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佛山市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B tī/tì ráo/rào xiù/chòu A. zhì 1óu/sǒu juàn/juǎn C.zhuó xié/kai bēi/bèi D.shàn/shān yú/yù mì 】
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A。
2.C. 风雨飘摇:形容局势动荡不安,地位不稳。可用“风吹雨打”或“风雨沧桑”,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风雨沧桑:指经历了很多困难和艰苦。A.毋庸讳言:用不着忌讳,可以坦率地说。B.尤其:更加,特别,表示更进一步。D。殊不知:竟不知道(强调后面所述情况,纠正别人的意见)。
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
3.C。【A,成分残缺,增强……的意识。B.结构混乱,“据调查”或“调查显示”。D.语序不当,应将“弘扬传统美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调换位置。】
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
4.D。⑥承接上文“研究发现”,具体说明研究发现的内容;①“同样发现”与前文“发现”呼应, “同样”暗示①须排在⑥之后,保持语义的连贯性;②“同样症状”呼应⑥所指的树木出现的症状,④中的“10%”与②中的“70%”形成数据比例上的对比;最后强调研究发现对人们认识及活动的影响,⑤中的“同时也能”暗示⑤必须接在③的后面。
考查考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5.D。逐渐(注意:上亲问愈之之方)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6.A。介词,拿。 B项:助词,表停顿/代词,者字结构,代人; C项:连词,顺承,那么/连词,转折,却;D项:助词,的/代词,这种病。
考查考生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7. B。 考查对浅义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8.C。“数万士兵”错误,原文为“役兵民数万”,数万是兵和民的总和,非数万士兵。
考查考生对选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9.(1)①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赏罚国之大信”,判断句,1分;“劝”,鼓励,1分;大意1分
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了。
前“正”,端正(或“使……端正”)1分;“一”,统一,1分;后“正”,正道,1分;大意1分。
(2)答案:1、云翼直指蒲察阿里不孙言浮于实,不堪大用。(蒲察阿里不孙者,言浮于实。用之必误大事) 2、云翼坚决反对将油料专卖。(云翼独与赵秉文、时戬等数人以为不可) 3、对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被苛刻要求,云翼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4、在朝廷上奏,对承立和完颜合达要罚赏分明。(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 5、皇帝问他治病的方子,云翼趁机进谏。(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
答对任1点2分,答对任2点3分。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文言阅读题补充评分细则
【第9(1)题】
①a..判断句必须统翻为“……是……” b.“劝”可以翻译为“激励”,“劝勉”“勉励”
c.大意:“信”“录”“将来”三处翻译对两处即可得1分“信”可译为“信用”“诚信”“信誉”“威信”;“录”可译为“录取”“录用”;“将来”可译为“后人”“未来的人”“以后的人”。
②a。“正”可译为“摆正”“匡正”“放正”“使……端正”“使……正直”b.“一”译为动词“统
一” c.“正”译为“正道”d.“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两句都翻译正确,大意即可得1分
【第9(2)题】概括或照抄原文不全面的扣1分
【参考译文】
杨云翼,字之美。杨云翼天资聪慧,刚学会说话便在地上写字,每天能诵读几千字的文章。明昌五年,杨云翼考进士得了第一,词赋也中了乙科。泰和七年,任东京路按察司事,因此被召见。章宗拿当时的政务询问云翼,他回答得很符合皇帝的心意。
贞祜四年,元和西夏的大军入侵揶延,朝廷商议用蒲察阿里不孙任副元帅来抵御敌军,杨云翼上言说:“蒲察阿里不孙,是个言过其实的人。用他必定要耽误大事。”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果然战败了。
