处,因此,我们应该让宣纸的技艺传承下去,并且对它进行创新,使其变得更好。使宣纸的润墨性变得更强,推动绘画风格的演变。(结合文本,1分;但启示未能上升为理论,还是在说宣纸与中国书画的关联,不能得分)
0分示例:
①(1)应尊重传统,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文明。(2)文化是精神力量,但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1)宣纸的纸性纯熟细腻,墨落纸如雨入沙的特点将画家的画演绎得无比的美;(2)它使得文人写意画的画风得到了完美体现;(3)宣纸的润墨性满足了各种技法的要求,构出了中国画的神奇世界。(0分,没有理解题意,答非所问)
语言运用
22.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介绍“饱和潜水”,不超过55字。(6分)
饱和潜水是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的深海作业的尖端技术,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失事潜艇救援、海底施工作业、水下资源勘探、海洋科学考察等军事和民用领域。饱和潜水需要创造一种条件,使潜水员体内各组织的体液中所溶解的气体达到饱和的程度。潜水员可以在高压下停留几十天,待作业完成后,一次减压,返回正常生活。深海长时间作业需要建造一个生活舱,给舱里加压形成高压环境,潜水员在舱里呼吸的是氦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的深度和高压环境下,混合气体的配比和加压时间都不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饱和潜水:通过创设高压环境,使潜水员各组织的体液中溶解的气体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在深海中长时间作业的一种技术。
[6分。“创设高压环境”“使……气体达到饱和状态”“在深海中”“长时间作业”“一种技术”各1分,句式1分。超过字数扣1分。]
【补充细则】
①对“句式”的理解:不强调答案的表述必须是一个单句;所写答案只需为一句话且内容表述连贯、通顺,给1分。
②各压缩要点的表述不强调顺序,但各要点的表述要准确,如:
“创造高压环境”表述成“形成高压环境”/“建造高压环境”/“形成高压生活舱”,给1分;只提到“高压环境”或整个词组搭配有语病,不给分。
“一种技术”表述成“一种尖端技术”/“尖端技术”/“技术”,给1分。
“长时间作业”表述为“在高压下停留/工作几十天”,给1分。
③考生所写答案若只是完整照抄第1句(“饱和潜水是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的深海作业的尖端技术。”)给2分。
【评分示例】
6分示例:
①(饱和潜水)是通过创建高压的生活舱使潜水员体内体液所溶解气体达到饱和并用于深海长时间作业的一种尖端技术。(要点齐全,句式正确)
②(饱和潜水)是研发中的深海作业技术,它通过创建一个高压生活舱让潜水员体内的气体含量达到饱和,使其能在水下停留几十天。(要点齐全,表述连贯)
5分示例:
①(饱和潜水)是可以创造条件使潜水员可在高压生活舱内进行深海长时间作业的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领域的各国研究的尖端技术。(缺“使…气体达到饱和状态”,扣1分)
②(饱和潜水)是一种创造某种条件后可以使潜水员体内所溶解的气体达到饱和后在高压环境下停留几十天的作业的尖端技术。(缺“在深海中”,扣1分)
4分示例:
①(饱和潜水)是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的深海作业的尖端技术,它可作创造条件让潜水员在高压下几天完成工作,广泛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缺“长时间作业”,扣1分;缺“使…气体达到饱和状态”,扣1分)
②(饱和潜水)是各国正在研究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使潜水员体内气体达饱和程度且拥有混合后气体的生活舱的深海作业和尖端技术。(缺“创设高压环境”,扣1分;缺“长时间作业”,扣1分)
3分示例:
①(饱和潜水)是一种让潜水员在高压的生活舱里深海作业,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里的尖端技术。(“创设高压环境”表述错误,扣1分;缺“使…气体达到饱和状态”,扣1分;缺“长时间作业”,扣1分)
②(饱和潜水)是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有恰当混合气体配比的生活舱及潜水员体内气体达到平衡的深海作业的尖端技术。(“创设高压环境”表述错误,扣1分;“潜水员体内气体达到平衡”表述错误,扣1分;缺“长时间作业”,扣1分)
2分示例:
①(饱和潜水)是正在研究的尖端技术应用于潜水救援、水下勘探等。溶解的气体达饱和程度可使潜水员停留几十天,完成后可回正常生活。(缺“创设高压环境”,扣1分;“溶解的气体达饱和程度”表述错误,扣1分;缺“在深海中”,扣1分;句式(表述不连贯),扣1分)
②(饱和潜水)是指在潜水员体内各组织的体液中所溶解的气体达到饱和的条件下在高压下可停留几十天,经减压可返回正常生活。(缺“创设高压环境”,扣1分;缺“在深海中”,扣1分;缺“一种技术”,扣1分;句式(表述不连贯),扣1分)
1分示例:
(饱和潜水),正在研究的一种技术,用于各种军事和民用领域。饱和潜水需潜水员体内溶解气体达到饱和,潜水员在舱呼吸混合气体。(只提到一个要点“一种技术”)
0分示例:
(饱和潜水)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它必须创造让潜水员在一次作业后可以正常生活的条件,时间长需完善设备和环境。(所有得分点都没有答到)
