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①汉字媚俗,由来已久,不仅表现在汉字字形与用法的过度简化,而且表现在汉字数量日益减少,相当尚有生命力的汉字被荒废,以至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已经与雅文字基本隔绝,不知其为何物。偶有雅文字出现,犹如老鼠过街,难免遭到围剿。在媚俗浪潮冲刷下,许多雅文字被冲刷得无影无踪。俗雅两条路,一条被堵死,人们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用有限的汉字表达太多的意思。无形中,文字的两个功用(传达信息功用与艺术审美功用)合而为一了,艺术审美功用几乎斫丧殆尽。
②中国目前有七八千种报刊,每年出版十万种以上书籍,文字文化迅速扩张着,文字的渗透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文字空前普及,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然而另一方面却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汉字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递减着,灭绝着,即使尚未被彻底消灭的汉字,有些也已经被打入了冷宫,难以再见天日。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字却越来越少。
③1987年公布的《常用字表》所列常用字仅为2500个,这2500个常用字对现代出版物的覆盖率高达97.97%!次常用字1000个,覆盖率为1.51%。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两项合计3500个汉字,覆盖率为99.48%。而学过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掌握6000以上的单词,是学不好外语的。当然汉语的“字”与外语的“单词”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但无论如何,3000多个字实在是太少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如此有限的汉字写作,推敲选择、变化机动的余地大打折扣,要想写出跌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谈何容易。
④我曾对电脑寄予厚望,以为以电脑之博大容量,一定能把尽量多的汉字收载进去,以供作者选用。我的希望落空了。电脑字库小,小到还不如最小的字典,甚至一些常用字也被排除在外。每当字库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字,不免捉襟见肘,进退失据,狼狈不堪。余也愚笨,没有掌握造字技法,每每不得不割爱,以同意字代之。然而有时是难以替代的。比如,“醨”,意思是薄酒、味淡的酒。写成“薄薄的、淡淡的酒”,意思无误,却不免累赘,当然用一个“醨”字,概而括之,繁复的内容就表达清楚了。可惜,电脑字库中却没有这个字,找遍了各个字码的字库都没有。“醨”有何罪,判其极刑?我万万没想到,写作这一原本高超清幽的雅举,一下子生出了柴米油盐的俗愁。我不得不缺着不写,空格打印出来,有时忘了填写,等于开了一个小“天窗”。
⑤文字本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人为画地为牢,以古字、老字、繁字、难字为壑,“文字蛋糕”岂不越做越小?“古”“繁”“僻”“难”也都是相对的,我们可以把我们认为“古繁僻难”的汉字淘汰删除;后人可以以他们的价值取向淘汰删除他们心中的“古繁僻难”汉字。淘汰来淘汰去,汉字也就所剩无几了。汉字表意,或许无须斟酌;汉字言情,非讲究选词不可,暗昧的文字祛除也罢,但瑰丽隐晦的字词还是留用为宜。以近百年论,被消灭或荒芜的有用汉字岂止成千上万。而新造汉字(如她)只有区区数个,不足两位数。破坏与建树根本不成比例。汉字有多少资源可供我们做这种单向游戏?如是的话,汉字也就没有什么保守性与雅趣可言了,因为“雅”与“古繁僻难”有着一种天然联系。而偏偏有人将汉字割裂为两物:一雅一俗,一古一今,一死一活。果如是,今人如何了解“千古湖山人物,百年翰墨文章”?如何推本春秋,考信六艺?如何通过汉字“知先祖,识亲疏,序长幼,辨繁衍”?如何吟李杜诗篇、诵韩柳华章?古人与今人无有共同(或者说有相当一部分相交)的媒介——文字,传统与现代如何接榫?民族精神如何延续?