当时右丞相高琪执掌朝政,有人请求对油料实行政府专卖,高琪竭力赞同,诏令聚集百官商议此事,高夔等二十六人同声说:“可以。”只有杨云翼和赵秉文、时戬等几个人认为不可施行,这一建议于是被搁置下来了。高琪后来拿其他事责备他,云翼并不放在心上。兴定三年,在京师修筑城墙,役使士兵、百姓几万人。夏秋之交,染病的人接连不断,杨云翼亲自给病人调药护理,保全救活了许多人。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因交纳粮食补官或因战功而得以升迁的人,战事平定以后,有关机构设了许多繁琐苛刻的考核程序,只要稍有不合的,就会被罢免撤职。杨云翼上奏说:“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这一年十一月,宗室承立担任参知政事,大臣们都说他不遵法令。皇上下诏让云翼审查他,罪案己定,云翼在朝廷上奏报说:“承立现在所犯的罪名都是小事,不足以治罪。然而过去敌人大军入侵平凉以西,几个州都被攻破了,承立统领精锐的军队却远远观望不敢进兵。守鄜延的完颜合达以一座孤城扼守军事要道,多次立下战功。合达的功绩是这样大,而承立的罪过又是那样深重,希望陛下辨明他们的功罪,分别赏赐责罚他们,那么天下的人就知道朝廷鼓励的和惩罚的是什么了。至于其他的小过失,有什么值得去追究呢。”承立因此被免官,合达于是掌管了军机政务。
当时的朝臣,在朝廷商议大事的时候大多不把自己的意见说完,他们前顾后瞻,迟疑不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杨云翼患了风痹病,到此时逐渐痊愈了,皇帝亲自询问他治愈这种病的方法,杨云翼回答说:“只要治疗心就行了,如果心态平和,那么邪气就不能触犯了。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了。”皇帝听后感到震惊,知道他是用医道来进谏。
杨云翼天性高雅庄重,要求自己很严格,待人却很宽厚。他对于国家的事,只要知道,就没有不说的。
10. (1)答:诗人采用了反衬(衬托)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幽静。(2分)水面上泛起了粼粼波光,原来是月亮慢慢升了上来;花朵悠悠飘坠,是因为有风儿在轻轻拂过。(1分)诗人通过对景物细微变化的感知来突出了环境的幽静。(1分)
解析:诗歌颔联描写的水、月、花、风等意象,均是动态描写,但体现的却是环境的幽静,因为只有如此幽静,作者才能感知如此细微的变化。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
(2)答:诗人并没有因身处僻地而消极避世,依然是热爱生活,甚至饶有兴味的想享受农耕生活的快乐;(1分)尽管缺少知己,无人赏识,但在黄昏的宁静中心情反而不平静,(1分)并激发了他的意兴,他志向远大,思想飞向了外面的广阔世界。(1分)
解析:后两联明确地表白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流露出居“僻地”“少俦侣”却对生活充满热爱且志向远大的思想感情。在这黄昏的宁静中,诗人的心情反而不平静,“发兴自江城。”诗人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诗人的思想正在从这里腾飞,向着外面的广阔世界。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诗歌鉴赏题补充评分细则
【第10(1)题】a手法答,反衬、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烘托均可得1分,答到景物的细微变化或细节描写 1分。b景物特点1分:特点为清幽、幽静、清静、寂静、宁静、冷清,均可。答:凄清、清新、不给分。c具体说明怎样运用技法或较准确顺畅翻译诗句得1分,此两方面不重复给分。
【第10(2)题】
1、只是翻译诗句不给分,要扣住情感进行分析阐释。2、三种情感各1分。①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乐观,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得1分)。②只答孤独、寂寞、缺少知己、无人赏识、不得分。③答上述第二点后,再答出,有大志,积极向上,有理想,进取、不放弃等得2分。④单答第三点1分。
11.(1)如礼何?如乐何?(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3)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4)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错、漏、多字则该空不得分。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
12. B、 E【解析】A,判断不当,原文“这种历史观建立得很牢固,以致去证明它的合理性是多余的,对它提出怀疑则是不明智的。”C,原文“似乎他想”只是主观上的想法,而答案变成了客观上的事实。D,强加因果。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辨别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13.A。【解析】根据原文可知,“入世转向”是指“不抛弃来世而回向此世”。A项中先秦儒家学说本身就是积极“入世”,所以不存在“回向”,而其他选项都表示了“回向此世”的意思。
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C。
14.【参考答案】(1)韩愈把对佛教(和道教)的批评和复兴儒家之道进行了综合,为新儒学将“入世转向”推入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基础。
(2)韩愈为了重建儒家的道统仿照了新禅宗的模式,为新儒学的突破确立了方向,并为宋代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准则。 每点2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15.【参考答案】(1)韩愈之所以能够使儒学取得新的突破,关键是把对佛教(和道教)的批评和复兴儒家之道进行了综合。并且,韩愈也吸取了佛教里的一些合理因素,比如禅宗的教育方法、禅宗突破过程的整个发展范式。(2)陈序经、胡适等“全盘西化”的观点恰恰没有做到中西文化的综合,而是抛弃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文化。这种片面的做法注定了“西化梦”的失败。
