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B,干瘪正确读音应为干瘪biě;C,徇私正确读音应为徇xùn私;D,稂莠正确读音应为稂láng莠)
2、B(A项中“后世之师”应为“后事之师”;C项中“焦燥”应为“焦躁”;D项中“通碟”应为“通牒”)
3、D(A项中的“逐渐”应换成“逐步”;B项中的“不管”应该换成“尽管”;C项中“有口皆碑”。碑:纪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机关作风的变化”显然达不到“建碑”来“歌功颂德”的程度,况且这件事情尚未实现,也不是已经被普遍肯定的事情,所以就不能用“有口皆碑”。可改用“有目共睹”。)
4、D(A项中“不仅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泛二元”的格局,而且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应改为“不仅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而且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泛二元”的格局”;B项中“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中“从”改成“把”。C项中“矛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应该改成“公众对于矛盾文学奖的困惑”)
5、C (可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③,介绍“葫芦”情况,⑤句“它”指代③句“葫芦”较为顺畅,④⑥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①介绍葫芦的历史,②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
6、长期积淀,韬光养晦。(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死难者:300000”表达效果好。(1分)用了六个数字,很有视觉的冲击力,夺人耳目;凭吊者对这一串数字往往会数一数,“个、十、百、千、万”等,这样更显得数字的巨大,慑人心魄,加深印象,铭记于心;连用五个“0”给人更多的联想。(答出2点即可)
如答“死难者:三十万”表达效果好的,只要能说出理由,酌情给2分,如:简洁明了等。
8.参考答案:1.(1)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荷塘月色》)
(4)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5)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鲁迅《祝福》)
(6)大江东去浪淘金,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提示:应从内容表达和形式两方面作答。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语言简洁,含义丰富;犹如凤头,夺人耳目;奇句夺目,见而一惊;悬念叠出,不忍舍弃;总起下文,揭示中心;骤响易彻,起笔高峻;扣题示旨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只要举例妥当,赏析言之成理即可。举例恰当2分,赏析3分)
9.D解析:“东方文明源自西方”的说法并不是在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根据原文内容,欧洲学术界之所以提出丝绸之路,就是为了指明东方文明源于西方。
10.C。因为丝绸之路是现实存在的,考察和组织只是让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准确,更全面而已,所以A、B、D三项的表述都不够准确。
11.推翻了欧洲学术界对东方文明的歪曲认识;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12.引出下文对树头老师的回忆。与下文的音乐课和树头老师“拉二胡”等内容呼应。暗扣主题,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每点1分,共3分)
13.描写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寂静、空旷、萧条(或答“寂寥)的特点,烘托了二胡乐曲的幽怨,烘托了树头老师内心世界的忧伤。(每点1分,共3分)
14.(l)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我们生活的快乐,歌颂树头老师对学生的保护和帮助。(1分)
(2)运用双关手法。(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1分)
15.外观形象:生活贫困、忙碌、劳累;(1分)生活朴素,注意自身仪表。(1分)
内在品格:热爱教育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中仍尽忠职守。(1分)注意教育方法,既严格要求又能宽严相济。(1分)关爱家人和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1分)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所迫,内心充满热情又略带哀伤。(每点1分,共6分)
16.浅层含义:指树头老师在音乐课上教我们唱歌和在黄昏时坐在台阶上拉二胡。(2分)
深层含义:化用“弦歌”的文化内涵,赞美树头老师对乡村学生的教育。(1分)通过“弦歌”深入树头老师的内心深处,揭示乡村教师的不幸和哀伤。(1分)
