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D。A顷(qǐng) B潜(qián) C靡(mí)
2. D。 A.勿庸置疑——毋庸置疑 B.更叠——更迭 C.搏弈——博弈
3. B。 A遑论:不必论及;谈不上。 B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此处应改为“因噎废食”:比喻受过挫折后,连该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了。C大手笔:指规模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计划或举措;名作家的著作;名作家。D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
4. B。A“单单仅”语意重复。C“完全是因为推测出飞机最后坠落区域较晚带来的结果”,句式杂糅。D“不仅需要重视对教育质量的研究,还需要关注传统教育数量指标”语序不当。
5. C。 A“略尽绵薄”谦敬失当;B“责成”一词忽视身份,不得体;D“光临”一词忽视了场合与对象。
6.梦:①百年华夏梦,千里中国风(对偶) ② 梦,成功的桥梁。(比喻)
霾:①霾锁京华,千年古都变海市蜃楼。(比喻)
②待到雾散霾消时,北京在阳光里笑。(拟人)
7.解说:这是幅由水变形而成的八卦图。(1分)水蒸腾而上为天,又凝水下降为地,并涵育山林湖田。(1分)构成相依相生,循环反复的生态系统。(1分)
内涵:山水林田湖是个和谐的生命共同体,用途管理与生态修复应遵循自然规律。(2分)
8. D。“最终走向嬗变消亡”与原文不符。
9. C。原文没有抛弃现代生活方式的意思。
10.①重建农民精神,解决人性迷失的问题;②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之精髓,重建文化本土之内涵;③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1.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安静、沉闷的气氛。②为下文牙科医生与镇长交往情节做铺垫。③暗示当时表面平静,其实暗潮汹涌的社会矛盾,预示紧张压抑的氛围。④反衬牙科医生做事专心致志神情和内心的平静。⑤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分析答对1点1分,答对2点2分,答对任意3点3分)
12.①腰板硬实,身材细瘦。②认真细致。专心致志。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目光轻易不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 ③镇定自若。坚强无畏。面对镇长的威胁,牙医并未屈服,甚至准备用驳壳枪自卫。④内心善良,宽容他人。明知镇长已经杀死了二十个人,但面对身为病人的镇长,依然继续手术;手术完毕,牙医不忘提醒镇长用盐水漱口,关心病人。
13.①运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手法。②没精打采地行军礼,军服的扣子也没扣,说话不看牙医,显示镇长随意、无礼、目中无人的特性。③牙医问他如何记账,他竟然说“都一样”在镇长眼中,镇公所就是他的,他就代表镇公所,可见其大权独揽,专横跋扈。④暗示黑暗、专制、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⑤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分析答对1点1分,答对2点2分,答对任意3点3分)
14.紧张(压抑)。(2分)①牙医儿子反常的叫声惊动了正在做事的牙医,气氛开始紧张起来。②镇长威胁如果不给他拔牙,就用枪打死牙医,气氛变得紧张起来;③镇长出现,牙医准备自卫,冲突一触即发,气氛变得更加紧张;④牙医拔牙时,镇长紧盯着牙医,担心牙医加害自己,气氛非常紧张;⑤牙医说镇长杀人,气氛紧张而压抑。(分析答对1点1分,答对2点2分,答对任意3点3分)
15.同意。①以镇长为代表的当权者专横残忍,乃至杀了二十多人,安定和谐社会难以实现,可见当地贫民百姓多么无助与孤独。②牙医忠于职业,治病救人,竟需持枪自卫,看起来社会动荡让人孤独。③牙医善良宽容美好人性没有唤醒镇长的良知,凸显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孤独。④镇长让牙医幼小的儿子传话,用枪杀相威胁,给下一代留下多大心灵创伤,有着一种绝望的孤独。⑤牙医开始拒绝给镇长拔牙,对身为权力代表的镇长态度冷漠、厌恶,表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体现社会对立的孤独。⑥镇长拔牙过程神情紧张,既是生理的反应,也是心理的反应,担心牙医乘机伤害他,也有着害怕民怨的的孤独。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答不同意,能自圆其说的,酌情给分。)
16.B(实现)
17.A(A用,拿。B在;对。C表假设,那么;表转折,却。D被;替)
18.C(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19.如此则人无完行/士无廉声/尚陵逼者为时宜/守检押者为鄙野/节义之民少/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
20.(1)但是穷人的孩子连粗布做的衣服也穿不上,商人奸诈巧饰的行为没有完全得到抑制,这是什么缘故呢?
