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3年高考语文
试卷点评
今年的高考语文四川卷,可以说遵循了“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体现了“稳中有进、实中有活”的特点,既保持了四川卷的特色,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在选材、立意、试题内容、命题思路、优劣筛选等方面,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课改理念,坚持立人为本,关怀生命成长坚持立人为本,关怀生命成长。凸显根基性,蕴涵文学味,富有人文态,饱含风土情。
一、注意了语文根基性的引导考查,彰显了语文之“本”。2013年四川卷,注重了选材的科学性和原创性,注重了选材的正向效应和功能作用。课堂教材与现实生活、经史文献与学术论文、精粹时文与时事热点、心灵体悟乃至精神觉解、四川元素等等方面的选材和试题设计都注重了“夯实两大根基,强化三种能力,回归语文之本”的命题思想。两大根基是读书和生活,三大能力是新课程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语文之“本”,是语文的本真滋味,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的本质属性,尽在“阅读、思考、表达”的具体落实之中。如试卷第一大题四个小题,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第19题的访谈,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第20题续写,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论述类文章阅读中,第11题着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17题、18题、21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认识思辨能力、论述能力、表达能力。
二、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文学”特性,彰显语文之“美”。首先,选材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如第二大题社科类文章选取了明代花鸟画发展历史的论述,语言严谨而优美;文学类文本《负重的河流》语言充满激情,描写细腻生动,意味深长,震撼力强。其次,试题的表述简洁明了,清晰准确,给人以清爽之感;其三,试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考查,如论述类文章、文学类文本、古诗鉴赏、作文等,都对考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进行了考查。
三、关注生命成长,彰显语文之“人文”性。语言知识的考查注重“常见常用”。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不在概念、学科知识上设置障碍。文言文断句的《论语》文段,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涉及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塔里木河,19题的“访谈”,20题的曹雪芹、贝多芬、大卫·科波菲尔等等,都是考生较为熟悉的知识,感到熟悉平易。其次,试题特别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彰显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导引。如论述类文章阅读对艺术创新、画家个性的肯定,文言文阅读中金履祥为学与为人的楷模作用,文言文断句中孔子对君王仁政爱民和个人修为的要求,古诗鉴赏中体现苏洵不断进取、老骥伏枥的精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负重的河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的严肃思考,作文对“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于“不平衡的生活”的思考和思辨等等,都充分体现出对考生健康阳光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的引导和重视。该试卷注重了文化对于生命的浸润,文明对于生命的引领。
四、注重风土地域元素,彰显四川之“味”。2013年四川卷比往年更水灵鲜活,更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四川卷的地域元素,凸显了鲜美的四川之“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考查四川人易读错的字音,如第1小题中的“坯胎、果脯、复辟”等;二是考查了发生在四川的重大、重要事件,如第3小题的“四川芦山大地震”和第4小题的“2013年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等;三是古诗鉴赏考查了对宋代四川文人苏洵的诗歌把握;四是名句默写考查了李白和苏轼的作品。
2013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第一卷答案
一、1【答案】B
【解析】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A项猝(cù)然 精粹(cuì) 汗渍(zì)啧(zé) 粮囤(dùn) 囤(tún)积 冠冕(miăn)分娩(miăn)B项讥诮(qiào)硝(xiāo)烟 土坯(pī)胚(peī)胎 果脯(fǔ)胸脯(pú) 跬(kiǔ)步硅(gūi)谷 C项商埠(bù)阜(fǔ)盛 敕(chì)造赦(shè)免 复辟(bì)辟邪(pì) 箭镞(zú)簇(cù)拥D项朔(shuò)日溯(sù)源 嗔(chēn)怪瞋(chēn)怒 落(lào)枕落(luò)款 渎(dú)职赎(shú)罪
【方法指导】课本里的重点课文是高考出题的重要来源,富有地方方言色彩的词语也不容忽视。如如第1小题中的“坯胎、果脯、复辟”常用字很好地体现了对课本与地方方言的考查。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辨析能力。B.好高鹜远——好高骛远 硫璃——琉璃 突如奇来——突如其来
【方法指导】同音字中的错别字,有些是由于声旁的改变而造成的字义的改变,有些则是从根本上同音不同义。对于上述两种情况,我们大都采用字义推断法,特别是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要从词语本身的含义出发,将关注点放在对词语本身意义的理解上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使用现代汉语近义词的能力。不止:连续不停,多与数量有关;不只:不是单一的,具有选择性。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坚不可摧:非常坚固,不可摧毁。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贬义;自行其是: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方法指导】近义词辨析是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难点,数量多,词义近,如“不止”与“不只”。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备考中多注意,多积累,尽量做到厚积薄发,未雨绸缪。
4、【答案】C
