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总复习
内部资料 朱卫华供稿
第一单元
第1课 《巴东三峡》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作者: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
二、字词拼音
夔(kuí)门 袅袅(niǎo) 浣(huàn)妆 谚(yàn)语 瞿(qú)塘峡 沟壑(hè)秭归(zǐ)崆(kōnɡ)岭峡 滟滪(yàn yù)王嫱(qiānɡ)玲(línɡ)珑 耸(sǒnɡ)立 蔚(wèi)蓝 峰巅(diān) 古褐(hè)苍苍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抹角,挨着墙角绕走。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游记。
四、写作特色
⒈结构特点:本文以作者游历的行踪为线索,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部分(1段):总述游三峡的感受:山水奇伟险恶,令人赞叹而恐怖。
第二部分(2-9段):游三峡所见所闻(从东往西,逆流而上)。
第三部分(10段):游完三峡的心情:脱去危险的快乐,反衬三峡之险恶。
⒉抓住景物特色,有说有略。
长江三峡,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作者介绍时言简意赅,抓住要领。西陵峡四段,着重写山、水的特点;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尔的巫山云雨。矍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⒊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⒋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三峡山水的险恶。
五、重点问题
⒈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山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⒉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扬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果,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此外,文中写香溪,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都是为了突出三峡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六、拓展:描写三峡的诗句: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白居易《入峡次巴东》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李白《夔州歌十绝句》之一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赵丽宏,当代作家。周庄,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
二、字词拼音
木橹(lǔ) 搅(jiǎo)动 斑斓(lán) 漾(yànɡ)动 眩(xuàn)目 屋脊(jǐ) 屋檐(yán) 谛(dì)听
参差(cēn cī) 仲(zhònɡ)春 稍纵(zònɡ)即逝 娴(xián)熟 轨(ɡuǐ)迹 剔(tì)透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ōu) 缤(bīn)纷 隐匿(nì) 璀璨(cuǐ càn) 摇曳(yè) 瞬息万变(shùn)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三、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描述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写作特点
⒈结构特点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⒉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面”、“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
五、重点问题
⒈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印象各是什么?第三次游周庄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第一次去周庄,是在“仲春”时节,“天下着小雨”,蒙蒙春雨,让作者觉得这“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墨画”。
第二次是冬天,一夜的小雪过后。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交相辉映,“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较前一次详细一些,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美妙动人。
第三次游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周庄的旅游节,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这一夜的景象,使作者感到如梦幻、如童话一样神奇美妙。
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水乡,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的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船摇过桥洞,最后到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⒉思考下列句子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
(1)“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
(2)“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光华四射的彩带。”
写春夜河上所见的五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抹角,挨着墙角绕走。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游记。
四、写作特色
⒈结构特点:本文以作者游历的行踪为线索,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部分(1段):总述游三峡的感受:山水奇伟险恶,令人赞叹而恐怖。
第二部分(2-9段):游三峡所见所闻(从东往西,逆流而上)。
第三部分(10段):游完三峡的心情:脱去危险的快乐,反衬三峡之险恶。
⒉抓住景物特色,有说有略。
长江三峡,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作者介绍时言简意赅,抓住要领。西陵峡四段,着重写山、水的特点;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尔的巫山云雨。矍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⒊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⒋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三峡山水的险恶。
五、重点问题
⒈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山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⒉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扬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果,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此外,文中写香溪,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都是为了突出三峡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六、拓展:描写三峡的诗句: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白居易《入峡次巴东》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李白《夔州歌十绝句》之一
第2课 《周庄水韵》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赵丽宏,当代作家。周庄,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
二、字词拼音
木橹(lǔ) 搅(jiǎo)动 斑斓(lán) 漾(yànɡ)动 眩(xuàn)目 屋脊(jǐ) 屋檐(yán) 谛(dì)听
参差(cēn cī) 仲(zhònɡ)春 稍纵(zònɡ)即逝 娴(xián)熟 轨(ɡuǐ)迹 剔(tì)透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ōu) 缤(bīn)纷 隐匿(nì) 璀璨(cuǐ càn) 摇曳(yè) 瞬息万变(shùn)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三、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描述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写作特点
⒈结构特点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⒉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面”、“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
五、重点问题
⒈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印象各是什么?第三次游周庄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第一次去周庄,是在“仲春”时节,“天下着小雨”,蒙蒙春雨,让作者觉得这“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墨画”。
第二次是冬天,一夜的小雪过后。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交相辉映,“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较前一次详细一些,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美妙动人。
第三次游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周庄的旅游节,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这一夜的景象,使作者感到如梦幻、如童话一样神奇美妙。
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水乡,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的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船摇过桥洞,最后到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⒉思考下列句子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
(1)“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
(2)“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光华四射的彩带。”
写春夜河上所见的五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第3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冯君莉,女,当代作家。
二、字词拼音
扑朔(shuò)迷离 颠簸(bǒ) 深湛(zhàn) 恬(tián)静 涟漪(lián yī) 眸(móu)子 魅(mèi)力
苍穹(qióng) 伫(zhù)立 哈(hǎ)达 篝(ɡōu)火 逶迤(wēi yí)安谧(mì) 肃穆(mù)
牦(máo)牛 轮廓(kuò) 浩瀚(hàn) 潸(shān)然泪下 地壳(qiào) 沧(cānɡ)桑 娓娓(wéi)
繁衍(yǎn) 气氛(fēn) 湖畔(pàn) 虚无缥(piāo)缈(miǎo) 脍(kuài)炙(zhì)人口
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毅然决然: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潸然泪下:形容眼泪流下来。潸然:流泪的样子。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天:天然,自然。厚:优厚。
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颂。脍:细切的鱼、肉。炙:烤肉。
世外桃源: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三、文章思想内容
课文写作者在青海湖的所见所感,从各个方面(湖水蓝得醉人;环境氛围清新幽静;神话传说神奇迷人;鸟岛神奇;鱼类丰富)描绘了青海湖醉人的美,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写作特点
⒈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课文用“梦幻”作为全文的感情线索,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⒉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起来清凉爽口,沁人心脾。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绚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甜丝丝”、“凉爽爽”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这些叠词点缀在文中,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同时也将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
五、重点问题
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至下。
⒉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也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2)“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3)“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醉人”也表达了观赏者陶醉之情。
二、字词拼音
扑朔(shuò)迷离 颠簸(bǒ) 深湛(zhàn) 恬(tián)静 涟漪(lián yī) 眸(móu)子 魅(mèi)力
苍穹(qióng) 伫(zhù)立 哈(hǎ)达 篝(ɡōu)火 逶迤(wēi yí)安谧(mì) 肃穆(mù)
牦(máo)牛 轮廓(kuò) 浩瀚(hàn) 潸(shān)然泪下 地壳(qiào) 沧(cānɡ)桑 娓娓(wéi)
繁衍(yǎn) 气氛(fēn) 湖畔(pàn) 虚无缥(piāo)缈(miǎo) 脍(kuài)炙(zhì)人口
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毅然决然: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潸然泪下:形容眼泪流下来。潸然:流泪的样子。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天:天然,自然。厚:优厚。
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颂。脍:细切的鱼、肉。炙:烤肉。
世外桃源: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三、文章思想内容
课文写作者在青海湖的所见所感,从各个方面(湖水蓝得醉人;环境氛围清新幽静;神话传说神奇迷人;鸟岛神奇;鱼类丰富)描绘了青海湖醉人的美,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写作特点
⒈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课文用“梦幻”作为全文的感情线索,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⒉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起来清凉爽口,沁人心脾。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绚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甜丝丝”、“凉爽爽”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这些叠词点缀在文中,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同时也将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
五、重点问题
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至下。
⒉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也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2)“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3)“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醉人”也表达了观赏者陶醉之情。
第4课 《走进纽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作者:刘成章,当代作家。
二、字词拼音
沼(zhǎo)泽 擎(qínɡ)天 倏(shū)地 烙(lào)印 皑皑(ái) 杂沓(tà) 镢(jué)头 白炽(chì)
巉(chán)岩 喧嚣(xuān xiāo) 赫(hè)然 蒿(hāo)草 螺(luó)旋 浸淫(yín) 寒气砭(biān)骨
容光焕(huàn)发 分道扬镳(biāo)
超尘脱凡:超出尘世,脱离凡俗。
横空出世:形容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间。
分道扬镳:各走各的道路。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华景象,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竟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表达了作者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另一方面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出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四、写作特点
⒈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如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站在摩天大楼俯首望去(俯视);环顾四周(平视)。
⒉采用多种手法写出纽约的大楼高耸。
采用对比手法:高楼如山岳、峰峦:街道如峡谷、沟壑。采用烘托手法:窗外飘着白云。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⒊多采用短句、叠词、叠句、排比句。
采用短句:“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运用短句,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运用叠词、叠句、排比句,加强了气势和力量,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
五、重点问题
⒈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段中写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第二段中写的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看到的景物“俯首望去……”第五段写纽约的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是静态描写,可以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
