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大连市高三双基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答非所问。这一项没有体现“礼法结合”。从原文中看,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只是体现了“法”这一思想,并没有涉及到“礼”。)
2.C(信息整合错误。从原文中看,“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这句话单独成句,是另有所指。只能说“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这一做法中可能有加大司法随意性的问题存在,但不能把“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这些“春秋决狱”产生的影响也看作是弊端。)
3.B(理解分析有误。说“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分析不恰当。原文是“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不是“处理得最为合理”。再从原文“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等文字来看,这部书是偏重于礼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因袭,承袭,继承)
5.C(①是写杨察揭发坏人坏事的;⑤是说杨察在所谈之事的看法上与陈执中不合,触犯了上司,还不能就断定为表明杨察敢于直言的。⑥是说杨察勤于政务的。)
6.A(概括和分析有误。从原文看,“糊名”和“变文格”是两回事,“变文格”可以导致文章“放轶”,而“糊名”则是防止走门路。)
7.(1)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译出大意给2分;“忧”“服除”“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现在因在是与不是之间,就被责问,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译出大意给2分;“诘”“缄默”“广”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杨察,表字隐甫。他的祖先本是晋地的人,跟随唐僖宗入蜀,便居住在成都。考中进士甲科,拜官将作监丞,出任颍州、寿州二州的知州,历任江南东路转运使。属下官员因为杨察年轻,就轻视他。等到他巡行所管辖的区域,多次揭发出隐蔽潜伏的坏人坏事,众人方才敬服。杨察在官署,专门把检举官员作为当务之急。人们中有的议论他,杨察说:“这是转运使督查地方官员的职责,如果指摘那些微末小事,那是普通官吏都能做得到的,何必用我去做呢!”征召入朝拜为右正言,暂时兼任礼部贡院官职。当时上封奏事的人请求罢除有司糊名考士的方法,以及改变文章的风格,使考试的文章豪放不羁来因袭唐代的风格。杨察认为:“防禁一旦突破,那么请托之风又会兴起。况且文章无论今昔,只以其纲要作为根本,如果任由其放纵,也不是唐代科举选士之法。”先前的议论于是搁置下来。
晏殊执掌朝政,因为要回避岳父,调为龙图阁待制。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议论国事无所避讳。适逢下诏推荐御史,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供奉殿中,巡查检举不法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正直之臣才行。现在推荐的标准太细,因公务犯错误和发生一些不值得计较的小事,都弃置不加选用,恐怕才能卓越的人,或许要有所遗漏。”御史何郯因为所揭发的事情没得到落实,中书省询问情况。杨察又说:“御史这一官职,先例允许根据传闻向上检举;即使所说的不恰当,自然由朝廷采纳选择。现在因在是与不是之间,就被责问,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又因为多次议论政事而触犯了宰相陈执中。
不久,三司户部判官杨仪因为走门路而被贬官,杨察也犯有先前在府中把重刑判为笞刑的过错,虽然革去官职,还是遣放到信州任知州。后来又调任到扬州,两次升迁任礼部侍郎,又暂时掌管开封府,后又任职翰林学士,兼管三司使。内侍杨永德在皇上面前诋毁杨察,主理刑狱的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有诉讼案件,讼辞中牵连到卫士,杨察因此请求辞去三司职务。过了一年,又以本官担任三司使。吃钟乳(中药名)超过了剂量,得毒疮病而死。
杨察有漂亮的风度仪表。从小死去父亲,七岁才能够说话,他的母亲有一些文化,曾经自己教他。写文章很敏捷,他写的制诰,开始好像没有下心思;等到稿子写成,文字都典雅得体,被当世人称道。遇到事情明达有决断,处理政事勤奋,即使事情很多也高兴地处理而不厌烦。毒疮刚发作时,还入朝应对,商量财物货利的事,回家后就十分疲惫,人们认为是他过于劳神的缘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2)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3)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B、说“拒绝女孩……替他交钱看电影”与原文情节不合,原文中是先拒绝,后“勉强答应了她”;再者说女孩“帮困救弱”,概括也不大准确,男孩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他不“弱”,男孩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学习上进的学生。C、分析错误。从原文主人公刘兵回答主持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女孩给了他温暖,成了他生命的动力。D、说“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分析错误。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2)①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②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打下了伏笔。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3)①自尊心强:少年时拒绝接受同桌给予的帮助。②学业、事业有成:成年后学业有成,经过打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③重感情,知恩图报:看重和同桌之间的情意,对同桌的离开心里疼痛;对少年时同学给他的温暖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过去的同学,并希望需要的话对同桌能有所报答。(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4)观点一: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旨。①因为有了这个结尾的交代,读者才知道上面的信是主持人写的,而信的内容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旨。②小说表现的是主人公刘兵对少年时同桌的一种难忘的情感,交代了同桌的去世,这份情感也就只能在主人公的心里永远保留,不会受到现实的打搅了。
观点二:这样的设计过于哀伤,不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①小说要表达一种同桌间纯净美好的情感,而王丽晨的去世,便失去了交流情感的一方,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②主人公希望见到同桌,并希望需要的话能有所报答,王丽晨的去世,使主人公的希望落空,给人一种好人未得好报的感觉,令人生叹。③如果去掉这个结尾,会留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就使信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为女孩内心的真实表白,更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合理,给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和D不得分。(B、伏尔泰的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直接的原因是他“看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这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也许有联系,但不能把它作为入狱的直接原因。C、理解不恰当,读者写这句话也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伏尔泰开玩笑,这从上下文可以看出。D、伏尔泰的话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临终前在他身边的人开玩笑,并非是奚落谁。)
