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四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泰和中学 吉安县中
吉水中学 永丰中学
命题人:吉安县中 王丽芳 吉水中学 段里宜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置身市场经济时代的诗人所秉持的立场,似乎必然站在对抗和反叛的位置上,否则,只有向世俗缴械投降。对抗和反叛,导致远离主流退出中心,处于边缘和角落,当代诗歌的卑微身份与尴尬处境就这样被认定。总之,末日情绪在诗歌领域滋长蔓延,并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到整个文学界,至少在表象上是这样。
但从本质上说,诗歌的现状似乎还没有那么悲观和可怕。首先,诗歌的飞翔属性决定了她不可能遁形匿迹,总能在时代或隐或显或大或小的空间中顽强地生存,正如飞翔的云雀比靠近人群的鹦鹉更自由更安全一样。其次,即使在西方,由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诗歌也并没有死亡与失踪。恰恰相反,二十世纪是世界性的伟大诗人接连出现的时代,从艾略特、叶芝到布罗茨基、帕斯等,二十世纪前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占了近乎一半。实践表明,诗与诗人的存在并不选择或依赖于所处的时代。正如有论者提出的,从艺术永远抗拒与超越着平庸现实的意义上讲,可能“诗人在民主社会、贵族社会、共和国、绝对或温和君主国中都各得其所”。从另一个角度看,市场经济的冲击解除了诗歌身上的部分绳索,假如不在意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不平衡压力,一个不依附于权力话语的诗人的处境与状态,无疑要更加惬意舒畅、平实自然。
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没有某种权力强迫以生产成批产品的方式来生产诗人与诗歌。由于现实焦虑感往往最先呈现于诗歌作品中,因此少数意识到与表达出思想的诗人,犹如人类这一巨大有机体清醒的头脑部分,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这些诗人成为现代社会的精神英雄。后工业化时代,信息与技术导致实用主义高度泛滥,扼制了人的思辨的自由,譬如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被广告、影视、画报、大众摄影所图象化,消解了多重启示的形象性;广泛流行的、庸俗的艺术显示出机械化与商业化,但从个别、具体的角度认知,机器与科学又给人的思辨以更大的自由,换言之,信息与技术给诗歌对现实的体验与表达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从构成、犹疑、追问等词汇中,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现代诗性意味,特别是从后现代诗歌艺术的无中心、多元、任意性等,完全可以体会到诗与诗人天然的独立与创造的秉性。所以不难理解,诗歌在表象上并不由多数群体来体现,只由少数个人获得与完成。现实也许对于一个诗人是苛刻的,一个诗人能够用平常的方法解决衣食问题,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也就不再被世俗理念所遮蔽,不再被庸常思维所左右。
从诗的本体立场出发,当下诗歌应在的位置与实在的位置已经接近契合。有论者曾提出诗歌相对物性与大众现实的“自觉游离”,寻求边缘生存的真实性和彻底性,并引用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第一圈,即候判所”来比喻这种边缘性生存的状态。“在这里,有许多人,都是眼光平正,富有威权的神气;他们说话少而声调柔和……”也许真的没有必要喋喋不休地哀叹和鼓噪,边缘性可能正是诗歌的最佳生存状态。
时代的迁变为诗歌挽留了最后一群赤子。诗歌的腹地还有一些踽踽独行的人,这些混迹于民间的诗者,在为语言保留着不轻易示人的族谱。这匿于滚滚红尘的王者,与书籍约谈密谋,操持古老的审美约定,在星光下结构活动的句子,构建美文的保留区,坚守当代汉语中灵泛的家园。这是一种虔诚、一种追诉、一种期许、一种怦然心动的快慰。澄明的诗境像悬于夜空的圆月,清朗、细腻、洁净,需要摒弃杂念悉心体会,就像抚摸自己最初的皮肤,纯粹、柔弱、敏感如弦。
对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要真正触到诗歌的翅翼,感受与领会到她的力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事情已是这样,事情本应是这样。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诗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世纪前十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诗人占了近乎一半,这表明诗歌的存在并不选择或依赖所处的时代。
B.没有某种权力能够在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强迫以生产成批产品的方式来生产诗人与诗歌。