第二段中写飓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第四段中写纽约的交通“乘电梯……按摩”是动态描写。前者充分表现了风力之大,烘托出大厦之高;后者将事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⒉下列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桂叶的长颈鹿。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2)“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
运用比喻,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3)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郎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⒊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2)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第二单元
第5课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一、文学常识
⒈《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体裁是消息。选自2001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⒉文体知识:新闻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其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它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通讯、报告文学等。
⒊消息的要素及结构特点
消息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结构: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不可或缺的。
二、字词拼音
矜(jīn)持 风度翩翩(piān) 噙(qín) 大阪(bǎn)
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三、文章思想内容
这则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悦,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兴奋的心情。
四、写作特点
⒈语言简洁明了:“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的“该”字,就写出了无限的感慨。
⒉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写刘淇对记者说,“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要永远保存下去”的细节,说明了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五、重要问题
⒈分析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导语的特点,并谈谈用一系列数字有何作用?
这是一篇消息。正标题是“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下面的一行字是副标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正标题概括了报道的中心申奥成功事件,用一个“喜”字贯穿全文;副标题突出了中国得票数之多,充满自豪。开始作者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中国人申奥成功后的无比喜悦和无比激动之情,又用一组确凿的数据展示中国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接下来是各界的反应。
第6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文学常识
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著名记者。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
⒉特写及其特点:特写也叫新闻速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二、字词拼音
凝(nínɡ)重 掩(yǎn)映 瞩(zhǔ)目 易帜(zhì) 冉冉(rǎn) 丧权辱(rǔ)国
三、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特写,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四、写作特点:
⒈语言庄重,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如英国降下国旗时写道:“一百五十六年前……升起……降下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⒉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
文章穿插了背景材料,如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升降英国国旗等,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中,感受历史的深刻演变,使文章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五、重点问题
⒈文章选择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第二个场景:晚6点15分举行英国管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下降,五星红旗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
⒉体会语言含蓄而庄重的特点。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中国人民的屈辱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作者郑重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表达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意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第7课 《生命之舟》
一、文学常识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等。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刮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二、字词拼音
率先(shuài) 肆虐(sì nüè) 簰(pái)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第8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谭士珍,著名记者。通讯也叫通讯报道。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事实说话,它是一种以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通讯与消息比,不仅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人;不仅要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二、字词拼音
籼(xiān)稻 黔(qián)阳 衣钵(bō) 鉴(jiàn)于 夜不能寐(mèi) 矢(shǐ)志不移 :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功成名就: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四、写作特色 :
⒈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⒉生动的细节描写。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勾勒出来。
⒊用数字说话
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物通讯中,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第三单元 第9课 《纪念白求恩》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毛泽东。
二、字词拼音
派遣(qiǎn) 狭隘(aì) 热忱(chén) 殉(xùn)职 鄙(bǐ)视 冀(jì)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三、思想内容
本文深刻分析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四、写作特点
⒈夹叙夹议的写法。
无论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发表议论证明观点的议论文,经常要运用叙和议两种表达方式,经常要运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通过叙述来展示事件刻画人物,通过议论来点明意义,深化中心,发表看法。
⒉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白求恩 | 不少的人 | |
对工作 | 极端负责任 |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不知道 |
对人民 | 极端的热忱 |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
对技术 | 精益求精 | 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
⒊本文语言特色
(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⒋全文结构。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五、重点问题
⒈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是包含在共产主义精神中,并列提出是为了强调。
⒉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烘托突出白求恩精神感人之深。
⒊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部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部分写得少?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白求恩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而不作过多的论述。
⒋思考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写出两人的会面和通信。
(2)“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3)“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掉的心情。
(4)“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排比形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
“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有如赞美诗一般。
六、思考与练习重点:课后练习第一、第二题。
第10课 《谈语言》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王力,语言学家。有《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中国现代语法》、《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二、字词拼音
时髦(máo) 圩(wéi)堤 娓娓动听(wěi) 斟酌(zhēn zhuó) 以讹传讹(é)
弄巧成拙(zhuō):想要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
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下去,结果越传越错。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物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的使用问题,作者谈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谈话中阐述了“书面语言是口语的规范化”(也可以说成:书面语应该是经过加工的口语)的观点。
四、写作特点
⒈大雅似俗的风格。 ⒉平实易懂的语言。
五、重点问题
⒈文章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和“书面语言应当是规范的”。
⒉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1)(第一段)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⑴第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⑵第⒊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⑶第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⑴第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⑵第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⑶第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⑷第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⑸第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一、文学常识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工,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全集》。
二、字词拼音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卸(xiè)却 监督(dū)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mǐn):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己: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三、文章思想内容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重点问题
⒈作者把苦乐和责任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和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未尽责任),因为未尽责任会受良心的责备,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是: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⒉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衰老、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法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五、重点问题
⒈文章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和“书面语言应当是规范的”。
⒉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1)(第一段)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⑴第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⑵第⒊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⑶第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⑴第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⑵第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⑶第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⑷第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⑸第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第11课 《最苦和最乐》
一、文学常识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工,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全集》。
二、字词拼音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卸(xiè)却 监督(dū)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mǐn):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己: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三、文章思想内容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重点问题
⒈作者把苦乐和责任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和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未尽责任),因为未尽责任会受良心的责备,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是: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⒉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衰老、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法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12课 《懒惰的智慧》
一、 字音及词义:
摞(luò) :把东西重叠地往上放。惫(bè i):极端疲乏。 循(xú n):遵守;依照;沿袭。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亲躬(ɡō nɡ):亲自做。躬:自身,亲自。循规蹈矩:遵守规矩。捷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乏味:没有趣味,缺少情趣。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二、 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凯利,美国作家。
三、文章脉络
三、文章脉络
全文共7段,按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提出论点,并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1~3),用社会现象作论据论证。
第二层(4~5),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第二部分(6~7),论证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四、重难点导析
本文主要是选用令人信服的事例作论据,用归纳法推理,展开论述。这一扫某些议论文连篇累牍引用名人名言,板着脸说教,却少有个性和见解的写法。全篇以一系列事实的叙述,推出作者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作者对事例细致、独到的观察,叙述语言不仅生动形象,且幽默传神,不乏机敏的俏皮。如第五自然段列举了汉弗莱·波特发明阀门的事例,以“人家雇他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写波特发明前工作的无奈;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括儿太累人”写他萌发发明念头的初衷;以“他不但可以脱身走掉,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倍”写他发明后的潇洒;以“他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总结他的成果。在上例中,“懒汉”波特其人,简直呼之欲出!
