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古典诗歌鉴赏专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1、按体裁分类:
(1)古体诗: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歌”、“歌行”、“引”、“曲”、“吟”等诗歌也属古体诗。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
注意: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②乐府诗,源于西汉。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其特点:调有定格(自己的句式),句有定数(字数有规定),字有定声(用声非常严格)。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词以两宋成就最高。
(4)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散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大发展的北散曲,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南方的称南曲,作为一种剧曲产生,包括杂剧和传奇中的曲子。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照表达方式分类:
(1)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包括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2)叙事诗:一方面是叙述故事,一方面饱含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丰富感情。
(3)哲理诗:将议论入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充满了哲思和理趣。如宋代朱烹《观书有感》等。
3、按照诗歌常见的内容主题(诗歌题材)分类: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
1)赠友送别诗
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但也有豪放壮阔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比较特殊的送别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抒发的是自己身遭诽谤,再度贬谪却不改高洁品行的心志。
2)羁旅行役诗
则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所以内容多为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如柳永的《少年游》多有描写凄清之景,如“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等。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托物言志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中心,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寓理寓意于物。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花卉,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比如蝉、雁,比如石灰、蝴蝶等等。陆游的《咏梅》即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遭遇坎坷仍然不改高洁的情操。而杜牧的《早雁》就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欧阳修的《江南蝶》则是借物讽人。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山水田园诗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5)边塞征战诗
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边塞诗中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渔家傲》和王昌龄《闺怨》。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6)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贾生》,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台城》,杜牧的大量咏史诗等。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江城子 五代 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7)春怨宫怨诗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宫怨(唐)司马札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子夜吳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注:良人:丈夫。玉關情:思念征人遠戍之情。
8)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质朴清新。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9)谈禅说理诗
一般借物或借事喻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璧》,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的《观书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其中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其中的哲理,必须借理解诗句含义入手。
杂诗 陶渊明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0)写景抒情诗
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内容,古人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田园诗等中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了作者的抒情,所以首先要能够识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比如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惜别之情的。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终南望余雪①·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②。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③。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②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③林表:林木树梢。霁(jì)色:雪停后的日光。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1)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写悼念亡妻深情的,文学史上有两篇词堪称“悼亡词双璧”。其一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游仙形式的词多为表现在现实中的不得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来抒发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如李清照的《渔家傲》,一反其清丽婉转、幽怨凄恻之婉约风格: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2.爱情诗:或直爽,或委婉,或炽烈,或深沉,或凄迷,爱情诗是古典诗歌中一道亮丽风景。如《邶风 静女》《李商隐 锦瑟》
上邪!①
我欲与君相知②, 长命③无绝衰。
山无陵④,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⑤, 夏雨雪⑥ ,
天地合⑦ , 乃敢⑧与君绝!
天啊!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除非山变成了平原,江河干得不见一滴水,冬天阵阵打雷,夏季的雨天里下雪,天和地重合到一起——才敢与你诀别。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二.思想情感
(一) 忧国伤时
1.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林升《题临安邸》
3.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 《春望》
4.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卖炭翁》
5.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
(二)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曹操《龟虽寿》
《从军行》 王昌龄
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3.山河沦丧的痛苦: 文天祥《过零丁洋》 陆游《示儿》
4.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三)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孟浩然 宿建德江 温庭筠 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范仲淹 渔家傲
4.闺中怀人: 王昌龄 闺怨 李白 子夜吴歌
(四)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
2.昔胜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慨:姜夔《扬州慢》、李白 《越中览古》、刘禹锡《石头城》、
3.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 <<贾生>> 韦庄 <<台城>>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梦令 李清照
5.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3.坦陈心志的告白: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三.文学鉴赏之表达技巧(艺术特色或表现手法)