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媚俗,表现在汉字过度简化和汉字数量日益减少。
B.汉字不仅有传达信息的功用,还有艺术审美的功用。
C.必须有六千以上的汉字才能写出跃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
D.只有“古繁僻难”的汉字才能体现汉字的保守性与雅趣。
11.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与雅文字基本隔绝,是因为汉字艺术审美的功用几乎丧失。
B.只要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和次常用汉字,就能写出跌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
C.作者认为电脑容量博大,—定能把尽量多的汉字收录,甚至可以使用造字技法。
D.汉字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仍能作为古人与今人相沟通的媒介。
12.作者在第⑤段所说的“文字本是—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包含哪两层意思?(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阳关雪
余秋雨
①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⑤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⑥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⑦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⑧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⑩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⑪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⑫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⑬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1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第①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B.第②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和离开阳关。
D.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E.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
F.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
14. 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写 “雪”有什么作用?(4分)
15.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追随我心
并不很久的以前,也就在1979年到1980年间,在哥伦比亚大学,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在课堂上总是没精打采。其中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得无趣,索性呼呼大睡。这个男孩叫李开复,此君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不感兴趣。蹉跎到大二下学期,他终于决定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
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意味着天赋。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全系之首。
这样的学生用不着按部就班。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计算机学院的院长找他谈话,劈头就问:“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 李开复大声答:“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院长予以纠正,说:“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这样,当你有一天改变研究方向,依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出类拔萃。”
李开复选定语音识别为攻读方向,经过一年“热恋”,他发现专家系统其冷如冰,远不如统计学有情有义。李开复决心“移情别恋”。他担心导师发怒,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李开复从导师的大度悟到科学的真谛,他全力以赴,放手一搏。3年过去了,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及博士论文,引发了那年语音世界最大的冲击波。26岁的李开复功成名就,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天之骄子,有尊严,有地位,有课题,有经费,出任大公司顾问,飞赴各地讲学,包括去他的祖籍之邦、魂之所系的祖国大陆。
“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这是李开复埋在心底多年的梦想。1990年,苹果公司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李开复开始审视自己:“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还是想真正地改变世界?”面对苹果公司的召唤,李开复旋即做出回应,走出象牙塔,加盟“改变世界”的大军。
在苹果公司,李开复感受到了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1995年,33岁的李开复出任苹果公司的副总裁。
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依然要跳槽,因为硅谷的另一家公司SGI发出了更有诱惑力的邀请——“你想做什么,然后我们根据你的兴趣对公司进行改组。”不是他们缺什么人才,让你去填补,而是诚恳地询问你需要什么平台,以便为你量身搭建。这样的机遇,李开复岂能错过!双方一拍即合,1996年7月,李开复跳槽去了SGI。
李开复奉行“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信条,怎奈SGI是一家硬件公司,开复的长处却在软件开发,这就等于在篮球场上跑马,任是赤兔、骅骝,也撒不开四蹄。日复一日,李开复萌生去意。对于下一个选择,他立下两条标准:一是做软件,二是去中国。
机会来了。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彼时,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王国要把触角伸向中国,李开复成为它的不二人选。时间:1998年金秋;职务: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
李开复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值得写部书来描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理念、绝对领先的科学技术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微软只是起用了一个人,就开拓了中国市场;李开复只是“追随我心”,就一跃成为微软王国的副总裁。
在你我想来,这该是李开复的最后一站。在微软占据高位,与比尔·盖茨亲密共事,坐拥财富和风光,“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李开复不这么想,他后来回忆:“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替换的光鲜零件。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我的内心。”
微软既然已无成长空间,那就走吧!到哪儿去?他相中了Google。但他清醒地意识到,管理更多的人马,不是自己的所爱,他渴望从无到有的创新,而不是经营一个巨无霸。于是,在2009年9月,李开复又一次选择潇洒地离去。
向总部递交辞呈之际,Google高管艾伦·尤斯塔斯试图用更优厚的条件予以挽留。李开复真诚地说:“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现在得去弥补。我可能创办一家‘创新工场’,和中国青年一起创造新的技术奇迹。”
如今,李开复正在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在神州大地进行“创新工场”试验。他会成功吗?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次要又次要的,那么,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诚如他自己所言:“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撷取李开复从求学到追求事业过程中的典型事迹,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让我们看到了李开复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B. 对政治科学不感兴趣的李开复到大二下学期终于决定转系,大学前两年的时光浪费不少,这让他内心充满了痛苦。
C.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与李开复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开复对读博士目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D.大学象牙塔内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毫无乐趣,这是李开复加盟苹果公司的原因之一;实战的无穷乐趣,让李开复在苹果公司的地位大幅度提升。
E.文中“赤兔”、“骅骝”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李开复作为软件方面的专家在SGI无法施展的窘境,“自己设计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
14、文章最后两段引用了李开复的话,请简要概括引用这些话的作用?(4分)
15、李开复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者是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4)。请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在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答: (2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
25日政协分组讨论中,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大学教授杨木壮建议高考将375分设为“最低录取线”,低于375分不录取。他说,低分考生不适合读书,不是说素质低,而是更适合干其他工作。网友对此赞弹不一。(1月26日《南方都市报》) 对于上述材料涉及的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谈一谈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五.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