第四单元
第13课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一、字音
唱喏(rě) 厮(sī) 聒(ɡuō)噪 将(jiānɡ)些酒来 盏(zhǎn) 恁(nèn)地 间(jiàn) 绰(chāo)酒座而唱的 绰(chuò)号 着(zháo)落 带挈(qiè) 腌囋(ā)(zā) 小种(chónɡ)经略相公 彀(ɡòu)
赊(shē)帐 揸(zhā)开 掇(duō) 臊(sào)子 膘(biāo)肉 眼棱(lénɡ) 绽(zhàn)裂
咄(duō) 磬(qìnɡ) 钹(bó) 铙(náo)
二、形似字
⒈瓦楞(lènɡ) 愣(lènɡ)住
⒉唱喏(rě) 诺(nuò)言 偌大(ruò)
⒊家眷(juàn) 卷(juǎn)起 证券(quàn)
⒋钟磬(qìnɡ) 温馨(xīn)
⒌揣摩(chuǎi) 踹门(chuài) 惴惴不安(zhuì)
⒍豢养 打拳
⒎点缀(zhuì) 撺掇(duō) 辍学(chuò) 啜泣(chuò)
⒏笨拙(zhuō) 相形见绌(chù) 咄咄逼人(duō)
三、多音字
绰:chuò 绰号;chāo 绰起 腌:yān 腌渍 ā 腌囋
喏:rě唱喏 nuò 喏(叹词) 哄:hònɡ起哄 hónɡ哄动 hǒnɡ哄骗
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 星宿 累:lěi硕果累累;lěi 危如累卵; lèi劳累;
四、文章作者、出处
⒈《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曾撰写《江湖豪客传》,后改名为《水浒传》。
⒉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就是《水浒传》。
五、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以金家父女诉苦为导火线;第二天鲁达到客店送金家父女是故事的发展;拳打镇关西是高潮;郑屠毙命、鲁达远走是故事的结局。
开端(1-7段):鲁达倾听金家父女的血泪控诉。
发展(8-9段):鲁达救助金氏父女逃离虎口。
高潮(10-19段):鲁达在郑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
结局(20-21段):鲁达奔出南门避祸走了。
六、人物形象
鲁达武艺超群,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另一个特点是慷慨大方,仗义疏财。鲁达并不是鲁莽之辈,他粗中有细,勇而有谋、为人体贴,做事妥善。鲁达出身行伍,有其粗鲁的一面。
七、艺术特色
⒈人物描写
A、动作描写。三人在酒楼吃酒,忽听有人“哽哽咽咽啼哭”,便“把碟子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当得知金氏父女的遭遇后,又热心周济。(急性、粗犷、扶危济困、心地善良、见义勇为)
第二天他亲自送金氏父女上路,店下二拦截,被他打落两颗门牙,为防有人给郑屠报信,又在店里“坐了两个时辰”。(细心,周到)
三拳打死郑屠。(疾恶如仇,勇猛无敌)
B、语言描写。鲁达对受人欺压的金氏父女何等同情,却直呼“老儿”,鲁达送他们起程,金老让座,他劈头就说:“坐甚么!你去便去,等甚么!”(粗鲁、爽快,不拐弯抹角)
在得知是郑大官欺凌金氏父女时,痛骂道:“呸!……这个腌囋泼才……却原来这等欺负人!”“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豪放性格)
郑屠,见了鲁达,满口“恕罪”“请坐”,切肉时陪着小心说话(欺软怕硬奴才相)
鲁达三人取钱的动作,鲁达的“摸”,是搜寻身上全部银两。 (慷慨)
史进边说边“取”出一锭银子,不假思考,伸手便拿。 (豪爽)
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银子,挑挑拣拣。 (小气)
C.心理描写。放走金老父女后有一个“寻思”,怕店小二拦截,看出他救人救到底的狭义心肠。打死郑屠后,又一个“寻思”:“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看出他并非有意打死他,只是存心惩戒他以后不再如此横行。这些心理刻画,配合他的言行,更使他性格鲜明了。
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方面写鲁达扶危济困,一方面写郑屠横行乡里:明写鲁达,暗写郑屠。侧面由金老父女哭诉郑屠的强暴,直到拳打他时鲁达才正面告诫他,也很省笔墨。
八、思考与练习重点:
⒈阅读小说要注意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试结合课文中鲁达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他的性格特点做简要分析。(答案见“艺术特色”)
⒉鲁达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课文对这三拳的效果精心描绘,生动传神。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填写下列表格,体会比喻的作用。
第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相似点:血流满面,疼痛难忍,又酸又咸又痛又麻,就像油酱铺里的调味品一样味道丰富。
第二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想似点:眼棱裂开,红的血,黑的眼珠,紫的脓血等五颜六色的与彩帛铺里的五彩布帛相似。
第三拳: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首场,馨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本体:是想像中郑屠头晕目眩、两耳乱鸣、魂飞天外的那种感受。
相似点:神志迷乱,两耳乱鸣,就像水陆道场上的各种乐器齐鸣,分乱嘈杂。
这些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三拳一拳重似一拳,写出了鲁达的威猛,也写出了郑屠的狼狈相,读之令人拍手称快。
⒊《水浒传》里有许多类似鲁达打抱不平的故事,你怎样评价这类故事?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鲁达打抱不平的行为。在当时那个暗无天日、没有公理、弱肉强食的时代里,官府不能为民做主,百姓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只能寄希望于打抱不平的英雄,鲁达的行为是正义之举,是合理的。在法制社会里,则不能简单仿效鲁达的做法,应通过正当的途径以正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要依法行事。
九、拓展延伸
⒈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 (元末名初,施耐庵),《红楼梦》(清,曹雪芹),《三国演义》(元末名初,罗贯中),《西游记》(明,吴承恩)。
⒉《水浒传》共塑造了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你知道这些好汉中哪些人的名字?至少说了五位。(例:宋江、林冲、孙二娘、阮小二、武松等)
⒊“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是梁山好汉的共同特征,你能说出体现此品质的两个故事吗?
例:史进大闹史家村、武松醉打蒋门神等。
第14课《范进中举》
一、 字音
带挈(qiè)行(hánɡ)事 踹(chuài) 兀(wù)自 绾(wǎn) 腼腆(mián 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嗑(hé)西北风 避讳(huì)
二、 词语解释
无名业火:佛教用语:指怒火。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
三、 文学常识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章回小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四、 文章主题:
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催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相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五、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范进发疯。(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第二层(6--9):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0--11):张静斋拜会范进。 第四层(12):范进赏银给胡屠户。
六、 人物形象
1.范进: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中举前穷困潦倒,地位卑微,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使他惊喜得发了疯。课文刻画范进中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2.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章,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一个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
七、 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作者善于抓住特定环境中的某个细节,发掘其典型意义,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的主题。如范进把两锭银子送给胡屠户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可是范进说“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他就“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拳头一伸一缩,一揣,及胡屠户跟在范进后边低着头扯衣服皱的细节,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一副溜须拍马的奴才相。
3.鲜明的对比与夸张,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小说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范进中举前生活窘迫,以至无米下锅,到街上去卖鸡;中举后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又训又骂;中举后对范进又敬又畏,阿谀奉承令人肉麻。中举前,邻人们对范进的困窘不闻不问,甚至百般奚落嘲讽;中举后又拿鸡蛋又拿白酒,“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通过这些鲜明对比,无情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示了科举制度扭曲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本质。在现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艺术的重要手段。课文成功地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就是通过合理夸张而设置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因中举而发疯的事未必多见,但热衷科举、醉心功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有的甚至是读到须发皆白,中了举欣喜若狂,落了榜痛不欲生乃普遍现象。小说在此基础上合理夸张,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更典型,更能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4.课文的语言通俗、洗练、富有表现力。
如写范进卖鸡:“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卖。”寥寥数语,写出了范进的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写报录人送喜报:“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进来……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连邻居也“飞奔到集上”去找范进。为找胡屠户为范进治疯,另一个也是“飞奔去迎”,这一片欣喜若狂的景象,都是因为范进中了举!