C.从诗的本位立场出发,当下诗歌应在的位置已经与实在的位置接近契合,诗歌处于一种边缘生存的状态,这说明边缘性正是诗歌的最佳生存状态。
D.诗人在解决了衣食问题后,他就可以不再为世俗理念所蒙蔽,不再为庸常思维所左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指出诗人站在对抗和反叛的位置上来抗争世俗是十分必然的,从而得出了当代诗歌拥有卑微的身份与处于尴尬的处境的结论。
B.其实诗歌的现状似乎还没有那么悲观和可怕,市场经济的冲击倒是解除了诗歌身上的部分绳索。
C. 现实生活中,广泛流行的、庸俗的艺术虽然带有机械化与商业化特点,但从个别、具体的角度认知,信息与技术给诗歌对现实的体验与表达提供了重要依据。
D.文章结尾处的“事情已是这样,事情本应是这样”中的“这样”指的是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很难真正触及到诗歌的翅翼,也很难感受与领会到诗歌的力量。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末日情绪在诗歌领域滋长蔓延,并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到整个文学界,这是一部分人的忧虑所在,而作者不在其中。
B.诗歌身上的部分绳索被解除了,必然使不依附于权力话语的诗人的处境与状态,变得更加惬意舒畅、平实自然。
C.后工业化时代,信息与技术的发展导致实用主义高度泛滥,但没有扼制人的思辨的自由,所以给诗歌对现实的体验与表达提供了重要依据。
D.时代的变迁为诗歌挽留了最后一群赤子,他们踽踽独行,坚守在当代汉语灵泛的家园中,但已没有后继者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拔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益万分。”使者要说,至以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使者五日一与太守俱问起居,为胜两子及门人高晖等言:“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晖等白使者语,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是逆上指 指:旨意
B.迷国罔上 罔:欺骗
C.加以年老被病 被:遭受
D.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 存:珍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
B.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
C.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
D.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B.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厚爵,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5分)
译: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注释:①柴扉:柴门。②竹深:竹林幽深。②寻沙岸:是说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④动草衣:草衣,即蓑衣。春风吹动着他身上的蓑衣。
8.本诗前两联用什么手法写了渔家哪些方面来反映出渔人怎样的生活?试加以分析。(5分)
答:
9.诗后两联写出了“行客”心情的怎样的变化?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感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则云:“ , 。”(用《赤壁赋》里面的句子回答)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绘音乐像暴雨、人语的句子是:“ , 。”
(3)别时容易见时难,但是现代社会通讯便捷、快速,分别时,不妨还是用苏轼名句 , 作为对彼此的衷心祝福吧。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号和文本类型。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郑的生存之道
邓洪卫
老郑穿着一身保安制服又回来了。
单位有个门卫,叫老郑。有点来头。据说是上面某领导的亲戚。
老郑很尽心尽职。弄个充气筒,帮着人充充自行车气。老郑还负责分发信件。他分发信件很认真,从无差错。还负责烧开水。传达室外有一口大锅,老郑每天一大早就烧好一锅开水。单位四个楼层六个科室的开水,都在这里供应。单位里的人都夸老郑这人不错。
单位当时从效益方面考虑, 只聘了老郑一个人做门卫。老郑就在收发室里煮饭烧水。老郑爱做油炸的菜。油炸花生米,油炸春卷,油炸鱼干。这样的菜好下酒。每天中午11点多,油味弥漫整个大楼。一整楼的人肚子都叽里咕噜地叫:下班了下班了。
老郑好酒。每天两顿,中午和晚上。每顿一茶杯酒,大概有三两。酒不是太讲究,大都是五块钱的。也有喝好酒的时候,那是单位人出去喝酒,剩下半瓶,带回来做个人情,给老郑了。老郑很高兴。有时候,单位有人下班晚了,就到传达室,跟老郑喝两盅。
