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17孔子拜师

温馨提示: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17孔子拜师的图片如果出现 “进度条” 说明图片正在加载中,请耐心等候...,如果加载太久,请刷新一下页面重新加载。。。
 


  一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 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 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 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二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 相距 学问 风尘仆仆 纳闷 迎候 等候 止境 长进 请教 保留 传授 敬重 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 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 教学建议
1.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教师可以搜集关于山东曲阜孔府 孔庙 孔林的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以便为学生补充关于孔子的背景知识。
2.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字的指导,可以有机地穿插在课文学习当中,和词语 句子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读音是否准确,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认记字形。可以通过扩词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复现,体会生字的用法,如:纳:纳凉,纳税,出纳,吸纳;兼:兼职,兼并,品学兼优;佩:佩带,敬佩,玉佩。另外,“仆”易被误读为三声,在教学时要加以注意。要求写的12个字,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几个容易写错的字。如,“尘”字,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字的里面是“”,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边是“竟”,不是“竞”。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有的字不容易写好,如,“等”字容易写得过长,中间的几横长短也不一样,学生不易把握,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示范,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及部件的占位。
3.整体感悟,理清顺序。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重点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 交流:“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醒学生仔细品读课文,细致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以及课文中重点描写的孔子和老子对话的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有哪些具体的语句或事件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崇高品行。如果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有一定困难,也可以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并在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 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激发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兴趣。可以在布置预习时建议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前阅读这段文字。阅读后,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也可以交流一下各自知道的关于孔子的其他资料。
4.理解重点词句。课文中有一些词语不太好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如,“远近闻名 渊博 拜访 纳闷 佩服 敬重”等词语,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并试着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运用。“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等词语,可以查字典,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课文中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多谢老师等候。“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 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 知礼。在这里,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以下几个句子对学生加深了解孔子的品行很有帮助,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交流 体会。“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里,可以抓住重点词“终于”,提醒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文中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短短的一句话,把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句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并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三十岁的时候,他还要千里迢迢去拜师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体会孔子拜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 不怕吃苦 彬彬有礼等品质;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教学时,还可以重点抓住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的方式,体会二人在对话中表现出的谦虚 礼貌的品行。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学生读最后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孔子 老子作一下简单评价。
5.课后的三个题目,是从朗读 交流阅读感受和积累语言三个方面来提示的。朗读的题目,提出了关于朗读的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要求,“很受启发”,“我要认真读一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的人物性格和品德。交流阅读感受的题目,主要内容是对两个主人公孔子和老子的印象和看法,为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提供交流机会。课文对孔子的描写比较具体,从几个方面表现出孔子的高尚品行;老子虽然不是课文的主角,但学生也可以从孔子和老子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老子的博学多才及谦和大度 诲人不倦的品行。在交流时,要尽量避免脱离课文空谈感受,应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交流。抄写句子题目的要求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抄写哪些句子。如果时间允许,抄写后可以安排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要抄写这些句子,在交流中领会这些词句表达的妙处。
6.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列举了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名言。这几句名言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做了精辟的论述,和本课孔子拜师求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古典文化的精髓。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安排学生继续搜集 背诵一些孔子的名句。这几句话,学生读读背背即可,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如有疑问 有兴趣,也可以稍加指点。
7.综合性学习建议。这组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要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丰富多彩,并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材用举例的方式提出了活动的指向:民间工艺 民族艺术 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单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有节日风俗 各地民俗 各族风土民情等;民族艺术,有各种门类的戏剧 园林建筑 民族舞蹈等;又如民间艺术,可以分为剪 扎 编 织 绣 雕 塑 绘等种类,也是多姿多彩,异彩纷呈,如泥人 彩绣 陶艺 微雕 篆刻等,都可以纳入学生了解的范围。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与学生一起,充分利用适合学生开展本次活动的资源。开展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给学生提出恰当的建议,如,查阅图书 图像或音像资料,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搜集或制作实物。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经历,所以在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上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如,自主选择活动伙伴,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活动方式。在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制定一个简单的活动计划,比如,打算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计划用哪种方式开展活动,以及时间安排。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计划表,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老师对制定计划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四 参考资料
孔子:
(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国政府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我国台湾地区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作为教师节;美国也于1971年由美国两院法定通过把每年的9月28日定为教师节。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据传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
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 道家创始人。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不多,先秦古籍如《庄子·天下》,称老子为老聃,以老为姓,以聃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古人的名 字与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大体有姓 名 字 号四项。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古人在名 字 号的使用上,有一定原则和习俗。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曲阜“三孔”: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是儒家学派始祖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府 孔庙 孔林,统称“三孔”。孔府,旧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后裔的官署和邸宅。占地16公顷,各式建筑463间,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后来,历代帝王对孔子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占地2
1.6公顷,各式建筑466间。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占地二百多公顷,古木参天,碑碣林立。曲阜“三孔”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声明:我们收集的教材来源于网络,所有版权都归相关出版社,如果冒犯您的权益,我们会进行相关处理。请广大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务必注意这一点。我们努力收集相关的教材只为自己提供便利,可能也为你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