小说中还使用了很多群众的口头语言、谚语和俗语,如“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撒泡尿自己照照”等等,这些语言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很好的作用。
八、 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功名,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着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九、思考与练习重点:
(一) 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胡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范进中举后,周围人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评价范进这个人物?
(答案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二) 仔细阅读课文第五到第八段,说说其中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各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范
进的,并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这几段写的是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治疯。主要写的是范进。正面写了范进的语言、动作,如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简直不敢相信,惟恐是梦)“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得到确认后,极度兴奋,一拍,一笑,意味深长)忽然一跤跌倒,不省人事。醒过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受不住了。“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他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真是丑态百出,可悲可叹!)。作者通过对范进丑态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这部分还写了众邻居及范进家人、胡屠户的反应。从邻居送来米酒,极度献殷勤,飞奔着去找范进,去迎接胡屠户,报录人的想出治疯的“妙”计,老太太哭,娘子愁,众人劝胡屠户为范进治疯等,这些都是为烘托这场闹剧,是侧面描写,突出了范进身份的变化,反映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强化了课文的讽刺效果。
一、字音
招徕(lái) 贿赂(huìlù) 巾帼(ɡuó) 泰然处(chǔ)之瞥(piě)见 忿忿(fèn)然 噩(è)梦 许诺(nuò)
二、词语解释
富丽堂皇:豪华美丽,有气派。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耿耿于怀: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泰然处之:形容遇事镇定,毫不慌张。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现在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明白。
三、文学常识
《选举风波》作者秦文君,当代最出色的儿童文学女作家之一。主要作品:《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天堂街3号》等。她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
四、文章主题:
五、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范进发疯。(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第二层(6--9):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0--11):张静斋拜会范进。 第四层(12):范进赏银给胡屠户。
六、 人物形象
1.范进: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中举前穷困潦倒,地位卑微,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使他惊喜得发了疯。课文刻画范进中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2.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章,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一个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
七、 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作者善于抓住特定环境中的某个细节,发掘其典型意义,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的主题。如范进把两锭银子送给胡屠户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可是范进说“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他就“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拳头一伸一缩,一揣,及胡屠户跟在范进后边低着头扯衣服皱的细节,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一副溜须拍马的奴才相。
3.鲜明的对比与夸张,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小说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范进中举前生活窘迫,以至无米下锅,到街上去卖鸡;中举后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又训又骂;中举后对范进又敬又畏,阿谀奉承令人肉麻。中举前,邻人们对范进的困窘不闻不问,甚至百般奚落嘲讽;中举后又拿鸡蛋又拿白酒,“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通过这些鲜明对比,无情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示了科举制度扭曲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本质。在现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艺术的重要手段。课文成功地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就是通过合理夸张而设置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因中举而发疯的事未必多见,但热衷科举、醉心功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有的甚至是读到须发皆白,中了举欣喜若狂,落了榜痛不欲生乃普遍现象。小说在此基础上合理夸张,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更典型,更能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4.课文的语言通俗、洗练、富有表现力。
如写范进卖鸡:“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卖。”寥寥数语,写出了范进的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写报录人送喜报:“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进来……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连邻居也“飞奔到集上”去找范进。为找胡屠户为范进治疯,另一个也是“飞奔去迎”,这一片欣喜若狂的景象,都是因为范进中了举!
小说中还使用了很多群众的口头语言、谚语和俗语,如“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撒泡尿自己照照”等等,这些语言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很好的作用。
八、 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功名,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着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九、思考与练习重点:
(一) 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胡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范进中举后,周围人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评价范进这个人物?
(答案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二) 仔细阅读课文第五到第八段,说说其中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各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范
进的,并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这几段写的是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治疯。主要写的是范进。正面写了范进的语言、动作,如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简直不敢相信,惟恐是梦)“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得到确认后,极度兴奋,一拍,一笑,意味深长)忽然一跤跌倒,不省人事。醒过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受不住了。“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他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真是丑态百出,可悲可叹!)。作者通过对范进丑态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这部分还写了众邻居及范进家人、胡屠户的反应。从邻居送来米酒,极度献殷勤,飞奔着去找范进,去迎接胡屠户,报录人的想出治疯的“妙”计,老太太哭,娘子愁,众人劝胡屠户为范进治疯等,这些都是为烘托这场闹剧,是侧面描写,突出了范进身份的变化,反映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强化了课文的讽刺效果。
第15课 《选举风波》
一、字音
招徕(lái) 贿赂(huìlù) 巾帼(ɡuó) 泰然处(chǔ)之瞥(piě)见 忿忿(fèn)然 噩(è)梦 许诺(nuò)
二、词语解释
富丽堂皇:豪华美丽,有气派。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耿耿于怀: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泰然处之:形容遇事镇定,毫不慌张。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现在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明白。
三、文学常识
《选举风波》作者秦文君,当代最出色的儿童文学女作家之一。主要作品:《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天堂街3号》等。她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
四、文章主题:
文章围绕中学生贾里、鲁智胜等选举学生会主席这一事件展开,描写了中学生天真烂漫的生活,通过主人公贾里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歌颂了乐于助人、敢于负责的优秀品德。
五、文章结构
第一阶段,主要事件是选举学生会干部。
第二阶段,主要事件是: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
第三阶段,主要情节是林武翔去看店铺拆迁时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祸首”。
第四阶段,是故事的结局。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终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场风波,使贾里重新认识了鲁艳青,但却没有机会弥补自己当初的过失。庆祝会上查老师的讲话意味深长:“做一个中国的孩子,需要为许多事情操心,但是,中国孩子也很幸运,因为能创造世界。”
六、人物性格
1.鲁艳青:在课文中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十分有亮点的人物。她非常有责任感,很热心,也很有魄力 ,是当代中学生的优秀代表。
2. 贾里:一个聪明、活泼、热情的中学生,作为一名班干部,他做事认真负责,他有正义感,也敢于负责,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贾里由幼稚走向成熟,逐渐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七、写作特色
1.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能把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所思所感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极富生活气息,多用儿童化的口语写成,读起来清新、明快。
五、文章结构
第一阶段,主要事件是选举学生会干部。
第二阶段,主要事件是: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
第三阶段,主要情节是林武翔去看店铺拆迁时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祸首”。
第四阶段,是故事的结局。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终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场风波,使贾里重新认识了鲁艳青,但却没有机会弥补自己当初的过失。庆祝会上查老师的讲话意味深长:“做一个中国的孩子,需要为许多事情操心,但是,中国孩子也很幸运,因为能创造世界。”
六、人物性格
1.鲁艳青:在课文中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十分有亮点的人物。她非常有责任感,很热心,也很有魄力 ,是当代中学生的优秀代表。
2. 贾里:一个聪明、活泼、热情的中学生,作为一名班干部,他做事认真负责,他有正义感,也敢于负责,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贾里由幼稚走向成熟,逐渐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七、写作特色
1.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能把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所思所感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极富生活气息,多用儿童化的口语写成,读起来清新、明快。
