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省高考预测卷
语文试题答案
一、
1、【答案】B 【解析】A yǔn/xūn jiǔ/jiù qiào/qiào ān/yīn B jùn/juàn
chǎng/cháng zǎi/zài miù/móu C cuì/cuì zhé/dí jiè/jí jié/gàn
D dòng/dòng zhēng/zhèng gòu/gōu liàng/jìng
2、【答案】A 【解析】B 角——脚 渔——鱼 C 惠——慧 D 章——张
3、【答案】C 【解析】(幽远:深远;悠远: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遥远。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子当中;琢磨:反复思索。淡出,比喻逐渐退出某一领域或范围;退出:脱离团体或者组织;离开场所,不再参加)
4. 【答案】C 【解析】(C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A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指声音微弱而悠长。这里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应该用络绎不绝;B差强人意:大致令人满意。 D.处心积虑:蓄谋很久;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此处不合语境,应为“绞尽脑汁”)
5、【答案】D 【解析】(A项,句式杂糅, “借口是……”与“以……为名”杂糅。B项,搭配不当,“取缔”的应是“音像制品店”。C项,不合逻辑,“囊括”意味着包含了所有,而前有“只”、后有“其中五项”,语意矛盾)
二、
6、【答案】C 【解析】“微博粉丝不是出于对博主的崇拜,而是出于好奇,甚至是为了攻击对方 ”不对,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
7、【答案】C 【解析】“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绝对化,原文是“往往是泾渭分明的”。
8、【答案】D 【解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理解不当。微薄的“粉丝”有时不是单纯的迷恋,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所以无所谓两个极端。)
三、
9. 【答案】D 【解析】D是“停止不用”的意思
10.【答案】 B 【解析】B项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A连词,相当于“来”/介词,“用”“拿”; C被/句末语气助词;D动词,认为是对的/表转折,“但是”。
11、【答案】A 【解析】(3)(4)句是说他在音乐和政治上的不得志,(5)(6)句是说他深知大臣的音乐喜好与国家盛衰荣辱的关系。
12. 【答案】C 【解析】万宝常所创作的音乐,不合世俗的口味,更为当时的权贵苏威等人所不容,故大多没有得到流行
四、
13.(1) 太子洗马苏夔以擅长音律自命不凡,尤其嫉妒万宝常。
(2)隋文帝叫万宝常来,询问他这首曲子可不可以,万宝常说:“这是亡国之音,难道是陛下您该听的声调吗!
(3)(万宝常)用筷子敲击,定其音调的高低,五音配齐,敲击起来,和乐器一样音调和谐,被当时的人大为赞赏。
14.(1)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风光图(或“写出夷陵春意萌动的景象”),早春的雪压在枝头,雪中的桔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惊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2分)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2分)
(2)答案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1分)。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迕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政治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政治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3分)。
答案二:“不须嗟”是诗人无奈的自我安慰(1分)。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叹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3分)
15、(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也无风雨也无晴
(2)悟以往之不谏 奏流水以何惭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古来圣贤皆寂寞
(4)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五十步笑百步
五、
16、示例一:值得肯定。网络语言大多特色鲜明,诙谐幽默,是排遣现代人莫名压抑和忙碌辛劳的一副良方。
示例二:应该批评。被疯狂传播的网络语言,如潮水般涌向各种媒体,缺乏内涵的语言形式,被生搬硬套,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
示例三:应该辩证对待。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丰富语言形式,也会破坏语言的规范性。(修辞得当2分,理由恰当,语言通顺2分)
17、沈从文作品有着零散(或“不成系统”)、隐晦(或“含蓄”)、希望借文字使颓废的中华民族充满活力的文学理想。(零散隐晦、借文字、充满活力、理想个一分)
