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喙( ) 大穰( ) 梵天寺( ) 喻皓( ) 贻以金钗( )( ) 布板讫( ) 弥束 ( )胠箧( ) 塔遂定( ) 人履其板(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庆州界( ) 2、方为秋田( ) 3、之害( )( )
4、其喙( ) 5、千万蔽地( ) 6、蔽地( )7、则以钳( )
8、则以钳( ) 9、搏之( ) 10、悉为两段( )
11、悉为两段( ) 12、旬日( ) 13、子方皆尽( )14、岁以大穰( ) 15、岁以 ( ) 16、大穰( ) 16、其虫( ) 17旧曾有之( )( )
18、土人( ) 19、谓之( ) 20、方两三级( )( )21、钱帅登之( )22、患其塔动( ) 23、匠师云( )
24、未布瓦( ) 25、故如此( ) 26、如此( ) 27、乃以瓦( )28、乃以瓦( ) 29、而动如初( )( )
30、无可奈何( ) 31、密( )使( )其( )妻见喻皓32、贻( )以( )金钗 33、问( )塔动之因( )33、此( )易( )耳( ) 34、但( )逐层布板讫( )35、便实( )钉( )之 36、匠师如( )其( )言
37、塔遂定( ) 38、人皆伏( )其( )精练( )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⑴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⑵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⑶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⑷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⑸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⑹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⑺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⑻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⑼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关如胠箧。
⑽人皆伏其精练。
四、中考链接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本课学习要点
1、关于《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如毕舁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
2、内容概括:
①《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②《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以虫治虫”中两个“虫”分别指什么?
子方虫和傍不肯
4、《以虫治虫》给我们那些启示?
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 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5、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傍不肯”的形状像蝼蛄(俗名土狗子),它的嘴上长有钳状的东西。它碰到子方虫,就用大钳子跟它搏斗,并用大钳子把它夹成两段。
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毒虫,保护树木等。
6、《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①、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布瓦后,塔“动如初”,说明匠师的认识未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匠师当然很难堪。但为了向钱俶交代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的妻子,请求喻皓“塔动的问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②、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7、《梦溪笔谈》及选文价值、意义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第二则《梵天 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 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6《梦溪笔谈》两则语言特色
《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魄蓟作、员直的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 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六、中考链接(答案)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②启示: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决定着他对事物的判断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