第16课 《山米与野鹤》
一、字音
瞥(piē) 尴尬(ɡānɡà) 鬼使神差(chāi) 诅(zǔ)咒倔强(juéjiànɡ) 阿谀(ē yú) 豢(huàn)养
二、词语解释
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的样子。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了如纸掌:形容对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反应。衷:内心。
鬼使神差:鬼神在暗中指使,比喻不由自主地作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
三、文学常识
《山米与野鹤》作者贝特西、贝尔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儿童小说《午夜的狡猾》《天鹅的夏天》等。
四、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山米和外祖父捉鹤、喂鹤等一系列相处的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告诉读者如何去热爱生命、热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但还是没有把那老头儿甩掉”。这部分写的是山米“出逃”,这是故事的开端。
文章采用插叙的手法,先写出山米出逃,外祖父追山米的尴尬情景,接着介绍了山米出逃的原因。此时的山米因“父母无精力管他”而显得无拘无束,十分任性和倔强。
第二部分是从“山米已经累得精疲力竭”到“但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能立刻认出它来”。这一部分的中心事件是“捉鹤”,“捉鹤”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山米和外祖父的敌对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是山米情感发生变化的开始。
第三部分是从“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回到了那幢破败的房子”到课文结束。中心事件是“喂鹤”。 “喂鹤”的过程使山米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爱心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但还是没有把那老头儿甩掉”。这部分写的是山米“出逃”,这是故事的开端。
文章采用插叙的手法,先写出山米出逃,外祖父追山米的尴尬情景,接着介绍了山米出逃的原因。此时的山米因“父母无精力管他”而显得无拘无束,十分任性和倔强。
第二部分是从“山米已经累得精疲力竭”到“但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能立刻认出它来”。这一部分的中心事件是“捉鹤”,“捉鹤”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山米和外祖父的敌对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是山米情感发生变化的开始。
第三部分是从“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回到了那幢破败的房子”到课文结束。中心事件是“喂鹤”。 “喂鹤”的过程使山米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爱心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第五单元
第17课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一、字音
柑橘(jú) 萎(wěi)谢 花瓣(bàn) 悠(yōu)长 三棱(lénɡ)镜 灼(zhuó)伤 蜜腺(xiàn) 分泌(mì)并蒂(dì) 蒲(pú)班克 花卉(huì) 花冠(ɡuān) 花萼(è) 褪(tuì)色 充沛(pèi) 裸(luǒ)子植物
二、词语解释
万紫千红:这里形容花的颜色丰富。
三、作者简介:
三、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浙江宁海人。
四、文章主旨
本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了花的色彩由于他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们的作用的结果。
五、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并由此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第二部分(2-10)具体说明花儿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第一层(2-7)说明花儿呈现红色是由它内部的种种条件和因素决定的,而首要的因素是“物质基础”。
第二层(8-10)说明花儿呈现红色的外在原因。
第三层(11-12)概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六、写作特色
1.以歌曲名为题,以问为题,以题贯穿全文。
2.文章的结构严谨,采用了多种说明顺序。
⑴逻辑顺序:
A、从现象到本质: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质——造成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B、从主到次,从内到外:介绍花朵呈现红色的六方面原因时,从“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到“还需要……”、“还有……”等相对次要的原因:从花朵自身条件(物质基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到外部的因素(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⑵时间顺序:例如介绍自然选择时,“从亿万年前”的裸子植物,到后来出现的被子植物,以时间顺序说明昆虫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
3.科学性强,语言深入浅出。
七、课后思考与练习
(一)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课文中从哪些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
答:本文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
2.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答:A、明确提示文章说明的中心。B、以设问的形式出现,起到提示说明角度及内容的作用,使说明层次清楚,步步深入;C、间隔反复使文章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文章语言的美感,增加文章的艺术色彩。
(二)课文标题借用了一首著名歌曲的名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说说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
1.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易于吸引广大读者关注,激发阅读兴趣;
2.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看,应该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颇富诗情画意,与全文格调一致;
3.概括了文章的说明范围,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我的未来不是梦”“真我风采”“让我们荡起双桨”“掀起你的盖头来”“欢乐颂”等常被作为文章的题目,以此浓缩文章内容,增加诗情画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八、拓展延伸
写出带花的古诗词名句:
示例: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⑵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⑶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来。⑷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文章主旨
本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了花的色彩由于他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们的作用的结果。
五、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并由此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第二部分(2-10)具体说明花儿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第一层(2-7)说明花儿呈现红色是由它内部的种种条件和因素决定的,而首要的因素是“物质基础”。
第二层(8-10)说明花儿呈现红色的外在原因。
第三层(11-12)概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六、写作特色
1.以歌曲名为题,以问为题,以题贯穿全文。
2.文章的结构严谨,采用了多种说明顺序。
⑴逻辑顺序:
A、从现象到本质: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质——造成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B、从主到次,从内到外:介绍花朵呈现红色的六方面原因时,从“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到“还需要……”、“还有……”等相对次要的原因:从花朵自身条件(物质基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到外部的因素(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⑵时间顺序:例如介绍自然选择时,“从亿万年前”的裸子植物,到后来出现的被子植物,以时间顺序说明昆虫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
3.科学性强,语言深入浅出。
七、课后思考与练习
(一)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课文中从哪些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
答:本文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
2.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答:A、明确提示文章说明的中心。B、以设问的形式出现,起到提示说明角度及内容的作用,使说明层次清楚,步步深入;C、间隔反复使文章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文章语言的美感,增加文章的艺术色彩。
(二)课文标题借用了一首著名歌曲的名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说说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
1.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易于吸引广大读者关注,激发阅读兴趣;
2.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看,应该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颇富诗情画意,与全文格调一致;
3.概括了文章的说明范围,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我的未来不是梦”“真我风采”“让我们荡起双桨”“掀起你的盖头来”“欢乐颂”等常被作为文章的题目,以此浓缩文章内容,增加诗情画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八、拓展延伸
写出带花的古诗词名句:
示例: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⑵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⑶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来。⑷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第18课《雨林——世界性灾难》
一、字音
濒(bīn)临 栖(qī)息 灰烬(jìn) 摄(shè)取 地壳(qiào) 滥(làn)伐 驯(xùn)化 疟(nüè)疾
二、词语解释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层出不穷:接连不段地出现,没有穷尽。
按部就班:形容做事按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
连锁反应:比喻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跟着发生变化。
三、文学常识
作者巴里·齐默尔曼,英国当代科普作家,剑桥大学教授。代表作《火星、我的家园》(本文出自于此),收入《剑桥文丛》
四、文章主旨
本文以大量的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远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形成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会导致地球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雨林正在以每分钟27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二部分(第2~5段):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些物种,同时揭示了雨林遭到摧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6~10段):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第四部分(第11~13):警告人类:如果雨林遭到完全的毁灭,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六、写作特色
1.列数字与作比较相结合,能把事物和事理说得清楚明白,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举出课文实例分析)
2.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释事理。
3.说明语言的严谨。
第19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一、字音及词义:
藻(zǎo):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也包括某些水生的高等植物。
褐(hè):像栗子米那样的颜色。
鹧(zhè)鸪(ɡū):鸟,背部和腹部黑白两色相杂,头顶棕色,脚黄色,吃昆虫、蚯蚓、植物的种子等。
