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日期:2013年4月20日上午9:00~11:30)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即已发明“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以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采,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自然物,也不同于草木鸟兽。用荀子的话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所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和具有此岸性、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全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文之以礼乐”,即是强调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不能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仅仅限制在伦理或政治领域,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所谓“主体性”或“本体存在”,皆指人的道德自觉。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皆有“四心”(“四德”)。因此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是道德自觉;而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又是儒家的仁爱学说。《论语》一书,“仁”字出现七十余次,即可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孔子以“仁”界定“人”,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把“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其爱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等社会效果。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认为孔子所谓“仁”,乃是仁者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因此“仁”必须是自觉的而“非由外铄”,这样才能由“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以仁德之心施仁政于百姓,使天下之鳏寡孤独皆有所养,从而达到社会的普遍治理。
可见,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到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再到《管子》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均体现出国学中所包含的价值理性或人文精神。其中,孔子的“远神近人”思想,正是有别于“神文”或“鬼文”;孟子的“四德”观念所针对的正是人类文明所异化出来的权力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这些形形色色的“拜物教”,在“知识即力量”、“知识即权力”的工具理性和“利益最大化”的包装下,堂而皇之地成为少数人无限扩展欲望的现代理论。而对于中华国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来说,这些貌似现代化的理论,并不具有合理性,因为它们所缺少的正是以恻隐、羞恶、谦卑、智慧和诚信为核心的人文关怀。
(选自李中华撰《国学的核心价值及其基本精神》,有删改)
1.与“人文”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文”是关于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精神、文化活动的称谓。
B.“人文”不同于自然物,也不同于草木鸟兽。
C.“人文”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
D.“人文”的主要内容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和具有此岸性、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人文”与自然之文和社会之文的比较分析中,论述了“人文”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围绕人的道德自觉,论述儒家的仁爱学说是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
C.第三段首先强调“神文”、“鬼文”的不当,再论述“权文”、“钱文”的不可取,在此基础上指出“人文”的合理性。
D.全文首先阐述“人文”的主要内容是礼乐道德;再论证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是儒家的仁爱学说;最后批驳一些貌似现代化的理论的不合理,从而反证“人文”的重要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所追求的人文价值,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也就是儒家的人文关怀。
B.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乃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
C.孟子与孔子一样,都把“仁爱”、“仁者爱人”作为自觉的追求。
D.由于形形色色的“拜物教”并不具有合理性,它们缺少人文关怀,因而多数人一贯坚持中华国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
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徵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迁散骑常侍。时闻公孙渊受孙权燕王之号,议者欲留渊计吏,遣兵讨之,劭以为“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又所闻虚实,未可审知。古者要荒未服,修德而不征,重劳民也。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后渊果斩送权使张弥等首。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诏劭作许都、洛都赋。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
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
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劭上疏曰:“百官考课,王政之大较,然而历代弗务,是以治典阙而未补,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圣之宏略,愍王纲之弛颓,神虑内鉴,明诏外发。臣奉恩旷然,得以启蒙,辄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臣学寡识浅,诚不足以宣畅圣旨,著定典制。”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会明帝崩,不施行。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选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馀篇。卒,追赠光禄勋。子琳嗣。
(选自《三国志&魏书&刘劭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安中,为计吏,诣许 诣:到,往
B.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 贷:借
C.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 美:认为……美
D.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 比:及,等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
②臣学寡识浅,诚不足以宣畅圣旨,著定典制
B.①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①凡所选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馀篇
②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
D.①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劭,三国时魏国人。曾任太子舍人等职。受诏收集五经群书,作《皇览》一书。明帝时,曾为陈留太守,授予骑都尉,提升为散骑常侍。正始时,赐爵关内侯。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勋。
B.当时传闻公孙渊接受了孙权所授的燕王称号,谋臣们纷纷提议派兵去讨伐他。而刘劭认为对公孙渊理应表示宽大为怀,让他有所自新。
C.魏国对外频兴军事,对内大兴土木,刘劭为此写了《许都赋》、《洛都赋》,文内都含有对君主委婉曲折的劝谏。
D.景初年间,明帝诏令刘劭负责制定考察官吏功过善恶的标准——《都官考课》,刘劭完成任务后,还写了《乐论》十四篇呈上,认为应制定礼乐制度,以移风易俗。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5分)
译文:
(2)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5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①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释]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8.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9.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1) ,(2) 。
(3) ,(4) 。(5) ,(6) 。
(李贺《李凭箜篌引》)
乙:(1)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更相为命, 。 (李密《陈情表》)
(4)屈心而抑志兮, 。 (屈原《离骚》)
(5)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6) ,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上一篇:2013年上海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徐汇、松江、金山区)
下一篇:2013年广州市高中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试卷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