【解析】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时要熟悉几大病句类型的辨析方法。A成分残缺,“态度”一词缺少与之对应的介词“本着”,应为“有关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B句式杂糅,应改为“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有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或“青铜器馆门窗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D搭配不当,可删去“和发展”;成分赘余,把“推进”改为“推动”。
【方法指导】病句的六大类型学生一定要牢记,这是做好病句题的一个理论基础。做题时一要凭语感要感觉语句,二是学会准确地分析句子的主干与枝叶。
二、5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阅读是要找到区域,抓住关键语句,仔细推敲。B项中“取得重大突破”与第二段末句“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相比,明显把原文意思说重了,原文没有“重大突破”的明显赞美之意。
6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文中第三段说徐渭如此,而C选项偷换概念,以大代小,把徐渭当成了“画家们”。
7 D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A项中,原文第一段说“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选项把“大多”改成了“只是”,换成了以偏概全的毛病。B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只是说“一开始就大相径”,并没有得出“最高成就”的结果。C项强加联系,原文第三段只是说他“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后面的技法与画风是他——陈淳的,原文未说明这种风格就是文徵明的。
三、8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勒”的含义为编订、整理。
9、C【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其”,他的,指履祥本人的;第二个“其”,他,指李氏子蟠。B项第一个“以”,连词,相当于“来”;第二个“以”,介词,拿、用。C项两个“且”,都表示并且,并列连词。D项第一个“自”,介词,从;第二个“自”,结构助词“的”。
附《金履祥传》参考
金履祥字吉父,婺州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人。 履祥幼时就很聪慧,父兄稍加教授,就能背诵。年龄稍大,更加自勉奋发学习。及至青年时期,懂得了要向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学习,他与同郡王柏拜何基为师。而何基的老师是黄,而黄又是朱熹的亲授弟子。因此其学问更其严密,融会贯通,其造诣更为深邃。
由于当时宋朝危亡之势已无可挽救,履祥决心不再进取。然而凭借着他的安邦济世之才略,他不忍立即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不问不闻。适逢襄樊战事紧迫,宋朝持观望态度不敢去救援,履祥因此向宋朝献上了牵制敌军直捣元军空虚后方的策略,请求用重兵由水路直趋燕、蓟两地,则这两地的敌军将不攻自破。并且他详细叙述海船所经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海中远近岛屿,处处都是可行的。可是宋政府始终未采用他的计策。后来朱王宣、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经海道,与履祥以前的上书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因此后人很佩服他计算的精确。
宋恭帝德..(1275),以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位起用他,履祥未接受。宋将灭亡,各地盗匪烽起,履祥隐居金华山中。常常独自一人生活整天态度严肃,然待人接物则有朝气,和蔼可亲。对后生谆谆教导,从不厌倦。他更忠于“义”,友人之子因犯罪,母子沦为奴隶,十年未见面,他倾其所蓄,为母子赎罪,直到释放为止。后来友人之子富贵了,他从不谈及此事,见面只相互问候罢了。
履祥曾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写《外纪》,记载以前的事,不以经书为依据而选百家之说,无论是非,都不符合圣人思想,不足以传告别人。以《尚书》为主,下及《诗》、《书》、《春秋》,旁采旧史及诸子百家,加以解释,按年叙事,上自唐尧,下止于《通鉴》所记时代之前,编为一书,共二十卷,名为《通鉴前编》。所引之书,均加注释,以明其义,这都是先儒所未做到的。
书成之后授与门生许谦,对他说:“二帝三王的微言和美好德行当为后世所效法,战国之申不害、商鞅之法术乱政,当为后世君王所引以为戒。这些本书不可不著。”履祥的著作还有《大学章句疏义》二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书表注》四卷。许谦对这些书都作了校定,均传于学者。天历中(1328),廉访使郑允中,都把这些书呈进皇帝。
履祥住于仁山之下,学者们称他为“仁山先生”。大德年间(1297—1307)卒。元统初(1333),同乡吴师道为国子博士,将履祥著作移于学官,在乡学中供奉他的神位。至正年间(1341—1368),赐谥文安。
四、10、【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重点字词、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是得分点。
(1)、俨然:端庄的样子;盎然:情绪盎然貌;和译:和气愉悦的样子。全句可译为: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接人待物,就(热情)洋溢和气愉悦。
(2)、训释:(为经)作注解;截正:编辑订正;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多有。全句可译为: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截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11、本题是今年新出现的一种题型,考查学生阅读并概括文言文信息的能力。读懂文言文是答题的关键,其后的做题方法同于现代文阅读。
答案示例: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对国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句读的能力。要靠平时的文言语感来答题。
答案示例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秦而不骄乎
13(1)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能力。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深层内涵.评判其社会意义.并能结合诗句客观具体地分析评价其中蕴涵的复杂情感。
答案示例:(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方法指导】此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式有:①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②某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③评析本诗在抒发感情等等。简单说来,诗歌的感情有以下几类:思想感情: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2.建功报国:建功报国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3.思乡怀人:羁旅思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2)本题重在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构思)的使用。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答案示例: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方法指导】在答题步骤方面要注意“三步走”:首先,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其次,赏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发,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题目考的是修辞手法中的对比。
