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14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1.B 2.C 3.A
二、(33分)
4.A 工:精美、精巧。
5.D 两个“者”均为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补足音节。(A前一个“其”是代词,译为“他、他的”;后一个“其”是副词,表示婉商语气,译为“还是”。B前一个“以”是介词,译为“把”:后一个“以”是介词,译为“因为、由于”。C前一个“之”是代词,译为“这,指代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后一个“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C “自己则归隐山林,躬耕读书”错,从“以庶几稍酬曩昔之志”和结尾“然而未敢必也”可判断。
7.(1)我曾走入树林幽深草木丛生的地方,荆榛阻挡我的脚步,土石遮挡我的眼睛,即使很近的地方也不能到尽头。
(“仆”“封”“虽”“咫尺”各1分,全句意思通顺1分。)
(2)自己认为年龄还小,可以等到他日(来做),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逝了,(不觉)就已过了三十岁,那内心的惭愧、悔恨、害怕,又怎么能说得尽呢。
(“以”“胜”“蹉跎荏苒”“何”各1分,全句意思通顺1分。)
8.诗的前四句主要写梦中的喜悦,后四句主要写梦后的忧伤,梦中的喜和梦后的忧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感情力度。
9.(1)对家乡的思念。“怡怡中堂笑,小弟裁涧菉”,诗人梦中回到家乡,看到亲人十分欣悦。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2)对自己处境的忧伤。“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仕途不顺,目前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根本不能照顾家里。
10.甲、(1)洞天石扉,訇然中开(2)日月照耀金银台(3)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4)虎鼓瑟兮鸾回车(5)忽魂悸以魄动(6)失向来之烟霞
乙、(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人生亦有命(3)野芳发而幽香(4)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5)梧桐更兼细雨(6)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三、(24分)
11.三件事:(1)把房间布置妥帖;(2)给自鸣钟装饰;(3)欣赏闲居时的情调。(每点1分,共3分)
12.(1)①闲居在生活上是不幸的,但在精神上是自由的。(1分)②空间上的限制其实不能禁锢精神上的自由与丰富。我为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宁愿选择禁锢。(2分)
(2)①自鸣钟是用来显示时间的,我却把它装饰成一幅油画。(1分)②我有意忽视物的实用性而重视其审美情趣。(2分)
13.最后一段由闲居时的对空间的描写转向对时间的描写,侧重于写闲居时的心情。(1分)
(1)与前文相呼应。此段正面描写作者的感情,与开头“闲居,在情趣上我觉得是最快适的”相照应。(2分)
(2)正侧结合,相互阐发,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文章三、四自然段分别写布置房间,装饰自鸣钟,是从空间的角度着笔,是侧面描写。最后一段以音乐喻情感变化,是从时间的角度着笔,是正面描写。这表明作者闲居时无论何地,无论何时,都是快适的。(2分)
(3)点明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此前三段写室内,最后一段兼写室外,肯定了人的情感的丰富性,这才是闲居时最自由的人生状态。(2分)
14.(1)从生活对艺术的决定关系看:
示例①:热爱生活是艺术人生的前提。(2分)作者宁愿被禁锢在家中过闲居生活,这其实是对自由生存状态的热爱。这种热爱之心是艺术地观照周围生活的前提。(2分)
示例②:生活中蕴含着艺术美,要善于以艺术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美。(2分)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细碎小事始终保持兴味,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无限眷恋与真实的执著。妥帖的布置房间,装饰自鸣钟,听院外买臭豆腐的叫卖声,这些都是生活中极平常的小亭,然而作者在一种超越个人目的的审美眼光的观照下,生活显示了她优美的一面。(2分)
(2)从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来看:
示例①:以艺术的心态享受生活。(2分)如房间布置妥帖之后,“我统御这个天下,想像南面王的气概”。认为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变的,人不应该是机器,而要像欣赏音乐一样去品味各种情感。(2分)
示例②:以艺术的情趣创造生活。(2分)艺术情趣有时能够超越物质的实用性而独立地对人产生精神上的慰藉。作者的居所“贫乏而粗末”,但以画家的眼光去布置、装饰,以音乐家的耳朵去聆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消解了日常生活中的紧张与桎枯,获得精神上的愉悦。(2分)
(评分标准:要从艺术与生活相互作用的关系角度阐述,有观点,有分析。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有理就可给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B分别读zǐ;chì;zhēn。(A分别读yōng/yòng;wéi/wèi;jia。C分别读shí/shè;fēi/fěi;shuò。D分别读jiǎo;chuò; zài/zǎi。)
16.D 胸无城府:为人坦荡,没有心机。(A居高临下:形容不可阻挡的形势,也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B江河日下:比喻事物一天天衰落。C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17.A (B搭配不当,“顽强拼搏的精神”不能与“闪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搭配;C成分残缺“启动”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机制”;D句式杂糅,“其根本原因还是”与“所导致的”杂糅不清。)
18.(每空一分))①分裂 ②衰败 ③爬满 ④描绘
19.答案示例:黄山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清明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或:黄山市清明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五个要点,各1分:黄山市、清明、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形式多样。)
20.答案略。
五、(60分)
21.参照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言洁足下。我平时读书,考察文章的要旨,稍稍识得文章的主要精髓。我私下认为文章的作法,虽然变化不同,然而它的要旨没有其它的,就在于循自然之情而不矫揉造作,抒发思想情感,到文章结束都是自然天成而不刻意雕琢,这从左丘明、庄周、司马迁、班固以来,各家文章的要旨,没有与这不相同的。
文章的作法,是很难的了。文章的作法,没有不读书就能擅长的,然而我读书又能全都丢弃书,对所读之书能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这样我的书本已读通,我文章当然就会精妙了。一心一意去思考,万般思索摒除杂念,让身体置于尘世之外,让思想遨游于空旷天地之间,让文章的内在精神呈现于语言文字之上,这样以后,就能不说世俗之人的话,不写世俗之人的文章,这就无法获取世俗之人的喜爱。所以文章的写作,没有不贵在独抒性灵,别出心裁的。
如果有一个人在这里,世俗众人喜爱他,他也就成了和世俗众人一样的人:君子喜爱他,他也就成了和君子一样的人。所以君子把被世俗众人喜爱当作是可耻的事,就是因为这。那些世俗众人,模仿因袭,只是把雕饰词句作为擅长的事,看他们那文辞华美的文章,跟那考据编纂文章一样(自己的东西很少),这就是虽然在动笔时用其所有,唯恐不尽,但写出的文章还是空洞无物的原因。君子的文章,追求淡泊,摒弃那程式法则的束缚,除去那虚浮粉饰之词,无所有,才是(真正)的无所不有。我曾走入树林幽深草木丛生的地方,荆榛阻挡我的脚步,土石遮挡我的眼睛,即使很近的地方也不能到尽头。我就慢慢地摸索,害怕有半步的闪失。等到登上山顶欣赏,抬眼千里之外,云烟尽在脚下,天地一片苍茫,寥廓无际。一会儿就能遨游在渤海边上,看见那水天相接,浑然一体,波涛汹涌。四面一看,恍惚不再有人间。啊,这就是文章的自然天成呀!文章的作法像这样,难道还不难吗?
我从二十岁开始,就有志于文章写作的事,然而那时我有诸多忧愁,精神沮丧,加上生计没有着落,无法让一天得以安生。只是自己认为年龄还小,可以等到他日(来做),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逝了,(不觉)就已过了三十岁,那内心的惭愧、悔恨、害怕,又怎幺能说得尽呢。多年以来,我客游四方,遇见的读书人很多,却也没有遇见把文章写作的事作为志向的人,唯独你甚是勤奋好学,深得古人的为文要旨,见你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且说我可以从事文学之事,我又怎么敢当呢?偶尔整理翻检箱中的文章,从丙辰到丙寅,是这十年问所写的,有<芦中集》、《问天集》、《围学集》、《岩居川观集》,删去其中的十分之二三,汇成一集,用来请你指正。你认为可以保存就保存,不然就丢弃。我将进入山林之中,躬耕读书,大概略微可以实现我以前的志向。然而不敢肯定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