23.某校“创意廊”准备展出一组创意作品,
请为右边的作品配上恰当的文字。
要求:突出作品的创意,语言生动形象,
不少于10个字。(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示例1:古今融合一盏灯,互倾互照两情真。
示例2:油灯,在“电灯”上点燃;传统,在
现代中坚守;你与我,彼此倾诉相互照耀,和
谐美好满人间。
【补充细则】
[6分。创意4分,语言生动形象2分。]
1.对选料(油灯和灯泡)寓意的理解(2分)
(1)油灯与灯泡的寓意可以理解为“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给2分。
(2)只答出油灯制作上的创意,如油灯是由灯泡做成的,给1分。
2.对造型(两盏灯)寓意的理解(2分)
(1)写出两盏灯的关联且关联合理,如“互相照耀”“彼此倾诉”“互相温暖”等,给2分。
(2)只写出两盏灯有关联,但关联表述不合理,给1分。
3.对“语言生动形象”的理解(2分)
(1)结合寓意使用恰当的修辞或句式使用有特色(如使用整句、整散结合)等,给2分。
(2)有用修辞,但不够恰当,给1分。
【评分示例】
6分示例:
①废旧灯泡不再孤寂,两两相向相依(造型的寓意,2分;拟人手法,2分),满腹燃油,灯火长明,既是古今的相融(选料的寓意,2分),又富有情趣。
②电灯的形状,油灯的内涵,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寓意2分)的两盏小油灯静静燃烧,他们相依相偎,多么像温馨的情侣(造型的寓意2分;拟人手法,2分)。
5分示例:
①该作品由一对灯泡组成(只答出油灯制作上的创意,1分),附有一条长长的导火索,装满了整个肚子的煤油,点燃后,那跳动的火焰,像顽皮的小孩嬉戏着,而两盏油灯像一对深爱着的恋人,相互依偎,秘密细语(造型的寓意,2分;拟人手法,2分),浪漫而温馨。
② 一对灯泡装满了煤油(只答出油灯制作上的创意,1分),点燃时在黑暗中我们两盏灯依偎在一起,互相传递着温暖,给予光明(造型的寓意,2分;拟人手法,2分)。
4分示例:
①在黑暗中紧挨的两盏油灯,点燃了你我之间对生活的激情(比拟手法,2分),他们互相挨近意味着两人间的相互扶持(造型的寓意,2分)。
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选料的寓意,2分),将油灯与电灯完美结合,体现了两者的互相照耀,和谐美好(造型的寓意,2分)。
3分示例:
①它是一盏油灯,但它内心是一盏灯泡,它不断燃烧,直到煤油耗尽为止便卧倒;它让我们要懂得从旧中创新(选料的寓意,2分),让资源永不“卧倒”(有用拟人手法但不够恰当,1分)。
②当古代的油灯遇到现代的电灯泡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设问手法,2分)“创意廊”中的创意油灯,将油装入灯泡(只答出油灯制作上的创意,1分),在灯触处点火照明。
2分示例:
①灯泡只能用电吗(有用设问手法但不够恰当,1分)?当灯泡装满油(只答出油灯制作上的创意,给1分),点燃灯芯,它就变成名副其实的“油灯”。
②这是一种利用现代灯泡外观来复古的灯泡型油灯。它提倡的是贯通过去和现在这一理念,告诉人们在这个灯火通明的年代,不要忘却了过去没有灯泡时点油灯过日子的时代,它创造性的将古代的功能与现代的外观相结合,凸显了一种逆时代的复古风格。(所答两点都为选料的寓意,2分)
1分示例:
灯中有油,油可生火。灯泡里充满油水(只答出油灯制作上的创意,1分),油水发出火焰,照亮黑暗,灯泡的光芒与焰火一样,都能为人照亮道路,让你的人生一片光芒。
0分示例:
两个油灯,一个摆得正,一个摆的斜,摆得正的油灯不仅本身高,连灯上的火焰都大,告诉我们只有选对方向,走正确的走,你才能拥有得更多。(没有答出任何要点)
作 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
题目与2013年语文高考(广东)作文一样,属“材料作文”,或用广东高考阅卷场的说法,属“材料引……”题型。
本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材料是古人的名言,意思是: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下手。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
第二段可以看作是概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对于“道”,生活中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事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
本题目的关键词有“求道”“远近”“做事”“易难”,对这些词的解读如下:
“求”可理解为“寻找、探索”等。“道”可理解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义、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门派学说等。
“近处”“远方”作两种理解:一为“空间中的概念”,如近处、远处;二为“时间中的概念”,如现在与过去、未来。
“做事”可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
“易”“难”分别理解为“容易”“困难”。
两段材料的内容都分为两方面,一是不同的人“求道”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的不同。考生可将第一段的名言作为立意基础,也可将第二段的现象、事例作为立意基础,也可综合两段材料的内容,选择立意的角度。
