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某家长打电话问: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搞一些“研究性学习”,请问“中学阶段是打基础还是做学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传统教育中小学是打基础的,到了大学才搞一些论文,进行一点研究,真正搞研究的应该是研究生。
传统教育好不好呢?我们不能说传统教育不好,因为在传统教育的五十年中培养出了千百万人才,现在担任国家领导、省市领导、各部门、各行业的骨干力量基本上是在传统教育五十年中培养出来的;在五十年传统教育中我们的中学生夺得世界奥赛的金牌、银牌和铜牌,为中国人争了光。
传统教育有没有问题呢?我们不能说传统教育没问题,因为在传统教育的五十年中没有培养出一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因此,外国教育专家评论中国的大学要达到世界水平至少还得20年。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的创造思维不是到大学才培养的,人的创造思维是从小学、中学开始培养的,如果中小学期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到大学之后也无法唤醒创造思维了,因为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不能教,只能培养。既然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那么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传统教育的要害就是把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割断。中小学是绝对打基础、夯实基础的,创造性研究是大学生、研究生的事,这样割断创造性思维的大学生怎么获得诺贝尔奖?
传统教育中的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在哪里?中小学教育主要问题就是基础与研究脱节、基础与实践脱节。这“两个脱节”使我们的教育出现了,起点时都在前列,夺了奥赛的金牌、银牌、铜牌……但是到了终点,五十年来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竞赛的结果不看起点而是看终点。
我们的家长应该站在终点、站在五十年传统教育的五十年的终点,反思传统教育,看一看传统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四个阶段的教育之间把人的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给分割了,给扼杀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把“创造”、“实践”做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目的是还给中国学生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
培养创造思维的途径是什么?
(1) 研究性学习;(2)社会实践;(3)信息技术、劳动技术。
这些总称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简称为活动课。活动课与学科课都是必修课。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因为国家的希望在未来,家庭的希望也在未来。希望家长能理解学校新课程的改革,希望家长支持学校新课程的改革。
高考改革将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进行,改革是培养人才,高考是选拔人才,不会出现双重标准的,这一点请家长放心。
在家长理解新课改的基础上,我们回答是:中学生是打基础,这个基础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创造思维的形成的基础,为了培养创造思维就要做一些研究性的学问。但这个学问与大学学问有区别。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收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