(2)因此,所用的东西还没有破旧就被人丢弃,遵从旧俗的人被追求时尚的人嘲笑。
2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2.①运用心理细节描写,通过“愧”“不敢”等内心独白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关怀、自己没有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理。②风尘借代“苦辛”之事,为了让老母放心,不使她难受,即便有种种不如意,也不愿说。③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从游子入手,表达了浓浓的感恩之情。
23.接舆 消极避世
24.孔子认为只能跟世人相处,不可与鸟兽同群,如果天下清明,就不跟他们一起从事改革了。体现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面对他人不解感到失意怅惘,但绝不动摇。他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即使主张行不通,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25.(1)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槛菊愁烟兰泣露 明月不谙离别苦
(3)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5)叶上初阳干宿雨 一一风荷举
【参考译文】
上天爱抚育百姓,百姓追随君主。圣人继承上天的意志,代替上天做了万民之主,其要点在于安定百姓,使百姓获得恩惠,安定与恩惠的要点不在于别的,只在于端正风俗而已。所以风俗改变了,逐渐改变民众的志向,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不可以不慎重。
君子用节俭的风俗治理国家,而奢侈之风则是一种弊端。奢侈之风不加以制止,弊端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呢?像这样,就会竭尽财力超越自己的等级去追求时尚。并且天地生产物质资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人们的生产能力也有限,而日夜的花费无止无休,用有季节限制的财力和有限的人力去供应无止境的消费,假如不加限制,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百姓怎么能不贫苦且浪费资源呢?国家遍及华夏,继承四圣的道统,用制度求得安定,用法纪聚合百姓,收取赋税不会伤及百姓,徭役平均分配,升平的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兴盛,本来应该家给人足,没有一个人不会得其所需。可是穷人的孩子连粗布做的衣服也穿不上,商人奸诈巧饰的行为没有完全得到抑制,什么缘故呢?大概是民风不纯吧!
圣人的教化,从近处扩及远处,从内部影响到外部,所以京城是风俗的关键所在,四面八方都注视着京城并加以仿效。加上士民富庶,各种财物汇集,推行节俭很困难,但是崇尚奢侈却很容易。甚至已经形成一种潮流,凡是新奇的衣帽车马、器物玩乐的用具,早晨出了新鲜款式,傍晚就会风行于四方。手工艺者把精力全用在了生产那些看似华美精致,但是毫无用途的奢侈品上,商人囤积居奇以牟取暴利,年复一年,喜欢工巧炫目的本性没有穷尽,崇行的风尚多次改变。所用的东西还没有破旧就被人丢弃,遵从旧俗的人被追求时尚的人嘲笑。富人之间竞相攀比,穷人也把比不上别人当作是一种耻辱,穷人们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的生活这样的奢华,我却比不上。”从此竞相仿效,而且非要引人出众不可,愚昧的人想满足自己的欲望,有时竟然使自己陷入了破产的境地,自己尚不能觉悟。
况且山林不能供得上野火的焚烧,江海也受不住不停的泄漏,淳朴的风俗没落了,贪婪地风俗形成了,国家财力跟着匮乏。如此一来每个人的品行都随之败坏,士人没有廉洁的声誉,崇尚欺压逼迫成了风尚,遵守法令被当作陋习。主张节义的百姓减少了,兼并土地的人多了,富人的财产遍及各州县,穷人走投无路死在路边。人的本性,内心充实身体安逸就会感到活着是一种乐趣,心情郁闷身体劳苦就想到死亡。像这样的风俗,怎么可能动用法令严加禁止呢?刑罚不能实施就是这个原因。
冲毁河岸的洪水源自涓涓细流;遮天蔽日的大树从郁郁葱葱的小树长起。禁止微小的坏事简单,到了最后再抢救就困难了。应该做的是要完全依照古代先王的制度,确定市集容纳商贾,观察他们的好恶。有用各种奇技淫巧迷惑民众的,一定要把他们关起来严加惩处;至于各种饮用器具,要制订法令,让不同等级地位的人使用不同的器具,用等级加以限制;对手工艺者和商人要加重租税,让他们变得贫困,感到屈辱。百姓看到他们的行业没有好处,又受到拘禁、处罚、贫困和屈辱,不得不回归农业。土地都开垦出来,百姓就不会饥饿了。如果把这些展示给大家看,就不会再有说京城治理好了而天下却管理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