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预测卷(三)
说明:
1.全卷共6页,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1分)
(2)□□□□□□□,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1分)
(3)《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语句是□□□□□□□,□□□□□□□。(2分)
(4)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中,最能表现烈日之下劳动者在田间劳作艰辛的诗句是□□□□□,□□□□□。(2分)
(5)把王维的《终南别业》补充完整。(4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 )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他又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fù xián( )在家。
(3)我们多年jù zú ér jū( )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
(4)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ú xiè zhì biàn( )的神气。
3.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处是( )(3分)
(A)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C)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D)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4.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述某人性格的话。(80字之内)(4分)
A组:穷困潦倒 媚上欺下 恪尽职守 孤军奋战
B组:不但……而且…… 与其……不如……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国务院已经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制定《校车安全条例》。温总理要求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材料二:做好校车工作所需资金保障工作,校车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多方筹集。这意味着校车主要是由财政拨款,保证了资金来源。但“多方筹集”可能意味着会向乘车的学生家长收取适当费用。
材料三:校车乱象的直接原因是教育部、公安部、交通部事权不明。因此,要明确地方政府和部门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对发生的恶性事故要依法严肃处理。
材料四:甘肃庆阳事故发生第二天,庆阳市举行新闻发布会说,此次事故原因初步查明,其中原因之一是校车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严重违规超载、左道超速逆行。另外,教育、交警部门监管不力,两辆车都超速行驶,规定时速为60公里,雾天是30公里,而那天校车速度则达到了80公里每小时。
(1)随着校车事故的发生,各地开始重视校车安全。请你根据提供的材料一、二、三中概括出各级政府解决校车问题的具体措施。(2分)
措施一:
措施二:
(2)请你从“司机管理”角度,针对材料四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的一条可行的建议。(2分)
二、阅读(45分)
(一)(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父异焉/异想天开
C.泯然众人矣/屋舍俨然 D.稍稍宾客其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方仲永由五岁时的奇才初露,到少年时的“□□□□□□□”,再到二十岁时的“□□□□□”,完全是因为父亲“□□□”,由此可见后天教育的重要。(3分)
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闻之也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C.文中“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D.“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二)(10分)
①和火星文和网络语言相比,“孝敬”这个词显然有些老套,人们不常挂在嘴上,不少人甚至也没记在心里。以至于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头一次把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写进了法案。
②“孝敬”是国家之法,也是个人之律。
③孝敬,词典里的解释简单而又浅显:一是孝顺、尊敬长辈;二是把物品献给尊长,表示敬意。拆开字来看,“孝”是老人和儿子紧密相连,老人在上,儿子在下,是一种血脉相承;敬,是矮身抱拳,表达的是谦卑礼让在心,虔诚回报记怀。
④先说孝。孝者,善之基石。有道是:“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对父母不孝顺,对长辈不尊敬,那便如树之没有根须,水之没有泉眼,就算他在别人面前做出一副爱爱人、亲孩子、信朋友、帮别人的模样,也不一定是真心自愿的,或者说那也一定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其动机既让人觉得不可信,也无法赢得人们真正的敬意。
⑤再说敬。敬老扶弱,应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敬老,需要时刻为老人着想,把老人视为自己眼里和心里的“座上宾”,明知道对方不像领导那样位尊,也不像漂亮女子那么貌美,自己一样恭敬迎候,弯腰送别;扶弱,需要随时为弱者助力,给弱者递上自己物质和精神的“拐杖”,冬天驱寒,夏天送爽。对待老弱病残,眼里不斜视,心里不轻看,是“敬”的起始;面对庸人俗事,脚下不趋炎,嘴上不附势,则是“敬”的延续。平等相待,才是最质朴的“敬”的姿态。
⑥孝为笑。作为后辈,只有孝顺了,老人才会开心;家中尊者心欢了,一家人才会和和乐乐。也只有懂得孝顺的人,才更懂得爱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开心。正因如此,许多恋爱中的男孩女孩,都会把对方是否孝敬父母,作为自己未来幸福生活的“侦察”项目之一。
⑦敬为进。敬人者,人也敬他。功利点说,一个人只有得到旁人的敬重和认可,他的事业和人生,才能不断进步,才能锦上添花。君不见,很多地方政府都已经把“孝敬老人”列入干部提拔的考察内容?