(2)①表现在对传统迷信说法的反抗上,他以“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对有地狱这一传统说法发出了疑问;②表现在对国王的反抗上,当他看到邀请他到宫廷做事的普鲁士国王是个暴君时,便不愿意为他所用;③敢于对当时的柏林科学院院长提出挑战,对他的奇谈怪论进行犀利地抨击与嘲讽,因此不怕触怒国王,并自动离开王宫。(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伏尔泰对仆人儒塞夫的幽默,表现了他对做事不得体的仆人不直言指斥,而是以幽默的态度引导、令其思考的态度;②对于那位背后说他不是的大作家,伏尔泰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表明,他对批评自己的人有一种不以为意的坦然胸怀;③对临终时前来为他祈祷的牧师,伏尔泰以幽默的话对他进行讥刺,表现了伏尔泰坚信自己信仰的态度。(一点2分,选其他的事,对处事态度分析恰当即可)
(4)观点一: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①抗争表现了伏尔泰作为一个反暴政,反宗教偏见,坚持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斗士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是这种大无畏精神下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②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风格,使他的反抗精神的表达也独具特色。比如他对地狱、对牧师的不相信等就是以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观点二: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①抗争表现的是伏尔泰在反暴政、反宗教偏见,坚信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上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只是的一种表达习惯的体现;②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随时随地体现在他的生活中的,这里既有对仆人的、对崇拜他的人的,也有对反对他的人和他反对的人的,多数情况下与他的反抗精神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给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D(A、变本加厉: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这里用来修饰“参拜”,不恰当,可以用“丧心病狂”。B、述而不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在句子中,明星们的“述”并不是阐述别人的学说。用在这里属望文生义。C、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用在这里属误用贬义词。D、离经叛道:指偏离或背叛正统的学说和学派。)
14.A(B、成分赘余,删掉“以”或“凭借”。C、结构混乱,“《生死疲劳》”应该放在介词“自”的后面。D、成分残缺,“全域城市化”后应加“为目标”。)
15.C(①句是对③的解释,说的是阅读心态,②⑤讲的是阅读方法,④讲读书对人的影响方式,⑥是阅读的结果。同时,“熏染”紧承④中的“浸染和熏陶”。)
16.①而大部分孩子怕黑,宁愿就近取湿柴 ②敢于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 ③儿童在勇敢方面是有差异的(①句,1分;②③句,各2分)
17.(示例)面对内心的烦恼,有的人神情沮丧,自甘沉沦,有的人重塑自我,意气焕发;面对友情的失落,有的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有的人自我调节,精神振奋。(每写出一句给3分,其中内容合理、对比鲜明2分,句式相同给1分。)
六、写作(60分)
18.立意提示:从师傅的角度,可以谈人要有一颗平静之心,不夸饰,不炫耀地生活;可以谈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是光荣伟大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徒弟的角度,可以谈过多地注重表扬,会把心思放在“别人怎么看我”上,容易滋长虚荣;可以谈自幼在赞扬声中长大,容易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从师徒关系上,可以谈善于启发是最好的教育;谈一个人的成长在于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晏殊执掌朝政,因为要回避岳父,调为龙图阁待制。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授官翰林学士,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议论国事无所避讳。适逢下诏推荐御史,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供奉殿中,巡查检举不法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正直之臣才行。现在推荐的标准太细,因公务犯错误和发生一些不值得计较的小事,都弃置不加选用,恐怕才能卓越的人,或许要有所遗漏。”御史何郯因为所揭发的事情没得到落实,中书省询问情况。杨察又说:“御史这一官职,先例允许根据传闻向上检举;即使所说的不恰当,自然由朝廷采纳选择。现在因在是与不是之间,就被责问,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又因为多次议论政事而触犯了宰相陈执中。
不久,三司户部判官杨仪因为走门路而被贬官,杨察也犯有先前在府中把重刑判为笞刑的过错,虽然革去官职,还是遣放到信州任知州。后来又调任到扬州,两次升迁任礼部侍郎,又暂时掌管开封府,后又任职翰林学士,兼管三司使。内侍杨永德在皇上面前诋毁杨察,主理刑狱的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有诉讼案件,讼辞中牵连到卫士,杨察因此请求辞去三司职务。过了一年,又以本官担任三司使。吃钟乳(中药名)超过了剂量,得毒疮病而死。
杨察有漂亮的风度仪表。从小死去父亲,七岁才能够说话,他的母亲有一些文化,曾经自己教他。写文章很敏捷,他写的制诰,开始好像没有下心思;等到稿子写成,文字都典雅得体,被当世人称道。遇到事情明达有决断,处理政事勤奋,即使事情很多也高兴地处理而不厌烦。毒疮刚发作时,还入朝应对,商量财物货利的事,回家后就十分疲惫,人们认为是他过于劳神的缘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2)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3)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B、说“拒绝女孩……替他交钱看电影”与原文情节不合,原文中是先拒绝,后“勉强答应了她”;再者说女孩“帮困救弱”,概括也不大准确,男孩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他不“弱”,男孩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学习上进的学生。C、分析错误。从原文主人公刘兵回答主持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女孩给了他温暖,成了他生命的动力。