14、【解析】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1)、载笑载言(2)、百步九折萦岩峦(3)、浑欲不胜簪(4)、轻扰慢捻抹复挑(5)、能谤讥于市朝(6)、率疲弊之卒(7)、皆若空游无所依(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五15、CE.【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C项在原文中的表达是“该扬波的时候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并非说“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E项中,作者先是从塔里木河的著名写起,然后与沙漠对比结合着写,最后才落在人类要重视环境保护的认识上,并非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分析。
16、本题考查的是特定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与意义,属于现代文中的形象鉴赏题。
答案示例:(1)、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境;(3)、由河及树,由树及人,承上启下更加严谨。
【方法指导】高考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的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鉴赏作品形象要注意两点:一是联系文章的上下文语言环境,二是对作品形象的外在牲与内涵要有基本的分析认识。关键是搞清胡杨林在第六段中是个什么形象,以及它的前后变化因由。
17、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从全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阅读全文时要读得细致,读得条理,读懂隐藏在文字表面下的作者的深沉的思想与主观。
答案示例:(1)、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2)、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3)、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人们沉重的思考。
【方法指导】全文中关键性语句有第二段“……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的外界的雷声、潮音新鲜事物与河流无关,河流只能面对着极度干旱的沙漠,极度缺雨的生存环境;第四段中“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第七段中“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等。
18、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拓展式的探究能力考查。
答案示例: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而至每个人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真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方法指导】“河流与文化”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大自然与人文(人类)的关系,学生可结合作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堂上所学的生态保护知识来对本题进行解答。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原文形象与主题,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分析表达。
六19、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类题目中的情境对话能力,实质上考验的是学生在面对不同采访对象与主题时的逻辑思考能力与得体问答能力。
答案示例:(1)、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2)、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3)、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方法指导】访谈类作文与新闻通讯属同类。访谈就是专门记述访问某一具有特定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问题和概貌的一种新闻文体。一般说来,访谈,是记者或通讯员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采访目的,到现场对有关方面的人、事、问题、概貌,进行专门的采访。答题时要注意紧紧围绕采访主题,弄清采访不同身份的人物时的注意事项(如称谓、方式等),思维清晰连贯地来表达自己的问题。
20、本题属情境续写,续接式语言训练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想像力和预知事物的能力。此类题型也可看作是小作文,在语言、内容、表达技巧乃至字数要求上要特别注意符合题目如果命题者提供的文字,已规定出我们所熟知的具体人物,那么续接后的文章,就必须按照所给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特殊经历,按情节发展的逻辑朝下续写。续写前,要特别注意:(1)、严格从题目中提供的三个人物中选取,而不能自己另选择特定人物;(2)、做到读透已有语境的含义,对“精神力量”与“苦难”这两个关键词语要有正确的认识;(3)、续写的人物要体现首句的内涵;(4)、看清修辞手法的要求,必须使用排比和反问,此外还可以添加其它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恋人远离,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答案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残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著。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快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答案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凌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方法探究】如果命题者提供的文字,已规定出我们所熟知的具体人物,那么续接后的文章,就必须按照所给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特殊经历,按情节发展的逻辑朝下续写。续写前,要特别注意:(1)、严格从题目中提供的三个人物中选取,而不能自己另选择特定人物;(2)、做到读透已有语境的含义,对“精神力量”与“苦难”这两个关键词语要有正确的认识;(3)、续写的人物要体现首句的内涵;(4)、看清修辞手法的要求,必须使用排比和反问,此外还可以添加其它的修辞手法。