题目中的材料是作文选取角度、确定立意的出发点,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写作,是判断作文是否属于“符合题意”的关键。所以,审题的重点应该弄清材料的“内容”和材料的“含意”。我们认为,对“内容”的理解,侧重于文字的表层信息;对“含意”的把握,偏向于材料的隐含信息。
一、材料的“内容”(文字的表层信息)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的问题,具体有:
l 从“求道”的角度立意
1.“道”在近处,求道不宜舍近求远。
2.“道”虽在近处,但亦不妨从远方求得。
3. 有些“道”需在近处求得,有些道则需从远方求得。
4. 求“道”从身边(小事、平凡事、小善)做起
5. 远方虽有道,身边也有道(不要忽略身边的道)
l 从“做事”的角度立意
1.做事应往易处去做。 2.做事应向难处努力。
3.不同的事做起来方式不同,有些事需向易处去做,有些事则应向难处努力。
二、材料的“含意”(材料的隐含信息)
从“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的内容上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人们求道、做事的思维方式(习惯、方法)2.人们在求道、做事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品质 3.人们对道的认知决定其行为
学生写作,可以选取一个角度,也可以选取多个角度。
【评分标准】
按照《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分项打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 50 分 | 内容25分 | 一等(25~21) | 二等(20~16) | 三等(15~11) | 四等(10~0) |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 ||
表达25分 | 一等(25~21) | 二等(20~16) | 三等(15~11) | 四等(10~0) |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书写工整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书写较工整 |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书写潦草 |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 ||
发 展 等 级 10 分 | 一等(10~8) | 二等(7~6) | 三等(5~3) | 四等(2~0) | |
立意深刻 材料丰富 语言有文采 见解、构思新颖 | 立意较深刻 材料较丰富 语言较有文采 见解、构思较新颖 | 立意略显深刻 材料略显丰富 文句略有表现力 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
【评分操作】
一、内容上的分等
1.题意
⑴在材料内容和含意内自选角度的,判“符合题意”,在内容的一等、二等打分;
⑵在材料范围内的其他内容上自选角度,判“基本符合题意”,在内容的三等打分;
⑶仅以“材料”为由头引申话题,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判“基本符合题意”,在内容三等打分;
⑷完全离开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判“偏离题意”,在内容四等打分。
2.中心、内容、感情
⑴判“符合题意”的,综合文章的中心、内容、感情,分辨归属一等或二等;
⑵凡判“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的,原则上在该等打分。
二、表达上的分等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在相应的的等级上评分外,可考虑在前一等的下或下一等的上打分。例如,内容评二等的19,表达可在二等内打分,也可以在一等的下给21分,或在三等的上给15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
三、发展等级的分等
1.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第考虑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上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四、其他
1.未拟标题扣2分。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 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2.关于字数
⑴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⑵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⑶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⑷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⑸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
⑹完全空白的,评0分。
上一篇:河南省洛阳市2014年高三英语备考中原名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重庆市万州区2014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