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4分)(2)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4分)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王褒有哪些受人称赞的品质和才能,请根据全文概括。(5分)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 人 莫 不 好 言 其 所 善 而 君 子 为 甚 故 赠 人 以 言 重 于 金 石 珠 玉 观 人 以 言 美 于 黼 黻 文 章 听 人 以 言 乐 于 钟 鼓 琴 瑟 故 君 子 之 于 言 无 厌。(节选自《荀子》)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 分)落 梅
尤袤①
清溪西畔小桥东, 落月纷纷水映红。
五夜②客愁花片里, 一年春事角声中,
歌残玉树③人何在? 舞破山香④曲未终。
却忆孤山醉归路, 马蹄香雪衬东风。
注释:①尤袤(mào),南宋诗人。当时宋室山河破碎,偏安江南。②五夜:即五更。③玉树:即南朝陈后主所创的《玉树后庭花》。④山香:羯鼓曲名,唐玄宗好羯鼓。(1)首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有何作用?(4分)(2)颔联中说到“五夜客愁花片里”,请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个小题, 6分)(1)同心而离居, 。(《古诗十九首》)(2) ,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3) ,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4)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5)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6)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7)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8)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石头记
夏坚勇
①坐落在小西门内的包公祠有一“知府碑”。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有亲王,有大忠巨奸,甚至一些来去匆匆的庸常之辈,却偏偏没有那个本该有的名字。②那个名字叫包拯。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封府的名字是和包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了包拯,开封府才成了平民百姓心中的圣殿,成了“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代名词,也成了让一切贪赃枉法的恶徒们胆战心惊的符咒。那又怎么会没有包拯?④包拯的名字是有的,导游小姐指着石碑中间的一块告诉我:“包拯的名字在这里。”千百年来,由于人们敬仰包公的大名,在观赏石碑时经常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竟将包公的名字磨去了,只留下一处起明发亮的深坑。⑤我不禁肃然。是一些什么样的手指,竟将坚硬的石头磨出了这么深的印痕?要知道,那些手指不是戳,更不是抠,只是轻轻地指点。可就是这轻轻一点,甚至可能是轻轻一抚,竟形成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奇迹。可以想见,在每一次的寻找、指点和抚摸中,都传递着一份景仰和感慨,传递着一份心灵的温煦和沟通,也传递着一种呼唤——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⑥当然,也有见了“知府碑”上的名字而畏缩不前的,例如,金末元初的文学家王恽在一首《宿开封后署》的诗中感慨道: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包,即包拯;范,即范仲淹,将包、范英明喻为“霜威”,而“惊乌”则是天下的贪官污吏。虽然时隔200余年,贪官污吏见了石碑仍惊惧,仍不敢正视。因为这对他们是一场灵魂的审判,走近审判台,他们的目光是那样恍惚游移,步履亦是那样踌躇畏怯。⑦这是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的感慨。但实际上,平民百姓们在瞻仰“知府碑”时,寻找的、指点的只是包拯。这也许不很公平,在冷峻的历史学家那里,包拯的名字远不及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响亮。正史上的包拯并没传说的那么神。他任开封知府一共只有一年半,这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也没有什么有强烈震慑力的大案。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包拯不仅比不上范仲淹,甚至不能和“知府碑”上的其他有些人物相比(比如寇准,蔡襄)。⑧那么,人们为什么只寻找包拯呢?⑨答案在于,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民众的渴求和这种有着金属般质感的坚挺品格的碰撞,激起了黄钟大吕般的共鸣。渴求愈是强烈,共鸣也愈加亢激,中国老百姓心底的“包公情结”亦生生不息。⑩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在中国,反腐败永远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至少在小民百姓的生活空间里,它的分量要比那些经邦济国的改革纲领重要,也比那些产生了很大“轰动效应”的诗文辞章重要。小民百姓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衣食温饱。因此,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民众对腐败的切肤之痛和切齿之恨,集中反映在舞台上那些以包拯为题材的戏文中,且看看那些剧名:《铡美案》《铡赵王》《铡国舅》。为什么都是“铡”?因为这些当官的太不像话了,不铡不足以解心头之恨。再看看铡刀下的那些头颅,差不多都是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反腐败就是要敢于动真格的,就是要从这些有分量的头颅铡起。那么就一路铡下去吧,铡他个血溅簪缨、尸横朱门、谈贪色变、大快人心。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宣泄和释放。⑾看罢了包拯在舞台上的亮相,再到“知府碑”上找出包拯的名字,指点着感慨一番,除此而外,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怎么样呢?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A.文章开头写道:开封府知府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却没有本该有的包拯。作者这是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文写包拯名字因受触摸而被磨去的事件做铺垫。B.第3自然段的画线句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包公的敬仰和对公正、清廉的呼唤以及人们对开封府的畏惧。C.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在小民百姓中没有包拯名气大,是因为他缺乏包拯那样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的品性。D.文中引用王恽的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贪官们面对“知府碑”时的惊惧,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E.作者用问句收束全文,说明中国的老百姓除了看看舞台上包拯的亮相,指点“知府碑”上包拯的名字等方式表达对清官的渴望和崇拜外,似乎别无他法,含有对现实生活中反腐不尽如人意的感叹。16. 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17.正史上的包拯没有戏文中的那么神,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还对他那么敬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18.文章第10自然段,作者写道:“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六、(10分)19.苏轼被贬黄州,于东坡之上建房开园以自足,纵游大好河山来排遣其遭贬的愁闷情绪。且将其书房命名为“雪堂”,于其中读书自乐,并吟诗作赋来表明其高洁情操、美好品德。请据此为下面对联写一条下联。(4分)筑室东坡,游壮丽山河遣愁怀。20.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你写一段文字来赞颂“书法之美”。要求:①必须使用排比、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③不少于50字。(6分)七、(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尼采说:“谁将声震人间,必将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将长久如云漂泊。”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汉字书写。
上一篇:云南省腾冲县2014-2015学年初三语文五校联考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上海市2015届高三语文五校联合教学质量调研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