三.文学鉴赏之表达技巧(艺术特色或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 记叙:古典诗歌中的记叙一般是为了刻画形象或者为议论抒情做铺垫,带有抒情色彩,具有时间、空间的跳跃性。如:《蚕妇(张俞):昨日入城市,③ 归来泪满巾。④ 遍身⑤罗绮⑥者, 不是养蚕人》,《寻隐者不遇》(贾岛)。长篇叙事诗的叙述多用铺陈手法。如《陌上桑》、《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2. 议论。古典诗歌中的议论一般用于结句卒章显志,是画龙点睛之笔,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说理言志。也有的全诗都是议论,如宋诗就有以议论入诗的特点。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3.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工笔(浓墨重彩)、列锦、烘托渲染、细节刻画、以小见大等手法;描写对象有景物(形状特点、色彩、声音动作等),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里活动等)以及联想、想象到的虚拟对象;描写顺序有远近、上下、高低的空间顺序,也有时间顺序,活动的先后顺序等。
重点介绍:虚实结合
虚实关系。虚,是指无法直觉的、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梦幻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相生,人们常以此描述虚实之间的关系。
4.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自况、借古抒情、借古讽(伤)今、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异地移情(对写)等。
重点介绍: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2)以景衬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正衬写法,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反衬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对写法(对面落笔)
在表现怀人主题的诗歌中,诗人为了更好地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往往借助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手法――“对写法”。所谓“对写法”,就是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 记叙:古典诗歌中的记叙一般是为了刻画形象或者为议论抒情做铺垫,带有抒情色彩,具有时间、空间的跳跃性。如:《蚕妇(张俞):昨日入城市,③ 归来泪满巾。④ 遍身⑤罗绮⑥者, 不是养蚕人》,《寻隐者不遇》(贾岛)。长篇叙事诗的叙述多用铺陈手法。如《陌上桑》、《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2. 议论。古典诗歌中的议论一般用于结句卒章显志,是画龙点睛之笔,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说理言志。也有的全诗都是议论,如宋诗就有以议论入诗的特点。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3.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工笔(浓墨重彩)、列锦、烘托渲染、细节刻画、以小见大等手法;描写对象有景物(形状特点、色彩、声音动作等),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里活动等)以及联想、想象到的虚拟对象;描写顺序有远近、上下、高低的空间顺序,也有时间顺序,活动的先后顺序等。
重点介绍:虚实结合
虚实关系。虚,是指无法直觉的、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梦幻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相生,人们常以此描述虚实之间的关系。
4.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自况、借古抒情、借古讽(伤)今、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异地移情(对写)等。
重点介绍: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2)以景衬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正衬写法,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反衬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对写法(对面落笔)
在表现怀人主题的诗歌中,诗人为了更好地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往往借助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手法――“对写法”。所谓“对写法”,就是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二)、结构形式:
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其他写作技巧: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三)、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一)修辞
(一)修辞
1.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 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反问 加强语气
7.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9. 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10. 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1.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12.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重点介绍:
(1)象征和比兴手法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手法
比兴手法始于《诗经》,又为后人大量沿用,古人也常借松竹梅等植物象征自己的高洁情操,如李商隐的《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诗人以风雨中黄叶自喻,用自然界风雨象征摧残人才的社会氛围。
12.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重点介绍:
(1)象征和比兴手法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手法
比兴手法始于《诗经》,又为后人大量沿用,古人也常借松竹梅等植物象征自己的高洁情操,如李商隐的《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诗人以风雨中黄叶自喻,用自然界风雨象征摧残人才的社会氛围。
(四)语言:凝炼性 跳跃性 变式性 多义性 抒情性(情感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1.形式: 叠词 互文 反复 炼字 变式
1.形式: 叠词 互文 反复 炼字 变式
2.风格:豪放与婉约。(具体有)质朴平实,自然清新,通俗平易,含蓄隽永,灵动传神,飘逸豪迈,沉郁顿挫,警辟深刻,凄婉哀怨,清丽优美,言简意赅,伤感缠绵,明快顺畅,新奇辛辣,深沉感伤,激昂高亢,语言绮丽,色彩绚丽,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等。
3.代表诗人的风格特点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四.意境与意象
(一)意境。据说是中国独有的一个美学术语。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四.意境与意象
(一)意境。据说是中国独有的一个美学术语。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意境与意象是什么关系呢?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而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在于:
第一,意象是以象征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这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构成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而意境是虚化了的韵味。李白梦游天姥山幻境,营造了一个的从中可见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知意境则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关于意境的术语:平和冲淡(归园田居) 雄浑阔远(登岳阳楼)
关于意境的术语:平和冲淡(归园田居) 雄浑阔远(登岳阳楼)
空灵素雅(山居秋暝) 凄婉忧伤 (蒹葭) 凄清哀婉(声声慢) 雄奇瑰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诗歌常见的意象
1、 明月
1)、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寄托功名无成、岁月早逝的感伤。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明月是国家兴衰的见证。
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4)、边塞凄苦生活、相思生活的见证,往往与“乐”相配
边塞诗除了较常见的雪山大漠、戈壁长河、戍楼烽火等意象外,运用最频繁的意象主要集中在“月”与“乐”两个方面。如高适的《塞上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鸣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楼
“楼”的意象在古代词曲中常以惆怅的抒情模式出现。楼是生愁的地方,亦是消愁的地方。楼为制高点,登高便于极目远望。远望则可睹景怀人,睹景思乡,睹景忧其国。从而引发相应的愁绪。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更可叹的是,登楼远望甚至反而会加重内心的烦忧苦闷。借用李清照的一句词,那便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萧》)。