⑧孝,让自己心安;敬,让自己进步。孝敬,是中国人的善根,也是中国人的宗教。一个不孝不敬的人,心中必定是没有畏惧之心,没有禁忌之念。这样的人,不测和凶险总会尾随着他,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太好的结果。所谓,不孝之人,难有笑的一生。
⑨至于怎样孝敬,于丹的回答简单到只有一句“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连孔子的回答也不复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⑩从孔子的回答里,我听出的却是他朴实诠释“无违”之外的别一番深意:一个人不要因为不孝的作为,而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无处安放!
10.把握文章内容并填空。(3分)
11.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②段说“孝敬是国家之法,也是个人之律”。从全文看,作者更多强调的乃是国家之法。
B.在作者看来,真正的孝敬不仅仅是对父母长辈在物质上的关心,更是精神上的抚慰。
C.文章认为“孝”主要指对自己父母长辈的尊敬,而“敬”则是对所有老人的敬重,二者内涵不同。
D.文章语言很有特点,旁征博引,整散结合,很好地论述了文章的观点。
(三)(15分)
①一滴水,携着剔透的梦,穿过暗蓝的夜。
②万籁俱寂中,远山睡熟了,河流睡熟了,屋檐也睡熟了。树,到底是不肯安分寒冬的单调,深夜里,犹然还做着春天的计划,此一处纯白,彼一处嫣红,把一场花事安排得熙熙攘攘。一梦花香里,树终于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清凌凌的笑声,飞出树梢,与恰巧路过的水相撞。树的笑,水的梦,齐齐破碎,弥散成一场雾的缥缈,在夜的空旷中,细细密密铺陈开来。
③这样的铺陈,真让人错愕。满目之间,是接天连壤的白,白得纯净,白得蒙眬,于熹微的晨光中,栖息在每一寸能到达的空间,或浓或淡。浓的,恣意张扬,无拘无束,从天际横亘到枯草匍匐的地面,浩浩荡荡,编缀成一种极致的醇厚,任你如何察看如何分辨,也探究不到它的深处;那淡,似乎也早已领悟了某种天意的暗示,只省略掉浓厚的边缘,仿若是给谁的纤指修剪了的雪花飞絮,稀薄得让你看得见,摸不着,却又分明感到它的清凉和湿润。
④城市,树木,行人,这些司空见惯已不能称为风景的风景,无不因这一场浓淡的铺陈而妩媚和神秘起来。鳞次栉比的大楼,只留下尖尖的顶,浮沉在这一片白色的海洋里。路上的行人,影影绰绰,身前身后,亦是白茫茫的一片。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冷凝成雾凇,开成冬天里的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⑤我找出久违的画笔,试图把这一份缥缈的美丽描摹下来,挂在我的墙上。而当我落笔时,才发现,雾,其实是最难描摹的一幅画。深浅参差,浓皴①轻染,很难把握。着色太多,会失了雾的灵性和蒙眬,而只用一笔淡墨来勾勒的话,又觉得不甘心,因为它原来的饱满与圆润,实在是不能只用一些疏密、虚实的穿插就能表现出来的。
⑥我只好丢了笔,走进雾中。我前进一步,雾,便退后一步,能辨别的,不过是眼前一米左右的事物。
⑦清晨的街道是安静的。几只麻雀飞来跳去,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从一株草茎跳到另一株草茎,啄食着草地上的草籽,或用尖尖的嘴梳理一下蓬乱的羽毛。有风吹过,雾,便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落在我的头发上,落在我的肩膀上,落在我的睫毛上,像风雪夜归人,眨眼之间,是微微的清凉。
⑧雾气凝成的水滴,掉落在草地上,发出“哒”“哒”的声音。草地,渐渐地湿润和柔软起来,草们,饱吸着露珠,舒展着枯黄的身体,交头接耳,似乎能听见它们欢快的笑声。而从这些枯黄中穿过的时候,我无意中竟发现一丝嫩绿!
