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学校网首页 - 中学试卷 - 高三试卷 - 陕西省西安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陕西省西安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网页版

所属栏目: 高三试卷
【字号: 】【背景色 收藏此页】 【关闭
 关键字:
关键词:陕西省西安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高中,高三上,语文,第四次质量检测,答案,2014届,陕西省,西安试卷
摘 要:陕西省西安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
陕西省西安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C、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1、C(解析:由第七段中的“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推知此项错。是“另一种”是“传统精神”)

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

A、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2、D(解析:所谓“濒危状况”就是即将“消亡”的情形。从阅读区域来看,D项内容肯定不属于“濒危状况”。)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B、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3、A(解析:对于推断题,主要看两点:一看是否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二看“依据”和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的逻辑联系。A项从第二自然段的“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推断出来,随意此选项正确。B项与第二自然段有联系,但第二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人的生活内容及方式的改变可能引起民间艺术的变化,这不能退出B项的结论,尤其是“消亡”。其他两个错项虽然分别在第六段和第七段中找到联系,但都不能推出选项中的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文言阅读材料参考译文

张安世表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今速求去,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识:通“志”,记住

B、绝勿复为通                                    通:通报,举荐

C、其人来谢,安世大恨                    恨:遗憾

D、是以能殖其货                                殖:增加

4、答案  B(解析  通:交往,往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安世“满而不溢”的一组是(   )(3分)

①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②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   

③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         ④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⑤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⑥上疏归侯,乞骸骨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5、答案 B(解析 ①说的不是张安世,④说皇上对安世的态度⑥是说安世因生病要告老还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张安世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B、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张安世得知此事,不喜反忧,向皇帝极力推辞。

C、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

D、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他便让他儿子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6、D(解析  “便让他儿子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有误,原文是“上以为北地太守”。)

7、 把文言文阅读材科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5分)

 译文: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2)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5分)

 译文:将军作为皇上左右辅助得力的人,却没有被推荐的士人(或者没有推荐士人),评论的人认为这样做值得讥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 (Zhăn):吹动。       ③文身:身上刺的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5分)

答:首联,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高楼与荒野相接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2分)尾联,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音书滞一乡”,音讯不通,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难免产生思念朋友之愁。

9、这首诗的颔联、颈联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二者写景角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都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双关”“借景抒情”等)。颔联表面上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景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3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

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答出一个方面并能准确分析说明即可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2)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上一篇: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语文毕业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四川省攀枝花市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统考试卷及答案

城市学校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城市学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城市学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城市学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城市学校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城市学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QQ:1191060874

 热门试卷

更多

关于我们 | 市场合作 | 建议反馈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深圳幼儿园 | 深圳小学 | 深圳中学 | 深圳大学 | 深圳培训 | 咨询 | 问题 | 讨论 | 百科 | 小学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语作文 | 试卷 | 看书 | 招聘 | 教案 | 课本 | 课堂 | 听力

技术支持:www.szxuexiao.com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IE6以上 声明: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