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两位学生一起来到心理咨询室,其中一位指着另一位学生说,他不相信中学生不存在爱情,他天天喝盐水准备当健美运动员,他为“爱情”在奉献。请问这是不是“早恋”?这种做法对不对?中学生之间存不存在爱情?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什么情感?
答:什么是爱情?到目前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个问题。爱情和生存都是人的第一个层次的需要。无论地位高低、职务大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都需要娶妻生子。
我们认为“爱情”不仅是情感的交融,更主要是应对对方的一种责任和对子女的义务。“爱情”应该包括:“生存——情感——家庭——子女——事业——发展”六个因素。
生存——最低要求是要吃饭。
情感——最低要求要关怀。
家庭——最低要求是要住在屋子里。
子女——最低要求是要读书。
事业——最低要求是要有经济来源。
发展——最基本基础要有文凭。
一个正在依靠父母生存的中学的学生,自己吃饭靠父母,没有经济能力关怀对方,没有能力建立家庭,没有力量扶养子女,在没有工作、没有文凭的情况下能构筑爱情的温馨的巢穴吗?
一个最普通家庭的父母在为子女选择对象时都要问这样几句话:
1、干啥的?——政治地位。
2、挣多少钱?——经济地位。
3、哪个大学毕业的?——文化地位。
4、长啥样?问长啥样是在前三个方面基本可以的情况下才问的,前三个方面不具备的情况下,或不满意的情况下,就不问长啥样了。
一个中学生,一没政治地位,二无经济地位,三无文化地位。只靠一个“我爱你”的小纸条,只靠几封或者几十封“情书”就能找到对象吗?不能。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把对学生恋爱的无礼的、不必要的议论从学校中清除出去是完全正确的,根本不要提谁爱了谁。”中学生根本构筑不了爱情大厦的。
那么中学生之间的情感什么?
情感存在,但不是爱情。
初中生的情感——“性冲动”。
高中生的情感——“性朦胧”。
中学生的情感——“依恋之情”。
“性冲动”、“性朦胧”要注意爱情不是简单的性爱。马卡连柯讲:“人类的爱不可能仅仅出自简单的动物的性爱。”动物性爱的力量是靠撕斗,人类性爱的保护力量是靠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的力量。没有保护性爱力量的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离婚现象。
中学生不要把“同学间的依恋情感”误认为是“爱情”。
依恋之情是人从小就有的。幼儿时找谁抱?3岁以后跟谁好?初中时和谁是一伙的?高中时和谁亲密等,这都是依恋之情。依恋之情不是“爱情”。这是找一个“依靠”帮助出个主意、想个办法等,这是情感亲密和信任。
“早恋”提法不科学、不准确。“早恋”的“恋”是“恋爱”,实质是依恋或“性冲动”、“性蒙胧”,此时的中学生男女必须把握自己的行为,用法律保护自己。
我们只能讲:中学生应做该做的事,不应做不该做的事。绝对不能做违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