我在单位办公室上班,业余写点小文章,经常有些汇款单。我上下班的时候,路过门口,常看到他向我招手,我就知道,十有八九又有钱来了。他说,请客啊。我笑眯眯地答,好嘞。本来是说着玩玩的,最后,觉得还是请一回比较好。就请他喝了酒。当然,类乎一个简单的形式。买几个凉菜,带一瓶酒,两个人对饮。他喝着酒,笑着说, 作家请我喝酒了,我可有的吹了。我当然不把他的话当真。作家算什么呢?有时,真不如他活着自在轻松。
他没有什么任务。做完一些机械性的活儿,就看电视。他看电视似乎不调台,每天都是中央一套。什么节目他都看得津津有味。有一天,我看到他看电视哧哧地笑出声来。一看,原来是动画片。这么大岁数还看动画片,还能看出味道来,真不简单。
老郑性格好,这是公认的。单位里有人这样咒人:你再这样下去,老郑也不答理你了。当然,门卫这个岗位,有其特殊性。这特殊性就在于,老郑能知道一些单位里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但老郑一概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领导当然也对老郑特殊照顾。逢年过节,发点东西,正式工有的,老郑也不能少。有一阵子,单位效益不太好,职工发的工资很低,可老郑的工资一点没减。领导说了,人家是临时工,得按当时协议上的来发。这一点,曾让很多职工心理不平衡。但这种不平衡只在心里。谁跟一个临时工攀比呢?况且,人家老郑性格温和,从没跟谁结过梁子。
忽然,上面有了新规定, 传达室的临时工必须清退,由保安公司接管。这是没办法的事儿,老郑再有来头,也得退。我在办公室分管人事,觉得这点小事,不在话下。一个临时工,能翻多大泡泡?只需把上级的规定拿给他一看,就得乖乖地走人。可我想错了。老郑笑眯眯地看完文件,说,我也想走。老郑接着问,我来多少年了。我算了算,说,连头带尾,,十五年了。
老郑从抽屉里拿出《劳动法》来,指着第20条说,这有规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老郑说,我已经超了五年,不能这么一辞了之,得按正式工一样对待,给予补偿。另外,这么多年,都是我一人值班。国家可有规定,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个小时。我每天24小时不间断上班,就该得双倍的报酬。还有,全年的法定工休日为104天,法定节假日为10天,我一天没休过,得付加班费。老郑给我算了算,得补偿15万块钱。
我有点措手不及,没想到笑眯眯的老郑会有这一手。我赶紧上去汇报。领导说,没想到,清退个临时工,还有这么多说道。一分钱也不给。可第二天,领导又对我说,找过律师问了,老郑的话在理。就按老郑说的办吧。不过注意保密,不要让别人知道。于是,老郑轻轻松松拿了15万元钱,走了。
他走了,给我留下了不解之谜:难道真是法律的效果吗?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忽然有一天,老郑又回来了。这家伙穿着一身保安制服,很神气。
原来,他到保安公司应聘,做了保安。保安都是轮回的,县城配备保安的单位本就不多,三轮两轮,轮到原单位了。
老郑仍然笑眯眯的,跟以前一样。只是那身保安服穿着,有点别扭。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我”是小说中的旁观者,而作品就是以“我”的眼光来描述老郑的所作所为,显得情节、人物等比较客观真实。
B.小说的矛盾冲突不是很明显,大体上是以老郑和“我”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C.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紧紧围绕老郑来叙事,塑造了一位很懂生存之道且令人佩服的老郑形象,因此老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D.小说的语言朴实自然,不求华丽,有生活气息,并且诙谐、幽默、夸张,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E.小说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揭露了现实中的潜规则,特别是特权再披上法律的外衣,就更具有迷惑性。
(2)文章前五段对老郑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结合全文概括老郑这一形象,并简要分析。(6分)
(4)文章最后说老郑“跟以前一样”,“只是那身保安服穿着,有点别扭”,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学兼四部的国学大师
——张舜徽先生百年诞辰述感
刘梦溪
2011年,是张舜徽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他1911年8月5日生于湖南省沅江县,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我曾说章太炎先生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学大师。章的弟子黄侃,也是当时后世向无异词的国学大师。章黄之后,如果还有国学大师的话,钱宾四先生和张舜徽先生最当之无愧。