石莼(chún):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生死存亡:或者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者形势极端危急。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7自然段,按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指出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3~6):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3):总说海洋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二层(4~6):分说藻类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4);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5);海洋鱼虾还有捕捞潜力挖掘(6)。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三、写作方法
⒈结构严谨,层次分明。⒉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⒊说明和议论结合阐明事理。
四、重难点导析
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文章在第一部分和最后一段都采用了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第一部分议论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铺垫。最后一段议论的作用是照应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一、字音
几(jī)乎 光纤(xiān)趋(qū)势 芯(xīn)片 挠(náo)头
聘(pìn)用 着(zhuó)眼点 弥(mí)补 胆怯(qiè)
二、词语解释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三、本文作者杨振宁,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四、本章主旨
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环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五、 写作特色
⒈结构清晰,过渡自然。
⒉以问的形式提示观点,引起下文。由问引出下文中要阐释的观点,让读者在短暂的思考之后,沿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思考,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有亲切自然之感。
⒊评议平和、亲切。文中所阐释的多是宏观问题,但并没有给人晦涩之感。
第六单元
第21课 《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
⒈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⒉“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⒊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⒋本文按游踪顺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重渲染了冷寂落寞、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忧伤、孤寂、愤懑、抑郁的情感。(主题)
二、按原文填空
⒈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特点是:(1)石底:写出文中相关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水尤清冽,这一特点是通过写潭中鱼来实现的。
⒉第三段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⒊第四段作者抒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⒋表现作者出游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⒌描写小石潭概貌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⒍写出文中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如鸣佩环。
⒎写出描写石奇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⒏写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
⒐写出潭上景色给人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或写汉字
怡(yí)然 俶(chù)尔 翕(xī)忽 参(cēn)差(cī) 差(cī)互 悄(qiǎo)怆(chuànɡ)
幽邃(suì) 篁(huánɡ)竹 清冽(liè) 日光下澈(chè) 为坻(chí) 为嵁(kān)
摇缀(zhuì) 翠蔓(màn)
四、通假字
日光下澈(澈——彻,穿过,透)
五、古今异义
⒈崔氏二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⒉乃记之而去 古:离开 今:从此地到彼处
六、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⒈ 以 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 ⒉ 可 不可知其源(能够)
以其境过清(因为) 明灭可见(能够)
怡然不动(……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数目不确定)
⒊ 然 ⒋许 杂然相许(赞同)
然往来翕忽(然而) 曳屋许许声(hǔ,拟声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
⒌清 ⒍之
水尤清冽(清澈) 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
全石以为底(作为)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
⒎为 ⒏若
为屿(成为) 若毒之乎(你)
其岸势(它的,小溪的)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⒐其 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 ⒑而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
不可知其源(指小溪) 隶而从之(连词,表并列)
七、词类活用
⒈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作状)
⒉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
⒊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作状)
⒋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
⒌从小丘西行(向西,名作状)
⒍下见小潭(向下,往下,名作状)
⒎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使动用法)
⒏心乐之(以……为乐,因……感到高兴,意动用法)
八、指出下列句子所属特殊句式,并翻译
⒈全石以为底。句式:宾语前置
译:(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句式:省略句
译:太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⒊坐潭上。句式:省略句
译:我坐在潭边。
九、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⒈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排比)
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也。(拟人)
⒊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比喻)
⒋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
十、掌握注释及翻译
十一、阅读理解
⒈分别概括各段段意
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写石潭全貌(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写潭,树)
第2段:描写潭水和游鱼(写水、鱼)
第3段:探究小潭的水源及岸势(源头,岸势)
第4段:作者对小石潭的印象和感受(写感受、抒愤懑)
第5段:记同游者(缀述同游者)
⒉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行、隔、闻、伐、取、见
⒊第1段写景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了水、石、树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水清、石奇、树美。
表现小石潭周围美丽环境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⒋作者写游鱼的作用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写鱼?
①实写鱼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通过鱼的活动来衬托水清。
②表达作者愉悦的心情。(侧面描写)
⒋第③段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源流曲折、岸势差互。
⒌“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一句写了潭水之源的神秘莫测,其中有何深意?
回望自己的人生境遇,而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的潭的源头,渺茫和遥远。
第④段中,“不可久居”的原因是:以其境过清。
第④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被贬后忧伤、孤寂愤懑的心情。
⒍作者描写游鱼、潭水和潭上景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不同感情?
潭水空明澄澈,游鱼动静相得,生动传神,其中蕴含着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感情。潭上景物凄清幽邃,其中蕴含着作者被贬之后抑郁忧愤的感情。
⒎与郦道元的《三峡》比较,说说两文在写景上的异同。
两篇都是描写山水胜景的著名散文,郦道元的《三峡》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景中。
⒏第二段明写(实写)鱼,暗写(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写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活泼可爱。作者采用以实衬虚(侧面描写)写法,与齐白石的绘画“只画飞鸟,不画天空;只画游鱼,不画流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鱼和人之间没有一点遮挡,才会有如此情趣相通,真可谓神来之笔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⒐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刚开始无忧无虑、欣然而往,但由于小石潭景致的寂寥凄清,让作者联想到自己谪居永州,抱负无从施展、难免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⒑失意文人除了柳宗元外,还有谁?写出两位。
第22课 《记承天寺夜游》
一、填空
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东坡文集》。
⒉本文以“月”为线索,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光下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主题)
二、注音或写汉字
寝(qīn)藻荇(zǎo xìnɡ)遂(suì)深邃(suì)
三、古今异义
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 古义:悠闲自在的人 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⒉月色入户 户 古义:门 今义:窗子
四、主要问题
⒈文中集中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院月色。
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画龙点睛。文章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⒊写出三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名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⒋《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⒌《水调歌头》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第23课 《游恒山记》
一、填空
⒈本文作者徐霞客,是我国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字振之,号霞客,其著作《徐霞客游记》是由他旅途中的日记结集而成的,这部书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
⒉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二、注音或写汉字
翳(yì) 跻(jī) 虬(qiú) 萦(yínɡ)回 穹(qiónɡ) 辄(zhé) 荆(jīnɡ)棘(jí)
澄(chénɡ)丽 断瓦残垣(yuán) 不啻(chì) 比肩连袂(mèi) 俯瞰(kàn) 亘(ɡèn)古不变
三、写出三句关于“登高”的古诗词名句
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24课 《满井游记》
一、填空
⒈本文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他与其兄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合称“三袁”,因为他们都是公安人,所人们称之为“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⒉这是游记散文,通过描写北京近郊满井一带初春的景色,表达作者整个冬天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主题)
二、注音或写汉字
燕(yān)地 花朝(zhāo)节 沙砾(lì)廿(niàn)日 波色乍(zhà)明 huì(靧)面
闪烁(shuò) 泉而茗(míng)者 红装而jiǎn(蹇) 汗流浃(jiā)背 pù(曝)沙之鸟
xiā(呷)浪 堕(huī)事 恶(wū)能无记 鹄(hú) 鬟(huán)
三、通假字
⒈堕事:堕通“隳”,毁坏 ⒉恶所无纪:纪通“记”,记载,记下,记游。
四、一词多义
⒈ 乍 波色乍明(始,初) ⒉余 余寒犹历(剩下的)
乍出于匣也(突然) 余之游……(我)
⒊ 而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连词,表顺接)
泉而茗者(连词,表修饰)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连词,然而)
而此地适与余近(连词,表递进)
⒋ 之 脱笼之鹄(的,结构助词)
未之知也(代词,指郊田之外春天来临这一情况)
冷光之乍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倩女之靧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镜之新开(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古今异义
⒈局促一室之内 古:受束缚而不得舒展 今:拘束不自然
⒉堕事 古:同“隳”,毁坏 今:落,掉,往坏里变
