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1.答案【C】A. dào/dǎo lǔ nàn/nán B. tuì cuō/jiē fǔ/ pú
C. chì/zhì jué/mèi chuāng/chuàng D. jiān/qiān kào/hāo jiè
2.答案【C】应为“心寒”(“心酸”是“心里悲痛”,不合语境,而“心寒”是指“失望而痛心”,符合此处语境)
3.答案【B】(A.“公开透明”和“能否”两面对一面;C.中途易辙;D.“不好的厄运”重复赘余。)
4.答案【D】(第③句为总起句,放在段首;第④句和②⑤分别讲喝酒和做诗,先谈喝酒再谈做事,与总起句的“酒有别肠,诗有别才”相照应,同时也可以通过衔接词“做诗也是一样”来判断。第①句谈到学力的影响并总结全段。)
5.答案【A】(族:聚、集。)
6.答案【B】(A:介词,因为/连词,表并列;C:代词,它/代词,他的;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7.答案【C】(③为“礼塔者”的举止,⑥为李白观景的情状。)
8.答案【B】(应为九座山峰。)
9.【参考答案】
(1)对于这个说法,我曾经在私下里怀疑过。(“是”1分,“窃”1分,大意1分,共3分)
(2)道士们争抢着与这些来礼拜(膜拜)佛塔的人做买卖,几乎把持独占了整个九华山,谁还会去关心云雾缭绕的沟壑呢?(“市”1分,“垄断”1分,“云壑”1分,大意1分,共4分)
(3)可惜我并不是一个没有事的人,不能在此休息观赏十日,召来李太白、刘梦得他们在云雾之间互相交谈(对九华山景致的体会)。(“辈”1分,“相共语”1分,大意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一)从前刘梦得曾经喜爱终南山、太华山、女几山、荆山的景色,认为除此之外其他山的景色并不奇特秀丽。(等到)他见识了九华山(的景色)以后,便开始懊悔自己的说法。对于这个说法,我曾经在私下里怀疑过。李太白因山上有莲花峰,便将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我乘船经过江上,遥望有几座山峰空明青翠,可以分辨数点,大约如同八九个仙女(人)。
九华山外表险峻而里面平坦。从青阳向西南方向行走,则峰峦聚集重叠,瑰丽奇特的景象非常之多。但进入山中则平坦而隐蔽。从山路提衣上山,有寒泉数十百道冲击着沙石,发出的声音好似玉碎之音及哀伤的曲调。但进入山中以后,则因为深入、隐蔽、而变得宁静。山峰和沟壑交错,白云非常浓厚。道士聚居的地方,在化城寺。一座山峰巍然屹立,四周的山峰环绕着它,像群龙在攫取明珠的样子,这就是金地藏塔所处的位置。沿着塔檐远眺,空旷天幕中的云气远达江海,而从四面八方由数千里以外赶来此处(膜、礼)拜佛塔的人,纷至沓来,以额撞地,其呼喊声震撼了山谷,好似非常痛苦时呼叫父母,又好似踏上了沸水大火而请求援助。道士们争抢着与这些来(膜、礼)拜佛塔的人做买卖,几乎把持独占了整个九华山,又有谁还会去关心云雾缭绕的沟壑呢?
于是选择去九华山可以游览的地方,叫东岩。它的上面有堆云洞、狮子石和数间和尚住的房间,刻有王文成亲手书写的东西。王文成聚集生徒在此讲学,也在此处游玩与休息,并写了东岩燕坐诗。现在寻找他当年讲学的场所,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天柱峰为最高峰,从这里往下看化城观,它细小得好像一个器皿。峭绝的石壁矗立,众多的山峰没有秩序地排列着。人们所说的九十九座山峰,已经很难分辨清楚,好似海上的浪潮汹涌,形成一层层的巨浪大波,青色的如同美玉,紫色的如同珊瑚,快下山的太阳反射出炫目的光华,让人不敢直视。此时,这才真正看到了九华山所具有的胜境了。可惜我并不是一个没有事的人,不能在此休息观赏十日,召来李太白、刘梦得在云雾之间互相交谈对九华山景致的体会。
甲午年十月游于此,随同一起游山的有查素光、徐道林。
(二)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几十丈,上有九座山峰像莲华。依据它的形状来求证它的得名(由来),没有什么依据。太史公南游时,略过而没有记载,(此山的一些)相关情况也没有什么(老)人提及过,又缺乏名家贤士的描述。虽然(传说中)有神仙来往,但很少听说有与它相关的诗文。我就去掉它旧时的(九子)名号,改成“九华”之名。我当时到江汉一带游历,在夏侯回之堂休息,推门远眺九华山山松白雪,自在洒脱,于是与几位(好友)联句,希望能留传到将来。
10.(1)【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诗的前三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国为民尽心竭力的爱国将军(将领)形象。(1分)向来立志为国“舍身”;不顾鬓发“萧疏”斑白来为国保护“封疆”(镇守边关);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3分,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使用对比手法。(1分)将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吃着只有用剑才能分开的烧饼,喝着凉凉的山泉,就感到很满足了)与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品尝着山珍海味,还嫌不够味)进行对比(1分),表达了对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的不满(批判、讽刺)(1分)。
(或:虚实对比,实写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虚写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如果答“虚实结合”并有分析给2分)
附鉴赏提示
这首诗借写登临舍身台之事,表达了作者舍身为国的壮志,对那些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前途命运的权贵们进行了严厉斥责。诗的前二句表明作者一贯的志向。“曾作”,言诗人登台作诗、明舍身之志己非此一次,足见其志之坚、之恒;“意若何”,用一问句形式,言其登台心绪如潮,引出下面的无限感慨。接下去四句,写自己在镇守边关的军旅生涯中,头发变白、变稀了,却仍愿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掏流泉己自多”。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仰视到一个为国为民尽心竭力,却不愿有一点个人享受的将军的高大形象。最后,作者揭露了达观权贵们听歌看舞、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的丑行,从而更加衬托出作者对国事的忠心耿耿。