D、说“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分析错误。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2)①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②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打下了伏笔。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3)①自尊心强:少年时拒绝接受同桌给予的帮助。②学业、事业有成:成年后学业有成,经过打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③重感情,知恩图报:看重和同桌之间的情意,对同桌的离开心里疼痛;对少年时同学给他的温暖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过去的同学,并希望需要的话对同桌能有所报答。(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4)观点一: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旨。①因为有了这个结尾的交代,读者才知道上面的信是主持人写的,而信的内容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旨。②小说表现的是主人公刘兵对少年时同桌的一种难忘的情感,交代了同桌的去世,这份情感也就只能在主人公的心里永远保留,不会受到现实的打搅了。
观点二:这样的设计过于哀伤,不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①小说要表达一种同桌间纯净美好的情感,而王丽晨的去世,便失去了交流情感的一方,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②主人公希望见到同桌,并希望需要的话能有所报答,王丽晨的去世,使主人公的希望落空,给人一种好人未得好报的感觉,令人生叹。③如果去掉这个结尾,会留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就使信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为女孩内心的真实表白,更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合理,给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和D不得分。(B、伏尔泰的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直接的原因是他“看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这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也许有联系,但不能把它作为入狱的直接原因。C、理解不恰当,读者写这句话也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伏尔泰开玩笑,这从上下文可以看出。D、伏尔泰的话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临终前在他身边的人开玩笑,并非是奚落谁。)
(2)①表现在对传统迷信说法的反抗上,他以“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对有地狱这一传统说法发出了疑问;②表现在对国王的反抗上,当他看到邀请他到宫廷做事的普鲁士国王是个暴君时,便不愿意为他所用;③敢于对当时的柏林科学院院长提出挑战,对他的奇谈怪论进行犀利地抨击与嘲讽,因此不怕触怒国王,并自动离开王宫。(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伏尔泰对仆人儒塞夫的幽默,表现了他对做事不得体的仆人不直言指斥,而是以幽默的态度引导、令其思考的态度;②对于那位背后说他不是的大作家,伏尔泰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表明,他对批评自己的人有一种不以为意的坦然胸怀;③对临终时前来为他祈祷的牧师,伏尔泰以幽默的话对他进行讥刺,表现了伏尔泰坚信自己信仰的态度。(一点2分,选其他的事,对处事态度分析恰当即可)
(4)观点一: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①抗争表现了伏尔泰作为一个反暴政,反宗教偏见,坚持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斗士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是这种大无畏精神下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②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风格,使他的反抗精神的表达也独具特色。比如他对地狱、对牧师的不相信等就是以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观点二: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①抗争表现的是伏尔泰在反暴政、反宗教偏见,坚信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上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只是的一种表达习惯的体现;②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随时随地体现在他的生活中的,这里既有对仆人的、对崇拜他的人的,也有对反对他的人和他反对的人的,多数情况下与他的反抗精神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给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D(A、变本加厉: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这里用来修饰“参拜”,不恰当,可以用“丧心病狂”。B、述而不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在句子中,明星们的“述”并不是阐述别人的学说。用在这里属望文生义。C、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用在这里属误用贬义词。D、离经叛道:指偏离或背叛正统的学说和学派。)
14.A(B、成分赘余,删掉“以”或“凭借”。C、结构混乱,“《生死疲劳》”应该放在介词“自”的后面。D、成分残缺,“全域城市化”后应加“为目标”。)
15.C(①句是对③的解释,说的是阅读心态,②⑤讲的是阅读方法,④讲读书对人的影响方式,⑥是阅读的结果。同时,“熏染”紧承④中的“浸染和熏陶”。)
16.①而大部分孩子怕黑,宁愿就近取湿柴 ②敢于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 ③儿童在勇敢方面是有差异的(①句,1分;②③句,各2分)
17.(示例)面对内心的烦恼,有的人神情沮丧,自甘沉沦,有的人重塑自我,意气焕发;面对友情的失落,有的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有的人自我调节,精神振奋。(每写出一句给3分,其中内容合理、对比鲜明2分,句式相同给1分。)
六、写作(60分)
18.立意提示:从师傅的角度,可以谈人要有一颗平静之心,不夸饰,不炫耀地生活;可以谈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是光荣伟大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徒弟的角度,可以谈过多地注重表扬,会把心思放在“别人怎么看我”上,容易滋长虚荣;可以谈自幼在赞扬声中长大,容易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从师徒关系上,可以谈善于启发是最好的教育;谈一个人的成长在于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上一篇:浙江省温州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深圳市201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