21、今年的四川省高考作文是典型的材料作文命题。命题形式学生并不陌生,但就材料的内容看,学生在对生活的熟悉中感到了陌生深刻的一面:一是材料所涉及的话题——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是学生熟悉的。平衡和不平衡是相对的,学生身边就有许多不平衡的现象。二是材料本身“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与“打打球”是一种内在的平衡关系,“打打球”看似一种活动,实际是前边“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等活动的放松,是一种平衡。三是该题目暗扣了社会热点——社会经济发展后,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中的不平等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仇富仇官等不平衡心理普遍存在。
那么这个作文怎样立意呢?一是对比立意。即人们总是生活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平衡与不平衡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心态。不平衡的现象无处不在,我们要在不平衡中保持平衡的心态,寻求相对的再平衡。二是直接(正面)立意。即直接以“过一种平衡生活”为论题,阐述为什么要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和怎样过一种平衡生活;三是批判式(反面)立意,即从不平衡的现象及危害,怎样解决不平衡的现象,从不平衡中寻求平衡,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入手展开论述。三种立意,前两种好写些,对比立意容易出彩,而第三种反面立意难度大,写得不好容易只揭露社会阴暗面,愤世嫉俗,发牢骚,导致立意不高,甚至立意。高考考生对社会中种种现象还没有真正深刻合理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性中美好的方面,关注人生价值,对社会现象能辨证分析,这应该是这篇命题的目的所在。
第二卷答案
四、10、【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重点字词、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是得分点。
(1)、俨然:端庄的样子;盎然:情绪盎然貌;和译:和气愉悦的样子。全句可译为: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接人待物,就(热情)洋溢和气愉悦。
(2)、训释:(为经)作注解;截正:编辑订正;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多有。全句可译为: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截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11、本题是今年新出现的一种题型,考查学生阅读并概括文言文信息的能力。读懂文言文是答题的关键,其后的做题方法同于现代文阅读。
答案示例: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对国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句读的能力。要靠平时的文言语感来答题。
答案示例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秦而不骄乎
13(1)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能力。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深层内涵.评判其社会意义.并能结合诗句客观具体地分析评价其中蕴涵的复杂情感。
答案示例:(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方法指导】此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式有:①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②某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③评析本诗在抒发感情等等。简单说来,诗歌的感情有以下几类:思想感情: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2.建功报国:建功报国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3.思乡怀人:羁旅思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2)本题重在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构思)的使用。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答案示例: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方法指导】在答题步骤方面要注意“三步走”:首先,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其次,赏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发,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题目考的是修辞手法中的对比。
14、【解析】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1)、载笑载言(2)、百步九折萦岩峦(3)、浑欲不胜簪(4)、轻扰慢捻抹复挑(5)、能谤讥于市朝(6)、率疲弊之卒(7)、皆若空游无所依(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五15、CE.【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C项在原文中的表达是“该扬波的时候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并非说“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E项中,作者先是从塔里木河的著名写起,然后与沙漠对比结合着写,最后才落在人类要重视环境保护的认识上,并非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分析。
16、本题考查的是特定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与意义,属于现代文中的形象鉴赏题。
答案示例:(1)、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境;(3)、由河及树,由树及人,承上启下更加严谨。
【方法指导】高考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的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鉴赏作品形象要注意两点:一是联系文章的上下文语言环境,二是对作品形象的外在牲与内涵要有基本的分析认识。关键是搞清胡杨林在第六段中是个什么形象,以及它的前后变化因由。