18、我喜欢大自然的风光,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让我着迷;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欢。
六、(一)
19、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
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 的洁白无瑕。(写对两条得满分)
20、(1)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他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纪念碑前的吹奏表现出他出色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乐团录取也证明了这一点。(2分)
(2)朱丹是一位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人。这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曲。(2分)
21、第一次写他小心谨慎地取出木笛是说明他很重视这次考试,与后来选择放弃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他的民族精神;第二次是突出朱丹面对死难者纪念碑很庄重,体现他的悲伤之情。(每点2分)
22、①这种精神指爱国、不忘国耻、坚持操守等。(2分)②不多余(1分)。孩子是希望,是未来,孩子哀悼亡灵的方阵又是自发出现的,这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孩子们在雪地里哀悼亡灵、聆听笛声的行为也体现了一种坚忍的精神,这些都深化丰富了这一民族精神的内涵。(3分)
(二)
19.句(1)的意思是尽管互联网有泡沫,但我们也要看到其诱人的前景。这句话反映了马云有独到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句(2)的意思是只有懂得舍弃小的利益,才能有大的收获。这句话突出了马云懂得取舍的性格。(每句2分)
20、有自己的梦想;坚持对梦想的追求;永远相信自己的眼光,无招就没有对手;有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感觉,知道该放弃什么;永远想办法保持自己的激情。(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21、(1)马云喜欢看武侠小说,小说中险象环生却无比有趣的江湖带给马云创业的激情;
(2)马云给公司的员工创设了江湖的环境,把武侠小说中的梦想和激情映射在他的公司里。
(3)借鉴江湖中“无招胜有招”的法则,马云在互联网各个发展阶段中都能超越别人,取得突破。(答出两点即给4分)
22、马云成功的原因有:(1)永远想办法保持自己的激情;(2)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坚持不放弃;(3)有独到的眼光,“无招胜有招”;(4)懂得取舍。结合其中的一点言之成理即可。(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
七、作文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万宝常,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叫万大通,随梁将王琳归顺了北齐。后来企图逃回江南梁朝,事情泄漏,被杀。因而,万宝常被发配为乐户,也因此他精通音律,各种乐器都能精熟演奏。他自己曾制造了一组玉磬,献给北齐皇帝。万宝常驻曾和别人在一起吃饭,饭间讨论起音调,当时现场没有乐器,他就拿面前的餐具和其他杂物,用筷子敲击,定其音调的高低,五音配齐,敲击起来,和乐器一样音调和谐,被当时的人大为赞赏。但他历事北周和隋朝,都没能被提拔。
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等人主持确定乐曲的声调,起初定为声音洪亮的黄钟调。万宝常虽然只是一个艺人,郑译等人也常常叫他来一起商量,但他的主张大多不被采纳。后来,郑译等人的乐曲谱成功要演奏了,隋文帝叫万宝常来,询问他这首曲子可不可以,万宝常说:“这是亡国之音,难道是陛下您该听的声调吗!”隋文帝很不高兴。万宝常极力说明这种声调表现了哀怨、淫邪、放肆的情绪,不是庄重的雅音,请求用水尺为准,来调正乐器声调。隋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万宝常奉皇帝的命令,制造各种乐器,乐器的声调都比郑译等人所定的调值降了两个调。
太子洗马苏夔以擅长音律自命不凡,尤其嫉妒万宝常。苏夔的父亲苏威有权势,因此凡是谈论乐律的人,都附合苏夔,而说万宝常的坏话。万宝常多次到达官贵人们那里诉苦,苏威因此责问万宝常,问他的音律理论是从哪里学来的。有一个和尚对万宝常说:“皇帝平素喜欢有祥瑞征兆的东西,只要听到能表达吉祥的音乐,他就很高兴,先生您应该说您的乐律理论是从外族僧人那里学来的,并说这是佛门菩萨亲身所传,皇帝一定会喜欢的。这样,你所作的乐律就可以推行了。”万宝常认为这样说对,就按和尚教的那样来回答苏威,苏威听了,勃然大怒,说道:“外族僧人所传授的,是四周蛮夷的音乐,不应该在中原地区推行。”这事最后还是被搁置下来。万宝常驻曾经听太常寺演奏的乐曲,听完之后,流泪哭泣。人们问他为什么哭,万宝常说:“这乐声淫厉而悲哀,预示着天下不久将自相残杀,并且人也要差不多被杀光。”当时全国形势一片大好,听到他说的这些话都认为不会这样。隋炀帝末年,他的话终于应验了。
万宝常家里很穷,且没有儿子,他的妻子乘他卧病在床,把家的东西偷窃一空而逃走了。万宝常挨饿了,也没有人送东西来给他吃,他竟然被活活饿死了。在临死之前,他把他所著的书烧掉,说道:“还用这些干什么?”看到的人从火中抢救出来几卷,现在这些音乐还流传在世上。人们谈到此事时,还为万宝常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