⑨我一直沉闷的心,忽然有了莫名的惊喜。我知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春,最早都是从草尖上赶来的。尽管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但叶尖上的那一丝绿,已然透露出春的信息。我屏息静气,看着那株泛起生命律动的草,顶珠挂露,汪出一个鲜活的春天。才知道,那一滴水携带的梦里,原本都藏着春的信息,一经散开,便落入了人间。它从草尖上开始,一株一株蔓延,一树一树抽芽,一朵一朵开放。
⑩站在这白茫茫的尽头,忽然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株小草,经历过漫长寒冬里的蛰伏,被雾的浩荡滋润过,便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与那一树树的新芽,一朵朵的鲜花,一起把整个春天演绎得五彩斑斓,花香满途。离开的时候,我把那一丝嫩绿铭记在了心里。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注释】①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
13.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浓雾和淡雾,请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4分)
14.第⑧段中作者对冬雾下小草的描写有什么用意?(4分)
1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4分)
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⑧段中拟声词“哒”“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滴掉落在草地上的声音,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第⑨段画曲线句中“一株一株”“一树一树”“一朵一朵”写出了“春的信息”将要到来的过程,读来有一种音韵美。
C.第⑨段中的“沉闷”是因为冬雾使“我”压抑;“惊喜”是因为“我”从草尖上的绿看到了“春的信息”。
D.第⑩段作者自比“小草”,写出自己走出“沉闷”,“开始新一轮生长”的喜悦,也表达出对将至的春天的向往。
(四)(8分)
我们一进去,上面狭小的盖板立即关上了,四周是漆黑的一团。从光亮的地方,突然进入黑暗中,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我感到我的光脚是紧紧地踩在一架铁梯上。尼德·兰和康塞尔,被人们抓得紧紧的,跟在我后面。铁梯下面一扇门打开了,我们走进去以后,门就立即关上,发出很响亮的声音。
关在里面的,现在单单剩下我们了。在什么地方呢?
我说不出来,甚至也猜不出来。只见一片漆黑,竟黑到这么一种程度:在几分钟后,就是通常在最黑暗的夜间浮来浮去的那种模糊光线,我的眼睛也一点没碰到。
尼德·兰对人家给我们的这种款待方式非常愤慨,他尽情地发泄他的愤怒。
“混蛋!”他喊,“这儿的人待客不亚于喀里多尼亚人!他们只差吃人肉罢了!我才不奇怪呢,不过我要声明,我不会不反抗就让他们吃我!”“安静些,尼德·兰好朋友,安静些,”康塞尔平心静气地说,“没到时候,您用不着冒火。我们还没有被放在烤盘里呢!”
“对,还没有放在烤盘里,”加拿大人答,“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在烤炉里了。这么黑。哼!好在我的尖板刀还带在身边,用得着它的时候,我是会看得清楚的。这些海盗,看他们谁敢先来向我下手吧……”
“尼德·兰,您不用发脾气,”我于是对鱼叉手说,“暴躁没有什么用,只会把事情搞坏了,谁知道有没有人在偷听我们说话呢!我们倒不如先想办法知道我们是在什么地方。”我摸索着慢慢地走。走了五步,我碰到一堵铁墙,墙是用螺丝钉铆住的铁板。然后,我转回来,撞上一张木头桌子,桌子边放有几张方板凳。这间监狱的地板上铺着很厚的麻垫子,走起来没有一点脚步声。光光的墙壁摸不出有门窗的痕迹。康塞尔从相反的方向走过来,碰着我,我们回到这舱房的中间。这舱房大约长二十英尺,宽十英尺。至于高度,尼德·兰身材虽高,也没有能衡量出来。
17.他们被关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被关?(4分)
18.“我们一进去,上面狭小的盖板立即关上了”,这里的“我们”分别指的是谁?试选择一个人物形象,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性格特征。(4分)
三、作文(50分)
19.按要求作文。
题目: ,也是一种享受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1分)
(2)□□□□□□□,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1分)
(3)《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语句是□□□□□□□,□□□□□□□。(2分)
(4)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中,最能表现烈日之下劳动者在田间劳作艰辛的诗句是□□□□□,□□□□□。(2分)
(5)把王维的《终南别业》补充完整。(4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 )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他又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fù xián( )在家。
(3)我们多年jù zú ér jū( )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