11.【参考答案】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3)愿逐月华流照君 鱼龙潜跃水成文 (4)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12.【参考答案】C、D。(C,原文是“会成为消费社会的正常态势”,是一种预测。D,原文是“如今的画家本着‘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把笔触放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思想深刻,也同样会获得诗意的。”选项删减了一些必要条件,变成了一种绝对。)(答对1个2分,两个5分,共5分)
13.【参考答案】A。(作者列举这些是为了证明历史上文学艺术常常被宗教所借用,从而产生出形式上的拓展和推进。)
14.【参考答案】1、传统的文学艺术因为其创作的唯一性而具有一种神性的光辉,人们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宗教仪式一样的崇拜。2、而本雅明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现代机械复制艺术诞生了,使得传统艺术的“光韵”消失,这种艺术上的“去魅”,使得以往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艺术成为大众的艺术,从而使得艺术的功能、价值以及接受都发生了根本改变。(注意唯一性、光韵、去魅、大众的艺术等重要词语。每点2分,共4分)
15.【参考答案】1、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文学艺术的这种被借用不是什么坏事,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说,反而会起到一种形式上的拓展与推进。2、其次,文学艺术被其他领域所借用带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并非坏事,而是好事。3、再次,应该调整和转变对消费社会中“诗意”的理解。(2点3分,3点4分,共4分)
16.【参考答案】《金鲤》或者《金翅鲤鱼》(1分)(若是答《打渔》《爷孙打渔》则酌情给分)。理由:①金鲤是贯串小说的线索,文章以打到一只金鲤开始,中间插入一段金芝姑娘因救女作家取药溺水而亡,以孙子放归金鲤结束。(1分)②揭示了主题:金鲤是金芝姑娘的化身,文章借金鲤赞美了金芝姑娘的舍己为人,勇敢,乐于助人,急人之困的高贵品格。(2分)
17.【参考答案】插叙。(1分)作用:⑴补充了金芝姑娘为救女作家深夜泅水取药、溺水而亡这一主要事件,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情节更加充分完整(2分);⑵使金芝姑娘的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2分);⑶使文章的结构灵活,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要求结合文章分析,3点答出2点即可满分)
18.【参考答案】本文体现了较好的体现了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特点。(1分)小说中人变鲤鱼的故事,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的特色,符合莫言小说魔幻性的特点(2分)。而小说又是立足于现实的,比如文革中女作家被打被迫害,金芝姑娘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个人的生死,深夜渡河取药救人,又是具有生活和艺术真实性的。(3分)(共6分)
19.【参考答案】(梁朝伟是一个这样的人:沉静低调,(甘于寂寞),执着专注,淡泊名利,善于自省,追求完美,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重精神、轻物质。(答到其中4点3分,5点4分)
20.【参考答案】引用传主的原话,更为直接地(真实地)展示传主的形象,同时增强了传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传主的精神。
例如梁朝伟说:即使无法控制,你同样要用十二分的心,毫无保留地投入,必须认认真真做每一件事。就直接体现了他对工作的热爱和做事的认真;同时使文章表述生动具体,让读者可以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传主的个人品质和魅力。(作用3分,举例分析2分,共5分)
21.【参考答案】主要原因:“即使无法控制……必须认认真真做每一件事”(2分)。启发:(1)任何成功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2)成功的光彩之下总有不为人知的付出;(3)要想成功就要心无旁骛、耐得寂寞;(4)成功的过程就是挑战自我、克服恐惧的过程。(1点1分,其他表述酌情给分,共6分)
22.【参考答案】(1)住院患者对该院医风医德满意度很高,但是对就医环境满意度不高,特别是对其中的病房膳食意见较大。
(2)医院应继续发扬优良的医风和高尚的医德,改善就医环境,切实提高医院病房膳食质量。(每问3分,共6分)
23. 【参考答案】(A.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
B.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大意正确即可,每句3分,超过字数要求扣1分)
24.写作提示:本材料可用由果溯因的方法进行审题立意。材料中列举了几种选择,但是最佳的答案却是“我选择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为什么呢?因为在紧急情况下,选择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是最可能抢救成功的,这种选择是最有意义的。而选择最有价值和自己最喜欢的画,看似不错,但在紧急情况下很可能是抢救不成功的,这种选择的结果可能是苍白无力的,可见选择是一种智慧,智慧的选择是成功的一半。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生的选择,面对人生诸多选择,不是选最喜欢的,而是选最有可能实现的;不是选最有价值的,而是选最适合的。材料要我们谈论的是如何做出智慧的人生选择的问题。在当今社会里不少人不善于正确分析主客观条件和把握获取成功的机遇,眼睛只瞄准颇具诱惑力的“最有价值的”目标或只顾自己“最喜欢的”目标而放弃了“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目标,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