⒊恶所无纪 古:安,哪 今:可恶
六、词类活用
⒈泉而茗者(用泉水煮,喝茶,名作动)
⒉ 罍而歌(饮酒,名作动)
⒊红装而蹇者(穿着艳装,骑驴,名作动)
七、特殊句式
⒈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
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句的倒装句。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八、掌握注释及翻译
九、阅读第二段
⒈选文描写满井郊外春色,先用“高柳夹堤,土高微润,一望空间”总写,然后依次分写水、山、柳、麦、鸟、鱼,条理十分清楚。
⒉文中准确描写作者心情句子:若脱笼之鹄。
⒊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⒋“点明本文主旨句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应自觉不断扩大视野,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 课文和《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试说说你从三篇课文中看出了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种忧愁和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的遭遇,性情又比较达观,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自慰。
第25课 《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填空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他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又称为“杜工部”。其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变衰的历史,因而被称为“诗史”。
⒉《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派诗人。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过故人庄》是律诗中的五律。题目中“过”的意思是访,探望。“故人”的意思是老朋友。
⒊《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⒋《渔家傲》的作者是范仲淹,北宋(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⒌《浣溪沙》的作者是宋代(朝代)著名文学苏轼,号东坡居士。从体裁上来说,和《渔家傲》都是词。作者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二、注音或写字
挂罥(juàn) 塘坳(ào) 布衾(qīn) 俄顷(qīnɡ) 大庇(bì) 突兀(wù) 鸡黍(shú) 开轩(xuān) 面场圃(pǔ) 鸡豚(tún) 羌(qiānɡ)管 未勒(lè) 蕲(qí)水 浣(huàn)溪沙 人不寐(mèi)
千嶂(zhànɡ)里 丧(sānɡ)乱 三重(chónɡ)茅 广厦(shà) 恶(è)卧 花冠(ɡuān)
三、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偶、对比)
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南能西。(反问)
⒊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比喻)
四、给下列作者和作品连线
孟浩然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
陆游 《岳阳楼记》
杜甫 《关山月》《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范仲淹 《送王昌龄之岭南》
五、根据提示填空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指的是安史之乱(历史事件),表明作者急切实现愿望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诗人关怀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美好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⒉《过故人庄》诗中表现田园风光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热情交谈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⒊《游山西村》诗中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两句诗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农村习俗的句子是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桃花源记》中有一个成语“豁然开朗”。在《游山西村》 一诗中有其境相似又能反映人生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⒋《渔家傲》词中形容边塞苍凉壮阔景色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使用关于东汉大将军窦宪的典故(建功立业)的句子是燕然未勒归无计。描写边塞特有的声音的句子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将军和征夫矛盾而复杂的情绪(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话也提示了全词的主旨。除了这首词,作者的散文《岳阳搂记》千古流传,其中最有名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到这两句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⒌《浣溪沙》白居易《醉歌》有“黄鸡催晓丑时鸡”,“镜里朱颜看知己”这样的句子,而这首词却反其意而用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句子。
六、主题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屋破雨漏,诗人彻夜不眠的苦况,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抒发了诗人欲使“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⒉《过故人庄》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的真挚友谊及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⒊《游山西村》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⒋《渔家傲》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⒌《浣溪沙》通过描写暮春三日兰溪雨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第七单元
第26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 轲 ,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 畎(quǎn) 傅说(yuè) 游说(shuì) 胶鬲(ɡé) 管夷吾(wú)
孙叔敖(áo) 百里溪(xī) 拂(fú)乱 法家拂(bì)士
四、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解释: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 解释:阻塞,不顺畅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解释: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⒈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起用 今义:送出,发生
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⒊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打比方
⒋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⒎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进入(动词)
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出去(动词)
⒐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六、一词多义
⒈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⒉ 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发) 斯是陋室(是,判断词)
⒊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 违反,阻挠) ⒋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辅弼,辅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给)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由于)
⒌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后”,然后)
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⒈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⒉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
⒊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⒋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缺乏
⒌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颠倒错乱
⒍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使动用法
⒎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使……生存发展
⒏而死于安乐也 死:使……萎靡死亡
⒐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⒑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国内(动词作名词)
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国外(动词作名词)
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九、阅读理解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
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
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
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⒎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⒐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⒑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⒓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阐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⒔应当怎样认识“故天降大任于是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积极的认识作用。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能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正确地对待所遭受的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段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身体的影响,把艰苦的生活看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排除了顺境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第27课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 又何间(jiàn)焉 弗(fú)小信未孚(fú) 玉帛(bó) 下视其辙(zhé)
登轼(shì) 败绩(jì) 遂(suì)逐(zhú)齐师 夫(fú)战 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 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今义:忠诚
⒍必以情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⒎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 今义:增加
⒑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 民弗从也(听从) ⒉间 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 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 曹刿请见(请求) ⒋作 一鼓作气(振作)
战则请从(请允许) 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
⒌属 忠之属也( shǔ 类)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zhǔ 连缀,连续)
⒍夫 夫战,勇气也(fú 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
荷担者三夫(fū 成年男子)
⒎故 问其故(原因) ⒏其 其乡人曰(他的)
故克之(所以) 下视其辙(他们的)
公问其故(其中)
⒐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⒑以 何以战(凭借,用、靠)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必以分人(把)
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 必以情(按照)
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必以信(用)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⒒于 战于长勺(在) ⒓焉 惧有伏焉(于此,兼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又何间焉(呢,语气词)
七、词性活用
⒈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⒉公将鼓之 鼓:击鼓,名词作动词
⒊惧有伏焉 伏:伏兵,动词作名词
八、文言句式
⒈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
译:“您”凭借什么作战?