(4)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ú xiè zhì biàn( )的神气。
3.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处是( )(3分)
(A)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C)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D)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4.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述某人性格的话。(80字之内)(4分)
A组:穷困潦倒 媚上欺下 恪尽职守 孤军奋战
B组:不但……而且…… 与其……不如……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国务院已经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制定《校车安全条例》。温总理要求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材料二:做好校车工作所需资金保障工作,校车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多方筹集。这意味着校车主要是由财政拨款,保证了资金来源。但“多方筹集”可能意味着会向乘车的学生家长收取适当费用。
材料三:校车乱象的直接原因是教育部、公安部、交通部事权不明。因此,要明确地方政府和部门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对发生的恶性事故要依法严肃处理。
材料四:甘肃庆阳事故发生第二天,庆阳市举行新闻发布会说,此次事故原因初步查明,其中原因之一是校车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严重违规超载、左道超速逆行。另外,教育、交警部门监管不力,两辆车都超速行驶,规定时速为60公里,雾天是30公里,而那天校车速度则达到了80公里每小时。
(1)随着校车事故的发生,各地开始重视校车安全。请你根据提供的材料一、二、三中概括出各级政府解决校车问题的具体措施。(2分)
措施一:
措施二:
(2)请你从“司机管理”角度,针对材料四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的一条可行的建议。(2分)
二、阅读(45分)
(一)(12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父异焉/异想天开
C.泯然众人矣/屋舍俨然 D.稍稍宾客其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方仲永由五岁时的奇才初露,到少年时的“□□□□□□□”,再到二十岁时的“□□□□□”,完全是因为父亲“□□□”,由此可见后天教育的重要。(3分)
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闻之也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C.文中“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D.“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二)(10分)
孝 敬 谢胜瑜
①和火星文和网络语言相比,“孝敬”这个词显然有些老套,人们不常挂在嘴上,不少人甚至也没记在心里。以至于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头一次把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写进了法案。
②“孝敬”是国家之法,也是个人之律。
③孝敬,词典里的解释简单而又浅显:一是孝顺、尊敬长辈;二是把物品献给尊长,表示敬意。拆开字来看,“孝”是老人和儿子紧密相连,老人在上,儿子在下,是一种血脉相承;敬,是矮身抱拳,表达的是谦卑礼让在心,虔诚回报记怀。
④先说孝。孝者,善之基石。有道是:“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对父母不孝顺,对长辈不尊敬,那便如树之没有根须,水之没有泉眼,就算他在别人面前做出一副爱爱人、亲孩子、信朋友、帮别人的模样,也不一定是真心自愿的,或者说那也一定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其动机既让人觉得不可信,也无法赢得人们真正的敬意。
⑤再说敬。敬老扶弱,应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敬老,需要时刻为老人着想,把老人视为自己眼里和心里的“座上宾”,明知道对方不像领导那样位尊,也不像漂亮女子那么貌美,自己一样恭敬迎候,弯腰送别;扶弱,需要随时为弱者助力,给弱者递上自己物质和精神的“拐杖”,冬天驱寒,夏天送爽。对待老弱病残,眼里不斜视,心里不轻看,是“敬”的起始;面对庸人俗事,脚下不趋炎,嘴上不附势,则是“敬”的延续。平等相待,才是最质朴的“敬”的姿态。
⑥孝为笑。作为后辈,只有孝顺了,老人才会开心;家中尊者心欢了,一家人才会和和乐乐。也只有懂得孝顺的人,才更懂得爱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开心。正因如此,许多恋爱中的男孩女孩,都会把对方是否孝敬父母,作为自己未来幸福生活的“侦察”项目之一。
⑦敬为进。敬人者,人也敬他。功利点说,一个人只有得到旁人的敬重和认可,他的事业和人生,才能不断进步,才能锦上添花。君不见,很多地方政府都已经把“孝敬老人”列入干部提拔的考察内容?