答对1点给2分。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实际事例的能力;能力层级C。
必考阅读14-15题补充评分细则
【14题】第一个要点两句话,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各占1分。如果只抄第3段的第2行,没有指出两方面的具体内容,则只能得1分。如果把第2段的第一句话和第3段的第一句话抄全,则可以得2分。第二个要点分三句话,第一句得1分,后两句得1分。
【15题】第一个要点2分,第一句1分,第2句话1分,但第2句话可以不答“比如……”的内容,只答道“韩愈也吸取了佛教里的一些合理因素”即可。第二个要点2分,要有具体分析。
【文学类】
【17题】
第一问可补充1点:父亲没告诉女儿在哪里工作,怕遇到女儿。
交代不清的酌情扣1分。
【18题】
鲜明表态作出判断1分+阐述理由5分。理由应源于文本,分析理由必须紧扣阐述文本内容,不能脱离文本谈理由。16.【参考答案】
(1)父亲随女儿北上打工,为父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女儿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打工,为父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3)女儿逃到宿舍外,听到学校附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为下文父亲来学校提供了可能;
(4)女儿与父亲通电话,听得出父亲是在嘈杂的工地上,为下文父亲以民工身份出现埋下伏笔;
(5)文中提到女儿与父亲将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这为下文父亲出现作了暗示;
(6)女儿看到礼堂门口有民工和门卫发生争执,而被门卫推下花池的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为父亲的出现埋下伏笔。
答对任1点2分,答对任2点3分,答对任3点4分。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伏笔”是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本文父女之间相互回避、躲闪,父亲还是出现了,看似巧合,却又是精心的设计。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16.【参考答案】(1)父亲随女儿北上打工,为父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2)女儿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打工,为父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3)女儿逃到宿舍外,听到学校附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为下文父亲来学校提供了可能;(4)女儿与父亲通电话,听得出父亲是在嘈杂的工地上,为下文父亲以民工身份出现埋下伏笔;(5)文中提到女儿与父亲将以一种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这为下文父亲出现作了暗示;(6)女儿看到礼堂门口有民工和门卫发生争执,而被门卫推下花池的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为父亲的出现埋下伏笔。
答对任1点2分,答对任2点3分,答对任3点4分。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伏笔”是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本文父女之间相互回避、躲闪,父亲还是出现了,看似巧合,却又是精心的设计。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17.【参考答案】
行为:(1)父亲就在女儿所在学校的工地上打工,却要用汇款方式给女儿寄钱;(2)可以直接与女儿交流,却选择打电话的方式:(3)选择距离女儿最近的地方打工,但又不敢与女儿见面;(4)父亲特意在夜晚出现在校园,怕被女儿认出;内涵:“躲闪”反映了父亲为了维护女儿的尊严却又割舍不掉对女儿的关爱的复杂内心世界。 行为答对任1点1分,答对任2点2分,答对任3点3分。内涵2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18.【参考答案】
会
(1)女儿明白父亲为供养自己读书而辛勤劳作,内心感激父亲,所以会主动去见父亲;
(2)女儿想了解父亲的情况,牵挂父亲,所以会主动去见父亲;
(3)未能在公众场合与父亲相见,女儿感到深深的自责,所以会主动去见父亲。
不会
(1)从害怕舍友知道她父亲地位卑微,可知她爱慕虚荣,所以不会主动去见父亲;
(2)“话吧”老板的眼神都让她觉得疼痛,可知她敏感而自卑,所以不会主动去找父亲;
(3)面对父亲在电影院的尴尬处境,她都选择了逃避,所以不会再去主动找父亲。
作出判断1分,对所作判断的理由阐述答对1点2分,2点3分,3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文学类】评分细则补充
【17题】第一问可补充1点:父亲没告诉女儿在哪里工作,怕遇到女儿。交代不清的酌情扣1分。
【18题】鲜明表态作出判断1分+阐述理由5分。理由应源于文本,分析理由必须紧扣阐述文本内容,不能脱离文本谈理由。
19.【参考答案】(1)两位科学家对陈宇翱的成长有影响和帮助,增加了陈宇翱这个人物的真实性;