17.答:C。赞:辅佐
18.答:A(A两个“也”都表判断语气;B前“其”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后“其”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C前“以”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后“以”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来';D前“之” 第三人称代词,“她们”,后“之”指示代词,:“这,此”。)
19.答:B(李谔上书多次,但每次上书的内容不相同,不都是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而“帝纳之”是对他的上《重谷论》;“上览而嘉之”是对他的为“礼教凋弊”上书。)
20.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译文:物品的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断对3处给1分)
21(1)答:(曹魏三祖)忽略治理万民的大道,喜好雕琢词句的小技。(补出主语1分,解释“忽”“好”1分,“雕虫小技”1分)
(2)答:从此公卿大臣感觉到(圣人学说)是正道,没有人不深入钻研古籍经典,彻底抛弃奢浮华丽的文风。(莫1分,钻仰坟集1分,华绮1分,大意1分)
22.答:构思新颖,以拟人手法,借白鸥设问(1分),没有描绘雪景,也没有直叙受阻,只是虚笔侧写(1分)含蓄地揭示了孤舟遇雪受阻这一题旨(1分)。
23.答:直写夜雪,扣题“荆溪阻雪”,表达了诗人被迫滞留荆溪的愁思(2分);引入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使立意更深刻,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隐居不仕的经历,使人感到他的愁思中,还应有忧国伤时的愁怀(2分)。
24.略。
25.作文评判参考高考作文评判标准。
附 文言文参考翻译: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好学,知道作文章。仕北齐为中书舍人,有口才,常常接待陈国使者。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拜授他为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高祖有奇异面貌,于是深深与之结交。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很亲近他,问他为政的得失。那时战争连年,国库空虚,李谔上《重谷论》,以讽劝高祖,高祖全然采纳。
高祖对群臣说:“我过去当大司马时,常求放外任。李谔陈述十二策,苦劝我不要到外地任职,我于是决意在朝内作官。如今这番事业,是李谔出的力啊。”赐他缣丝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敝,公卿刚死,其爱妾、侍婢,就被子孙嫁掉、卖掉,于是形成了风俗。李谔上书说:“我听说,追念远逝的人,善始善终,民德才能归于忠厚;三年之丧无改,才称为孝顺。我听说朝中大臣,有父亲祖父去世,日月还不久,其子孙为无赖之徒,就瓜分他们的的女妓爱妾,嫁了、卖了,以取钱财。 即使只有一个事例在如今,就实在有损风化。爱妾虽然微贱,但亲自承接先人的衣服和鞋子,为之服丧三年,这是古今的通例。岂能容忍急急脱下丧服,强迫施上粉黛,让她们在先人的灵牌前哭泣告辞,送到他人的房里去?凡是看到的旁人,尚且伤心,何况还是人子,怎能如此忍心?又有朝廷大臣,位高爵重,他们之间平生交好,情如兄弟。但到朋友死后,却把朋友当作路人,早晨听到朋友死了,傍晚就劝朋友的爱妾改嫁,方便时甚至自己去求聘,以得到他人爱妾为目的,毫无廉耻之心,抛弃朋友的情义。而且,治家之法,可拿到官府上,既不能正家,又怎能有助于治国?”皇上看了表章,很赞赏。
李谔又因写作文章的人,崇尚轻薄,转相师法仿效,流宕他途而忘记返回正道,于是上书道:我听说,古代的先贤圣哲教化人民,必须改变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的嗜好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肆的心,显示他们以淳朴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人民的根本;《诗》、《书》、《礼》、《易》,是崇尚道义的门径。所以能够恢复孝顺慈爱,让人人都知道礼让,调正民风民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凡有上书献赋,写诔文刻铭文的,都是用来褒扬功德,赞扬贤能,注明功勋,证明大理。如非惩恶扬善,于道义上,不让白写白刻这些东西。到了后代,风俗教化逐渐差了。曹魏的三祖,更是崇尚文辞,忽视治国大道,喜好雕虫小技。下面跟从上头,就如影之随形,响之从声,竞比文采,于是成了风俗。江东的齐、梁二朝,其弊病就更重,无论贵贼贤愚,只求吟诗咏词,竞比一韵之奇,争比一字之巧。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感觉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上一篇: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入学检测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2014-2015学年温州八校高三英语第一学期返校联考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