⑧孝,让自己心安;敬,让自己进步。孝敬,是中国人的善根,也是中国人的宗教。一个不孝不敬的人,心中必定是没有畏惧之心,没有禁忌之念。这样的人,不测和凶险总会尾随着他,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太好的结果。所谓,不孝之人,难有笑的一生。
⑨至于怎样孝敬,于丹的回答简单到只有一句“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连孔子的回答也不复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⑩从孔子的回答里,我听出的却是他朴实诠释“无违”之外的别一番深意:一个人不要因为不孝的作为,而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无处安放!
(选自2011年10月《知识窗》)
10.把握文章内容并填空。(3分)
11.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②段说“孝敬是国家之法,也是个人之律”。从全文看,作者更多强调的乃是国家之法。
B.在作者看来,真正的孝敬不仅仅是对父母长辈在物质上的关心,更是精神上的抚慰。
C.文章认为“孝”主要指对自己父母长辈的尊敬,而“敬”则是对所有老人的敬重,二者内涵不同。
D.文章语言很有特点,旁征博引,整散结合,很好地论述了文章的观点。
(三)(15分)
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冯辉丽
①一滴水,携着剔透的梦,穿过暗蓝的夜。
②万籁俱寂中,远山睡熟了,河流睡熟了,屋檐也睡熟了。树,到底是不肯安分寒冬的单调,深夜里,犹然还做着春天的计划,此一处纯白,彼一处嫣红,把一场花事安排得熙熙攘攘。一梦花香里,树终于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清凌凌的笑声,飞出树梢,与恰巧路过的水相撞。树的笑,水的梦,齐齐破碎,弥散成一场雾的缥缈,在夜的空旷中,细细密密铺陈开来。
③这样的铺陈,真让人错愕。满目之间,是接天连壤的白,白得纯净,白得蒙眬,于熹微的晨光中,栖息在每一寸能到达的空间,或浓或淡。浓的,恣意张扬,无拘无束,从天际横亘到枯草匍匐的地面,浩浩荡荡,编缀成一种极致的醇厚,任你如何察看如何分辨,也探究不到它的深处;那淡,似乎也早已领悟了某种天意的暗示,只省略掉浓厚的边缘,仿若是给谁的纤指修剪了的雪花飞絮,稀薄得让你看得见,摸不着,却又分明感到它的清凉和湿润。
④城市,树木,行人,这些司空见惯已不能称为风景的风景,无不因这一场浓淡的铺陈而妩媚和神秘起来。鳞次栉比的大楼,只留下尖尖的顶,浮沉在这一片白色的海洋里。路上的行人,影影绰绰,身前身后,亦是白茫茫的一片。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冷凝成雾凇,开成冬天里的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⑤我找出久违的画笔,试图把这一份缥缈的美丽描摹下来,挂在我的墙上。而当我落笔时,才发现,雾,其实是最难描摹的一幅画。深浅参差,浓皴①轻染,很难把握。着色太多,会失了雾的灵性和蒙眬,而只用一笔淡墨来勾勒的话,又觉得不甘心,因为它原来的饱满与圆润,实在是不能只用一些疏密、虚实的穿插就能表现出来的。
⑥我只好丢了笔,走进雾中。我前进一步,雾,便退后一步,能辨别的,不过是眼前一米左右的事物。
⑦清晨的街道是安静的。几只麻雀飞来跳去,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从一株草茎跳到另一株草茎,啄食着草地上的草籽,或用尖尖的嘴梳理一下蓬乱的羽毛。有风吹过,雾,便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落在我的头发上,落在我的肩膀上,落在我的睫毛上,像风雪夜归人,眨眼之间,是微微的清凉。
⑧雾气凝成的水滴,掉落在草地上,发出“哒”“哒”的声音。草地,渐渐地湿润和柔软起来,草们,饱吸着露珠,舒展着枯黄的身体,交头接耳,似乎能听见它们欢快的笑声。而从这些枯黄中穿过的时候,我无意中竟发现一丝嫩绿!