(2)暗示着陈宇翱将成为与赵忠尧、潘建伟一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3)展现了我国量子领域科学家的整体实力和精神风貌。 答对任1点2分,答对任2点4分。
【解析】人物通讯,涉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之于主要人物,往往起到陪衬、映衬、对比以及补充的作用。回答时,须扣住对主要人物的表现作用。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本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20.【参考答案】 (1)他年纪轻轻,就成了著名的科学家,改变了人们对科学家的成见;(2)与大多数人不同,他学成毅然归国,没有留在国外;(3)他少年得志,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成长之路出现了波折。(4)他没有顺从父母的安排,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物理专业;(5)在潘建伟老师的帮助下,他开始振作发奋,立下宏伟志向; 1点1分。
【解析】“颠覆”是文中的关键词。答题时,必须捕捉文中与“颠覆”相关的信息,筛选出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再概括反映“颠覆”的具体行为。特别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人生经历中”。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21.【参考答案】 (1) 年轻的科学家(们)己经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 他(们)身上有强烈的爱国报国之情,这成为他(们)不断探索的动力;(3) 他(们)天资聪颖,学习研究的兴趣浓厚,并有着远大的理想;(4) 国家的政策的扶持与保障,良好的科研环境;(5) 中国量子研究在某些方面己经领先世界;(6) 拥有优秀的科研团队;(7) 他(们)既有责任感又有高端专业技术;(8) 他(们)有放眼世界的视野与思维以及与世界即时沟通对话的能力;
每点1分。答对任6点6分。注意5、6、7、8点的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实用类】评分细则补充
【19题】把赵忠尧、潘建伟分成两点分别与陈宇翱对比亦可酌情给分。第3点答“体现了两代科学家优秀品质的传承”亦可。
【20题】第(1)点答“颠覆了科学家就是正襟危坐甚至老气横秋”也行。
评分标准更改如下:1点1分,2点2分,3点3分,4点5分。
【21题】按照参考答案评分,每点1分,答到6点6分。若考生所答要点齐全(有6点或6点以上),但完全照抄原文、不梳理分点作答的,不给满分,酌情扣1分。
22.【参考示例】
2013年中国学生选择留学国家时的考虑因素有:气候环境、国内就业形势、性价比。
【解析】对象“2013年中国学生”1分;调查问题“选择留学国家时的考虑因素”1分;三个考虑因素每点1分;语言连贯简明1分。没有答“2013年中国”,也可不扣分。每超1字扣1分,扣完为止。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能力,准确、简明、连贯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力层级为E。
23.【参考示例】
朋友们,本企业生产的涂改液给大家造成了损失和伤害,对此,我们深表歉意,并愿意依法承担责任。我们向您保证,一定总结教训,完善管理,绝对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让您用上安全、环保的涂改液。
评分标准:称呼1分;承认错误并表达歉意2分;改进措施2分,语言连贯得体1分。每少3字扣1分,扣完为止。 本题参查考生简明、连贯、得体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语用题补充评分细则
【22题】得分点:(1)对象 1分:“中国学生” 或“有意向留学者” 或“2013年中国学生”(2)调查问题 1分:“选择留学国家的考虑因素” 或 “选择留学国家及留学专业考虑的因素”(3)语言简明 1分,每超3字扣1分。
注意:参考答案三因素:气候环境、就业形势、性价比。
【23题】称谓:“朋友们”、“大家”、“消费者” 都得1分
(1)给消费者造成伤害的产品名称必须是“涂改液”(承认“错误事实”1分,“道歉”1分)(2)改进措施1分,表达“希望消费者给予改错机会、并有再试用本产品的请求 ”1分。
24.作文
一、命题解读
本次作文题为“材料引……”题型,在命题形式上与⒛13年广东高考题保持一致。材料展示的是由“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引出的三种看法,选材极具广东特色而又充分体现时代价值。 广东作为外来人口大省,外乡人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南腔北调,五音杂陈,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文化的差异。作为广东本土居民,无一不在经历着与外乡人在各个层面上交流的尴尬。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学生,每天都在使用着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所以这个话题,不生僻,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广东是开放政策的先行者、成功者,也是受益者。开放本身意谓着包容和接纳,自然也就包含对普通话的认可。而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粤语,在各地方言中,属于独立性较强,内涵较为丰富的方言,有着非同一般的特质。保护这种文化的纯粹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保护,往往又意味着隔离,甚至排斥。于是包容与固守就构成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世界总是发展的,任何一种客观存在也必然需要发展。而发展就预示着丰富和提高,所以作为地方文化载体的粤语,能够也必须兼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才能流传久远。
