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相应的环境宣传教育策略,大力开展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工作。许多学校、社区、企业等纷纷自觉肩负起环境保护教育工作。从长远发展看,学校环境教育如何实现常态化,如何实现环境教育内容时代化及环境教育方式持久化,就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思考研究。
一、强化观念,促进学校环境教育常态化
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而要树立这种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我国公民进行环境教育,尤其要对青少年开展环境道德教育。要使学校环境教育深入持久开展下去,需要我们对开展环境教育的战略意义有进一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站得高,看得远,在行动上有办法,见成效,贏得广大教师对环境教育活动的广泛认同、积极参与和长期坚持。
学校环境教育要针对当代中学生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对策,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提高学校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环境教育内容信息化
1.整合环境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电视网络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环境道德情感,用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情感染他们,树立榜样;
2.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3.组织学生从网络上收集资料,学习有关环保方面,提高环保意识;
4.指导学生制作有关环保的网页,尤其是制作环保专题性网页。
(二)环境教育内容规范化
1.要有创新性的主题。保持和继承原有的环境教育内容是必要的,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展望的目光,创造性的意识,设定具有超前性的主题,可以在科技、人文、社会、资源、地理等广泛的范围里,设立环境教育主题。
2.要确立开放性的模式。摒弃单一性、封闭性、被动性环境教育思维,通过有计划的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多元、主动、创造性的环境理念和行为。环境教育主题来源是多角度的,时空跨度可大可小,可以是校内或校外的,可以是国内或国外的,也可以是过去或现在的;教育信息渠道是多途径的,广播、电视、报纸、访问等;教育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课堂教学,可以是实践操作,可以是比赛等;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报告式、实践总结式、活动心得等形式。
3.要敢于面对挑战性的实践。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加强实践的可依据性;注重实践与未来结合,把握实践活动的前瞻性。
(三)环境教育内容层次化
1.年级层次分明。七年级环境教育应重视对学生“浅绿”意识的培养,即侧重于情感体验和通过活动来培养良好的环境意识,并从小事做起,比如简单的垃圾分类、家庭小环保、环境宣传等;八年级学生则应强调“中绿”,将主要精力放在环境意识的普及、提高和学生的环境友好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着重学生的环保践行;九年级学生当以“深绿”为准,应注重环境保护社区化、社会化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同时,对部分有潜力而自愿奉献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必要条件,给予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并提高辅导,将知识、践行和责任有机结合,教育并引导他们投身环境保护事业。
2.学生也要层次分明。学生分层次,可依据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状态、个性特长等,由此建议他们参加不同的环境社团和相关学习。
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化了,但环境道德原则不能变。环境教育要体现这些方面,要结合当今人们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要把环境道德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因势利导,用常规保证学校环境教育常态化
常规是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纳入刚性执行的规章制度中,就如同教育教学遵循教育纲要一样,环境教育也必须照章办事,成为学校整体教育中必须的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环境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結合形成常规
初一新生刚刚离开小学,环境道德认知水平低,卫生等行为习惯不好。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关键是初始的养成教育。结合初一新生的特点,学校遵循“三从”原则:一是从细微处入手,落到实处;二是从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三是从他律到自律,形成自觉行为。主要开展下列教育活动:
1.印制图文并茂、学生乐于接受的环境教育读本。
2.设立“环境教育周”。新生入学第一周为环境教育周,将环境教育内容作为新生教育内容之一,使新生入校即受到强烈的认知冲击,留下深刻印象。
3.开展“创建环境友好型课室”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评比标准,培养学生讲卫生、讲节约的行为习惯。
(1)班级卫生“三洁净”。地面干净:包括课室地面、廊道地面;物品设备洁净:包括桌椅、讲台、门窗、电器设备、卫生洁具等;墙面洁净:墙面无脚印、球印,无刻画。
(2)垃圾放置“三分开”。可再生回收的垃圾放置分开;有害、有毒的垃圾放置分开,如废电池等;不可回收的垃圾放置分开。
(3)物品摆放“三整齐”。班级用具摆放整齐;班级制度张贴整齐;班级文化宣传品挂放、张贴整齐。
4.开展校园小树认养活动。创建绿色校园环境,不仅要有优美的硬件环境,更要同学们的一腔热忱,一份认真。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绿色植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激发对绿色植物的感激之情。
(1)确认校园绿地、树木认养范围,明确职责,增强学生 “环保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2)制定认养承诺书,学生在活动中履行承诺,做到爱护树木,不做任何破坏植物的行为,从身边小事做起,扬“荣”弃“耻”,维护好美丽校园。
(3)制作认养卡、植物简介卡及警示标语牌等,提高学生爱绿、种绿、护绿的实践能力。
5.实施的“绿色成长计划”,以活泼实在的内容和学生愿意接受的评价方式,吸引学生人人参与环保活动。在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给予恰当评价,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此时的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对今后发挥主体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表彰先进、激励后进的做法,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学起,从身边的事做起。
(1)制定学生不难做到的基本环保行为规范,例如:“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让所有的垃圾都能变成资源”等。
(2)制定晋级绿色行为规范指引。学生所从事的环保行为,凭“绿色成长计划记录手册”做好记录,获得应有的印章或奖章奖励。以“小草奖”、“绿叶奖”、“小树奖”为评定等级,把终极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学校评价与中考综合表现评价相挂钩,以此巩固环境教育成果。
(二)环境教育与环境主题日专题活动相结合形成常规
全年17个环境日活动主题化。根据不同主题,安排不同内容,开展不同活动,使师生一目了然,方向明确。大致分成四类:
1.知识普及类:通过橱窗板报、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学科教学等形式,宣传、普及相关环保知识。如:2月2日国际湿地日、3月21日世界森林日、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等。
2.社会实践类: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水质监测、尾气排放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17日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等。
3.社区宣传类:通过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展板等方式,开展社区宣传,倡导低碳、节约、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6月25日中国土地日等。
4.志愿服务类:组织有自愿奉献环保事业的学生,参加野生鸟类动物保护、清扫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
(三)环境教育与班级评比相结合形成常规
制定《“绿色文明班”量化评比细则》,把“绿色文明班”的评比与班主任绩效工资挂起钩来,把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的环保行为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主要内容有:
1.制定评比的具体要求,包括:“绿色”的卫生习惯、“绿色'的行为习惯和班级专题活动成效(如国际生态学校垃圾减量项子目活动内容、人数和效果等)。
2.制定检查、评分和表彰、奖励办法。学校依据《“绿色文明班”量化评比细则》,在
公开、公平、公正的做好班级考核工作的基础上,实行班级考核周公示制度。
落实环境教育常态化,就要使环境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学校要让每个教职员工都成为环境教育者,要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还要利用社会的多种环境教育基地,形成一个大的环境教育系统。倘能如此,学校的环境教育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长盛不衰。
上一篇:深圳市2013年指标生分配改革试点高中学校指标生招生计划
下一篇:深圳市南山区新课程改革与创新
声明:城市学校网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