张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每为一学,均有创辟胜解,这有他的《周秦道论发微》可证。“道”为先秦各家泛用之名词,但取义各有界说。经过博考群书、日夜思之,而认为先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驭民之术,亦即统治术,这是张先生对于先秦思想文化史的一项极大判断,足可成一家之言。
张舜徽先生的独断之识,见于他所有著述,凡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均有融会贯通之解。以本人阅读张著之印象,他似乎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他的学识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固有典籍烂熟于胸,随手牵引,无不贯通。但二百万言的《说文解字约注》,又纯是清儒《说文段注》一系的详博考据功夫。
古人为学所谓通,或明天人,或通古今,或淹通文史,或学兼四部。《郑学丛著》一书,正是他由小学而经学的显例。至于子学,《周秦道论发微》为其代表。明清思想学术,亦为先生所爱重,则《顾亭林学记》《清代扬州学记》两书,是总其成者。集部则《清代文集别录》(上下册)、《清人笔记条辨》。当然张先生学问大厦的纹理结构还是乙部之学,也可以说以文献史学为其显色。所著《汉书艺文志通释》《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均堪称导夫先路之作。
张舜徽先生一生为学,无论环境顺逆,条件优劣,从未中辍。每天都早起用功,又读又抄。抄是为了加深记忆。小学的根底,得其家传,是自幼打下的。十五六岁,已读完《说文段注》。中岁以后益增自觉,竟以十年之功,将三千二百五十九卷的“二十四史”通读一过。
晚年,学益勤。至20世纪八十年代,先生已年逾七旬,仍勤奋为学,孜孜不倦—— 天热,就在桌旁放一盆冷水,把湿毛巾垫在胳膊下;汗流入眼睛,就用毛巾擦一下再写。天冷,手冻僵了,就在暖水袋上捂一下,继续写下去。雨天房子漏水,就用面盆接住;水从室外灌进屋里,就整天穿上胶鞋写作。每晨四点起床,晚上睡得很晚。就是这样,经过十年苦干,整理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意志、勇气和毅力,是张先生为学成功的秘诀。他认为“才赋于天,学成于己”。识则一半在天,一半在己。勤奋努力与否,至为关键。为将己身之经验传递给后学,1992年初冬,当其八十一岁之时,还撰写《自学成才论》上下篇,交拙编《中国文化》刊载,此距他不幸逝世,仅两周时间。
《自学成才论》之上篇写道:“科举之制达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而事实昭示于世:科举可以选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科举。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迄于今将百年矣。而事实昭示于世:学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以出类拔萃之士,不必皆肄业于学校,而奋起自学以成其才者济济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张舜徽先生和章太炎先生、黄侃先生都是同一时期的后世向无异词的最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B.张舜徽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他认为先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的统治术,这项对先秦思想文化史的判断,足可成一家之言。
C.以作者的印象,张舜徽先生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都有融会贯通之解,却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其学识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固有典籍烂熟于胸,随手牵引。
D.张舜徽先生认为1300多年的科举,只是在警醒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凡事都要靠个人努力。
E.本文通过对张舜徽先生勤奋自学,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介绍,激励后辈学人。
(2)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有哪些方面的著述?(6分)
(3)试举例分析张舜徽先生一生为学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6分)
(4)文章结尾 “以出类拔萃之士,不必皆肄业于学校,而奋起自学以成其才者济济也”这句话涵盖了什么道理?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8分)
上一篇:上海市2015届高三语文七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2015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九校联考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