可以说,对“如何看待粤语受影响”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有效区分不同学生的思维层次,侧重考查学生对某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说理的能力,这与目前广东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是一致的。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 (文字的表层信息)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的现象,具体有:
1、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地区,吸引了各地的人才,因此也到处响起了各地的方言。
2、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有人认为,广东应大力推广普通话,粤语受影响不足为虑。
4、有人认为,当然是粤语好,面对外来语言的冲击,要保护粤语。
5、有人认为,粤语与普通话可以并存,两者并不冲突。
三、关于材料的“含意” (材料的隐含信息)
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内容进行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言和生活的关系
1、人口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本土方言,粤语必然会受影响;
2、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生活沟通的需要,粤语的受影响在所难免;
3、作为本土方言,粤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极高,粤语有利于日常生活的沟通;
4、多元的人口构成,开放的社会环境,粤语与普通话在生活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二)语言的地域性和包容性
1、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方言,而人口的流动必然会产生不同方言的碰撞,粤语自然也不例外;
2、普通话的推行能解决不同地域的人的交流障碍,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的沟通与融合;
3、粤语有着浓厚的广东特色,是干百年来广东人生活沟通的重要工具,理应传承并发展;
4、随着地域观念的改变,地域交流的频繁,在日益强调包容的今天,不同的语言都应得到尊重与发展。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外来人口的涌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碰撞与融合在所难免:
2、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核心,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成统一的语言至关重要:
3、粤语是广东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价值,理应得到重视;
4、在日益强调文化多元的今天,普通话也好,粤语也好,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四)方言的保护与发展
1、人口的迁徙的频繁,地域观念的减弱,方言的继承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2、方言需要保护与发展,但有利于不同地域人口沟通的普通话更需要重视;
3、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其发展与保护己受到很大的影响,作为反映广东风土人情、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需要保护并发展:
4、方言的保护发展与普通话的推广并不冲突,因为不同的文化需要发展更需要交流。
本题兼具限制性与开放性,材料只是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个限制范围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看法,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甚至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个限制范围展开思考,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均视为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