17、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从全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阅读全文时要读得细致,读得条理,读懂隐藏在文字表面下的作者的深沉的思想与主观。
答案示例:(1)、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2)、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3)、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人们沉重的思考。
【方法指导】全文中关键性语句有第二段“……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的外界的雷声、潮音新鲜事物与河流无关,河流只能面对着极度干旱的沙漠,极度缺雨的生存环境;第四段中“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第七段中“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等。
18、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拓展式的探究能力考查。
答案示例: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而至每个人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真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方法指导】“河流与文化”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大自然与人文(人类)的关系,学生可结合作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堂上所学的生态保护知识来对本题进行解答。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原文形象与主题,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分析表达。
六19、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类题目中的情境对话能力,实质上考验的是学生在面对不同采访对象与主题时的逻辑思考能力与得体问答能力。
答案示例:(1)、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2)、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3)、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方法指导】访谈类作文与新闻通讯属同类。访谈就是专门记述访问某一具有特定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问题和概貌的一种新闻文体。一般说来,访谈,是记者或通讯员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采访目的,到现场对有关方面的人、事、问题、概貌,进行专门的采访。答题时要注意紧紧围绕采访主题,弄清采访不同身份的人物时的注意事项(如称谓、方式等),思维清晰连贯地来表达自己的问题。
20、本题属情境续写,续接式语言训练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想像力和预知事物的能力。此类题型也可看作是小作文,在语言、内容、表达技巧乃至字数要求上要特别注意符合题目如果命题者提供的文字,已规定出我们所熟知的具体人物,那么续接后的文章,就必须按照所给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特殊经历,按情节发展的逻辑朝下续写。续写前,要特别注意:(1)、严格从题目中提供的三个人物中选取,而不能自己另选择特定人物;(2)、做到读透已有语境的含义,对“精神力量”与“苦难”这两个关键词语要有正确的认识;(3)、续写的人物要体现首句的内涵;(4)、看清修辞手法的要求,必须使用排比和反问,此外还可以添加其它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恋人远离,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答案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残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著。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快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答案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凌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方法探究】如果命题者提供的文字,已规定出我们所熟知的具体人物,那么续接后的文章,就必须按照所给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特殊经历,按情节发展的逻辑朝下续写。续写前,要特别注意:(1)、严格从题目中提供的三个人物中选取,而不能自己另选择特定人物;(2)、做到读透已有语境的含义,对“精神力量”与“苦难”这两个关键词语要有正确的认识;(3)、续写的人物要体现首句的内涵;(4)、看清修辞手法的要求,必须使用排比和反问,此外还可以添加其它的修辞手法。
21、今年的四川省高考作文是典型的材料作文命题。命题形式学生并不陌生,但就材料的内容看,学生在对生活的熟悉中感到了陌生深刻的一面:一是材料所涉及的话题——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是学生熟悉的。平衡和不平衡是相对的,学生身边就有许多不平衡的现象。二是材料本身“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与“打打球”是一种内在的平衡关系,“打打球”看似一种活动,实际是前边“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等活动的放松,是一种平衡。三是该题目暗扣了社会热点——社会经济发展后,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中的不平等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仇富仇官等不平衡心理普遍存在。
那么这个作文怎样立意呢?一是对比立意。即人们总是生活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平衡与不平衡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心态。不平衡的现象无处不在,我们要在不平衡中保持平衡的心态,寻求相对的再平衡。二是直接(正面)立意。即直接以“过一种平衡生活”为论题,阐述为什么要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和怎样过一种平衡生活;三是批判式(反面)立意,即从不平衡的现象及危害,怎样解决不平衡的现象,从不平衡中寻求平衡,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入手展开论述。三种立意,前两种好写些,对比立意容易出彩,而第三种反面立意难度大,写得不好容易只揭露社会阴暗面,愤世嫉俗,发牢骚,导致立意不高,甚至立意。高考考生对社会中种种现象还没有真正深刻合理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性中美好的方面,关注人生价值,对社会现象能辨证分析,这应该是这篇命题的目的所在。
上一篇:四川省2013年中考语文冲刺试卷及答案(宣汉县君塘中学冲刺卷一)
下一篇:江苏省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