⑨我一直沉闷的心,忽然有了莫名的惊喜。我知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春,最早都是从草尖上赶来的。尽管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但叶尖上的那一丝绿,已然透露出春的信息。我屏息静气,看着那株泛起生命律动的草,顶珠挂露,汪出一个鲜活的春天。才知道,那一滴水携带的梦里,原本都藏着春的信息,一经散开,便落入了人间。它从草尖上开始,一株一株蔓延,一树一树抽芽,一朵一朵开放。
⑩站在这白茫茫的尽头,忽然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株小草,经历过漫长寒冬里的蛰伏,被雾的浩荡滋润过,便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与那一树树的新芽,一朵朵的鲜花,一起把整个春天演绎得五彩斑斓,花香满途。离开的时候,我把那一丝嫩绿铭记在了心里。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注释】①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
13.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浓雾和淡雾,请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4分)
14.第⑧段中作者对冬雾下小草的描写有什么用意?(4分)
1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4分)
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⑧段中拟声词“哒”“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滴掉落在草地上的声音,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第⑨段画曲线句中“一株一株”“一树一树”“一朵一朵”写出了“春的信息”将要到来的过程,读来有一种音韵美。
C.第⑨段中的“沉闷”是因为冬雾使“我”压抑;“惊喜”是因为“我”从草尖上的绿看到了“春的信息”。
D.第⑩段作者自比“小草”,写出自己走出“沉闷”,“开始新一轮生长”的喜悦,也表达出对将至的春天的向往。
(四)(8分)
我们一进去,上面狭小的盖板立即关上了,四周是漆黑的一团。从光亮的地方,突然进入黑暗中,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我感到我的光脚是紧紧地踩在一架铁梯上。尼德·兰和康塞尔,被人们抓得紧紧的,跟在我后面。铁梯下面一扇门打开了,我们走进去以后,门就立即关上,发出很响亮的声音。
关在里面的,现在单单剩下我们了。在什么地方呢?
我说不出来,甚至也猜不出来。只见一片漆黑,竟黑到这么一种程度:在几分钟后,就是通常在最黑暗的夜间浮来浮去的那种模糊光线,我的眼睛也一点没碰到。
尼德·兰对人家给我们的这种款待方式非常愤慨,他尽情地发泄他的愤怒。
“混蛋!”他喊,“这儿的人待客不亚于喀里多尼亚人!他们只差吃人肉罢了!我才不奇怪呢,不过我要声明,我不会不反抗就让他们吃我!”“安静些,尼德·兰好朋友,安静些,”康塞尔平心静气地说,“没到时候,您用不着冒火。我们还没有被放在烤盘里呢!”
“对,还没有放在烤盘里,”加拿大人答,“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在烤炉里了。这么黑。哼!好在我的尖板刀还带在身边,用得着它的时候,我是会看得清楚的。这些海盗,看他们谁敢先来向我下手吧……”
“尼德·兰,您不用发脾气,”我于是对鱼叉手说,“暴躁没有什么用,只会把事情搞坏了,谁知道有没有人在偷听我们说话呢!我们倒不如先想办法知道我们是在什么地方。”我摸索着慢慢地走。走了五步,我碰到一堵铁墙,墙是用螺丝钉铆住的铁板。然后,我转回来,撞上一张木头桌子,桌子边放有几张方板凳。这间监狱的地板上铺着很厚的麻垫子,走起来没有一点脚步声。光光的墙壁摸不出有门窗的痕迹。康塞尔从相反的方向走过来,碰着我,我们回到这舱房的中间。这舱房大约长二十英尺,宽十英尺。至于高度,尼德·兰身材虽高,也没有能衡量出来。
17.他们被关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被关?(4分)
18.“我们一进去,上面狭小的盖板立即关上了”,这里的“我们”分别指的是谁?试选择一个人物形象,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性格特征。(4分)
三、作文(50分)
19.按要求作文。
题目: ,也是一种享受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