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13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卷纸上。
一(23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三人行, ▲ 。 (《论语》)
(2)苔痕上阶绿, ▲ 。 (刘禹锡《陋室铭》)
(3)晨兴理荒秽, ▲ 。 (陶渊明《归园田居》)
(4)忽如一夜春风来, ▲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 ,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8)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 ▲ , ▲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祈祷(qǐ) 鞠躬(jū) 更胜一畴(chóu)
B.羁绊(bàn) 粗犷(kuàng) 相形见拙(chù)
C.亘古(ɡèn) 荒谬(miù) 味同嚼蜡(jiáo)
D.酝酿(liànɡ) 谙哑(yīn) 叱咤风云(zhà)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一项是( ▲ )(2分)
A.虽然四川雅安发生了强烈地震,但我们相信四川人民还会一如既往的坚强。
B.如果不修水利工程,这些平原地带一旦遇到严重灾害,后果不可思议。
C.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唯分数论”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仍然根深蒂固。
D.南京亚青会组委会别出心裁地进行火炬网上传递,体现了低碳、节俭的办会理念。
迎接青奥会,做好小主人。王刚是青奥会的一名志愿者,请你帮他完成下列任务。
【亲近南京】
4.王刚向来宾介绍南京的文化古迹,下面是他的介绍词,请你帮他修改。(3分)
由于南京历史古迹久负盛名,使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南京文化古迹遍布,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历史风云变幻:中山陵似屏障般巍然耸立,显示浩气长存; 明城墙如高山般曲折绵延,道尽王气沧桑;秦淮河 ▲ ,吟唱昔日繁华。
(1)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
(2)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使之跟前两句构成排比句式。(2分)
▲
【献礼世界】
5.王刚要给来参加南京青奥会的外国朋友献礼。请你帮王刚从下面几幅书法作品中选择一幅作为礼物,并参照示例,从字体、形态、意蕴三个角度说说选择这份礼物的原因。(3分)
示例:我选“宁”字,这幅书法是行书,形态俊秀,可以表达南京人民祝愿外国朋友生活安宁祥和之意。
我选 ▲ 字, ▲ 。
【感受文化】
6.古都南京,人文荟萃。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们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如刘禹锡、杜牧、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请你任选其中三位,写出他们与南京相关的作品名称,跟王刚一起感受南京的文化底蕴。(3分)
示例: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 ▲ (2) ▲ (3) ▲
二(43分)
16.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1题。(16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①,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末句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 ▲ 。(1分)
(2)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首句写“乱烟”,既是形容夜里雾气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惶恐不安。
B.次句中“飞月”一词,既表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当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C.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清及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D.这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有情的诗,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离别之情。
【古文阅读】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①,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③之。稍壮,折节④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隐于光、黄间⑤。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选自苏东坡《方山子》,有删改)
【注】①方山子:名陈慥,字季常,方山子是人们称他的绰号,他是苏东坡的好友。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宗:尊奉的意思。④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⑤光、黄:地名,指光州和黄州,在今湖北麻城。⑥矍然:吃惊的样子。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 余谪居于黄( ▲ ) (2) 余告之故( ▲ )
(3) 余既耸然异之( ▲ ) (4) 犹见于眉间( ▲ )
9.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鹊 起 于 前 使 骑 逐 而 射 之 不 获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此吾故人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
11.首段中交待方山子隐居原因的句子是“ ▲ ”;第二段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一句,从侧面表现了方山子 ▲ 的情怀;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不能施展才华的 ▲ 之情。(3分)
(二)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2~16题。(14分)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
12.依据文章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1)第①~②节,具体解释: ▲
(2)第③~⑦节,提出分论点:
分论点一: ▲
分论点二: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3)第⑧节,总结归纳中心论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13.请将第④节画线句改成陈述句,并与原句比较其表达效果的不同。(3分)
▲
14.第⑦节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哪些作用?(3分)
▲
15.请选出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 )(3分)
A.第②节引用韩愈的话是为了阐明做合适的事就是“应该”,解释“有为”的内涵。
B.格言“喜则易动善念,怒则易动恶念”可作为第③节的道理论据,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C.第⑦节加点的“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下“大恶”是由“小恶”发展而来,不排除特例。
D.第⑦节画线句对分论点“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作补充论述,使论述更全面客观。
16.阅读下列材料,区分材料所述行为是“大善”还是“小善”,结合文章阐述理由。(3分)
四川雅安4月20日发生了7.0级地震,首批解放军武警官兵在第一时间内向震区派遣救援力量。当日,武警四川总队、水电、交通部队、警官学院共计2500人已携带专业救援器材,赶赴灾区实施救援。另外,武警四川总队1500名、重庆总队1000名兵力分别在成都、重庆做好增援准备。
▲
上一篇:2013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温州市)
下一篇:2013年新课标1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全国统一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