⒉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译:在长勺交战。
⒊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
⒋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⒌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
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⒍可以一战[省略句,“可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
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译: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九、阅读理解
⒈标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⒉文章结构
第一自然段: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自然段: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自然段: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⒊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分三层:十年春……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问:“何以战?”……战则请从。//
第一层: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也可分为两层:十年春……乃入见。//问:“何以战?”……
第一层: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⒋“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和战争的性质。
⒌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⒍第一自然段曹刿与鲁庄公谈话的中心内容是:“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⒎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⑴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
⑵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⒐“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⑴ 结构上,承上启下 ⑵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
⒑“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三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时。
⒒找出选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⑴“三而竭”照应上文“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⑵“视其辙乱,望其族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⑶“公将战”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遥相呼应
⑷“可以一战”与下文两次“可矣”相照应
⒓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是对话描写。
⒔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 鲁庄公:鼠目寸光
文中对二人的描写形成对比,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
以第二段为例:“将鼓”“将驰”表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⒕“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⑴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次答话,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
⑵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⒖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
⑴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
⑵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⒗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⑴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略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⑶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⑷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鲁庄公:
看法1:⑴政治上昏庸无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⑵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看法2: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⒘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知己知彼等。
1⒏课后练习三: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解释。
曹刿这句话是对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答话的肯定,他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作为国君应尽心尽力为人民做好事来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忠于职守在今天依然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应努力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
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28课 《干将莫邪》
一、文学常识
⒈本文节选自《搜神记》,作者干宝,东晋(朝代)史学家,文学家(评价)。字令升,新蔡人。
⒉《搜神记》系志怪小说集,志怪小说是记述神奇怪异故事的文学体裁。
⒊鲁迅的《铸剑》是根据本文中的故事编写的。
二、字音字形
干将(ɡān jiànɡ) 莫邪(yé) 重(chóng)身 夫语(yù)妻曰使相(xiànɡ)之 亡(wánɡ)去
自刎(wěn) 前仆(pū)后继(倒下) 汤镬(huò) 踔(chuō) 踬(zhì) 堕(duò)
三、一词多义
⒈是 汝若生子是男(是,判断动词) ⒉子 汝若生子是男(孩子)
是必烂也(这,代词) 将子头与剑来(你的)
⒊大 王大怒(非常) ⒋即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就)
汝若生子是男大而告之曰(长大) 王怒,即杀之(立刻)
⒌乃 三年乃成(才) ⒍当 其妻重身当产(将)
乃问其母(于是,就) 当于汤镬煮之(应当)
此乃勇士头也(上)
四、古今异义
⒈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即将 古义:即,就;将,带着 今义:将要
⒉王即购之千金 购 古义:重赏捉拿 今义:买
⒊当于汤镬煮之 汤 古义:热水,开水(赴汤蹈火,固若金汤)
今义:煮东西的汁水(米汤,鸡汤)
五、阅读理解
⒈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巧匠干将给楚王铸成雌雄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不仅揭露了封建暴君残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英雄行为。山中侠客见义勇为,自我牺牲为他人复仇的豪侠气概,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的团结友爱。书中情节虽似离奇荒诞,却深刻地表现了暴君统治下被迫害人民反抗的决心。
⒉人物形象
赤:具有果敢刚毅,不屈不挠,至死不渝的复仇精神,是个反抗压迫的典型形象。
侠客:具有侠肝义胆、见义勇为、重诺守信、沉着勇敢、以身殉义、自我牺牲的豪侠气概。
楚王: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之君。
⒊细节描写:如“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这一细节,突出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
第29课 《劳山道士》
一、文学常识
⒈本文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⒉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异”指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⒊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朕,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字音字形
邑(yì) 行(hánɡ)七 笈(jí) 观(ɡuàn)字 蒲(pú)团 稽(qǐ)首 薄(bó)暮 采樵(qiáo)
重(chónɡ)茧 分赉(lài) 遍给(jǐ) 盎(ànɡ)盂(yú) 釂(jiào) 樽(zūn) 挹(yì)注
箸(zhù) 霓裳(ní chánɡ) 饯(jiàn) 毕见(xiàn)(“现”:显现) 杳(yǎo) 谙(ān)
逡(qūn)巡 自诩(xǔ) 踣(bó) 揶揄(yé yú)(嘲笑)
三、通假字
⒈门人燃烛来 “然”通“燃” 点燃
⒉须眉毕见 “见”通“现” 显现
四、古今异义
⒈王果去墙数步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⒉惊顾之间 顾 古义:看,回头看 今义:照顾
⒊王窃欣慕 窃 古义:偷偷地,暗中 今义:偷窃钱物
⒋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验 古义:灵验 今义:察看,查考
⒌王效其作为 作为 古义:作法 今义:当作;做出成绩
⒍我固谓不能作苦 固 古义:本来 今义:坚固,牢固
⒎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不同 古义:不和大家一同 今义:有区别
⒏弟子操作多日 操作 古义:操心劳作 今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
五、一词多义
⒈移 三人移席(转移) ⒉斧 授以斧(斧子)
移时,月渐暗(经历) 遂助资斧(旅费)
⒊之 能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蒙赐月明之照(的,结构助词)
如影之在镜中(代词,代三人)
何术之求(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谴之归(他,代王生)
妻揶揄之(他,代王生)
心奇之(代词,代以上所见)
⒋其 其声清越,烈如萧管(代词,她的)
其饯我于月宫可乎(副词,表示希望)
⒌而 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表并列)
叩而与语(表顺接)
而往复挹注(但是,表转接)
而还乎!而幽我……(你,代词)
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表转折)
众诺而退(表修饰)
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但是,表转接)
⒍乃 乃尔寂饮(却) ⒐然 然不胜酒力(但是)
乃以箸掷月中(于是,就) 门人然烛来(通“燃”)
乃传以诀(就) 今果然(这样)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⒑毕 歌毕(完)
此乃勇士头也(是,表判断) 须眉毕见(全)
⒎乐 良宵胜乐(乐趣,名词) 薄暮毕集(全)
今宵最乐(快乐,形容词)
⒏见 见一美人自光中出(看见)
须眉毕见(通“现”,显现)
六、 词性活用
⒈月明辉室 辉:照耀(名词作动词)
⒉光鉴毫芒 鉴:照(名词作动词)
⒊请师之 师:拜……为师(名词作动词)
⒋月明之照 照:亮光(动词作名词)
⒌心奇之 奇: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王生劳山求道经历的叙述,塑造了一个妄想不学而成的投机取巧者的形象,揭露了这类人可笑可鄙的心理,说明了不经过一番勤学苦练是不可能学得真本领的道理。
第30课 《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⒈《观刈麦》的作者白居易,唐代中期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还学过白居易的诗有《钱塘湖春行》。
⒉《赤壁》的作者杜牧,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有《樊川诗集》、《樊川文集》。我们学过杜牧的诗还有《江南春》、《泊秦淮》、《山行》。
⒊《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爱国诗人,著名抗元将领。字覆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所著《指南录》,记述了平生所遭险难以及战友的事迹,可视为诗史。他在大都狱中所作的《正气歌》,更为世所传诵。
⒋《已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⒌《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山坡羊,曲牌名。
二、理解性默写
⒈《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此句和白居易的《买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⒉《观刈麦》中描写夏收季节丰收景象的诗句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写青壮劳力辛苦劳碌情景的句子是“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刻画劳动人民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借夏日长”,反映官府对贫苦农民残酷剥削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⒊杜牧的《赤壁》诗中交代兴感之由的句子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抒写诗人由“折戟”而生感慨(议论)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⒋《过零丁洋》中借用地名抒写自己孤独无援,忧患不安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悲及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⒌《已亥杂诗》中写“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相近意境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借比喻言心志,体现作者精神境界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⒍晏殊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而龚自珍却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自己辞官还想为社会尽责任,为国家、民族效力的愿望,与此句类似的名句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⒎《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极言潼关形势险要,寓兵家必争之意的句子(写景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曲中写诗人感叹昔日光景与今日所见的诗句(怀古的句子)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阕万间都做了土”。
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表达全曲主旨的诗句)。
⒐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主题
⒈《观刈麦》主要描写夏收时农民的贫困生活,刻画了一位贫妇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赋税的繁重和不公平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⒉《赤壁》从叙事开始,借一截沉于江中的断戟引发了对前朝人事的慨叹,议论说明了假设东风不助周郎,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抒发了自己的抑郁之情,说明了成就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道理。
⒊《过零丁洋》是一首凛然的正气歌,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和国家的遭遇处境,抒发作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为国家民族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⒋《已亥杂诗》通过描写离京时的复杂心情,诗人以“落红”“春泥”自喻,表现自己虽已脱离官场,但不甘沉沦,要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不惜献出生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关心国家命运的理想。
⒌《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吊古伤今,写了潼关的险要地形,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最后得出结论:历代王朝不论兴亡、受苦的依然是人民,表达自己对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