3、水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水”作为意象,主要有两种暗示,一是暗示时间,二是暗示情绪愁思。
暗示时间的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暗示时移世易、朝代更替的。宋代王安石词《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等以水自然流逝来暗示时代变迁,给人颇多伤感。
第二类是暗示历史的不可逆转性。如宋代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三类是暗示事物的盛衰变化。”杜牧《金谷园》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第四类是情趣愁思的意象。如唐代白居易词《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4、花
花作为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暗示出下列几种意义:表现伤春、惜春的情绪;表现对离人的追忆、留恋;表现对自己个人身世的哀伤;表示世事的变化。
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柳永的词《玉蝴蝶》:“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等等这些都是表现对个人自己身世的哀伤。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6、梧桐:凄苦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7、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鹧鸪,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8、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9、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10、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11、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12、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13、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14、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5、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16、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7、梅花: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18、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9、蟋蟀
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20、琴瑟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1、鸿雁
“鱼雁”等指书信、单讯。”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二)诗歌常见的意象
1、 明月
1)、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寄托功名无成、岁月早逝的感伤。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明月是国家兴衰的见证。
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4)、边塞凄苦生活、相思生活的见证,往往与“乐”相配
边塞诗除了较常见的雪山大漠、戈壁长河、戍楼烽火等意象外,运用最频繁的意象主要集中在“月”与“乐”两个方面。如高适的《塞上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鸣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楼
“楼”的意象在古代词曲中常以惆怅的抒情模式出现。楼是生愁的地方,亦是消愁的地方。楼为制高点,登高便于极目远望。远望则可睹景怀人,睹景思乡,睹景忧其国。从而引发相应的愁绪。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更可叹的是,登楼远望甚至反而会加重内心的烦忧苦闷。借用李清照的一句词,那便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萧》)。
3、水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水”作为意象,主要有两种暗示,一是暗示时间,二是暗示情绪愁思。
暗示时间的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暗示时移世易、朝代更替的。宋代王安石词《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等以水自然流逝来暗示时代变迁,给人颇多伤感。
第二类是暗示历史的不可逆转性。如宋代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三类是暗示事物的盛衰变化。”杜牧《金谷园》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第四类是情趣愁思的意象。如唐代白居易词《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4、花
花作为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暗示出下列几种意义:表现伤春、惜春的情绪;表现对离人的追忆、留恋;表现对自己个人身世的哀伤;表示世事的变化。
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柳永的词《玉蝴蝶》:“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等等这些都是表现对个人自己身世的哀伤。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6、梧桐:凄苦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7、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鹧鸪,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8、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9、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10、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11、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12、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13、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14、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5、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16、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7、梅花: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18、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9、蟋蟀
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20、琴瑟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1、鸿雁
“鱼雁”等指书信、单讯。”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五、古典诗歌的人物形象
(一). 概念解析: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客体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客体形象指诗歌中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二. 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六.古典诗歌鉴赏的六把钥匙
(一)题目。审题目,明体裁,知主题。
(二)作者。知人论诗,借人推意,以人解情。
(三)注释。管中窥豹,背景解诗,身世识情。
(四)形象。人像法,物象法,意象法。
(五)诗眼。关键字词句,巧析义、用、技。
(六)情点。喜怒哀乐怨,全由情字显。
{附}检测练习
附答案:
(一). 概念解析: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客体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客体形象指诗歌中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二. 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六.古典诗歌鉴赏的六把钥匙
(一)题目。审题目,明体裁,知主题。
(二)作者。知人论诗,借人推意,以人解情。
(三)注释。管中窥豹,背景解诗,身世识情。
(四)形象。人像法,物象法,意象法。
(五)诗眼。关键字词句,巧析义、用、技。
(六)情点。喜怒哀乐怨,全由情字显。
{附}检测练习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附答案:
1、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6、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7、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8、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9、写思亲,运用对写法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10、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
上一篇:河北省百校联盟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山东省济宁市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