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调节高考前的心理?

 
[案例]离高考还不到一个月的一天下午,高三年级某家长急匆匆叩开学校咨询室大门:我家的学生忙于复习迎考,没有时间一同来咨询,我只好前来代他咨询几个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好高考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

请问:学生高考前或高考过程中应注意的心理变化有哪些方面?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和引导学生调节应试心理?


答:对高考前和高考中心理调节的问题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学生在高考前或高考中容易出现哪些不正常心理现象?

1、有的考生出现过于松驰的心理。

(1)有的考生出现因中午睡觉而迟到的现象;

(2)有的考生因饮酒在考场上睡着了的现象;

(3)有的考生趁考试机会与原来有矛盾的校外同学打群架的现象;

(4)有的考生趁考试机会与自己朋友约会的现象;

2、有的考生出现过于疲劳的心理。

(1)由于晚上复习时间超过午夜,第二天起床时还没睡醒就迷迷糊糊进考场;

(2)由于起得过早进行复习,进考场时特别疲惫;

(3)由于晨练时运动量过大,进考场时感到特别累;

(4)由于早餐吃的过早或吃的特别少,进考场时出现大脑供血不足、头脑不清的现象。

3、有的考生出现过于紧张的心理。

(1)有的考生在高考前和高考中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现象;

(2)有的考生出现怯场现象,一进考场蒙了、答题没有思路的现象;

(3)有的考生出现丢题、丢页的现象;

(4)有的考生忘带准考证、忘带文具等丢三落四的现象。

由于心态异常而出现:过于松驰心理,过于疲劳心理,过于紧张心理。这是自己在伤害自己、自己在吓唬自己、自己在坑害自己,在严肃的考场内外发生着不该发生的事。

这是我们告诉考生和考生家长应该注意不该发生的事。

(二)不正常心理现象对高考有什么样心理影响?

1、考生心理过于松驰影响记忆的保持和能力的速度

(1)从对知识记忆力角度来说,经常复习的知识就能保持下来,如果中断复习的知识只能保持一半,遗忘一半。所以不能过于松驰而中断对知识系统的复习。“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是有一定道理的。

(2)从能力角度来说,什么是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也必须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提高、熟练,才能有速度、有效率。过于松驰、中断练习,其能力就会减弱,能在1分钟完成的试题可能在2分钟才能完成,或者出现错误。“歌不离口,书不离手”就是说能力再强也必须练习。

请同学和家长务必记住,考生不能过于松驰。如果出现过于松驰心理,根本没把高考当做一回事,或者说没当做高于一切的大事的话,就有可能出现“无事生非”或者出现“高于高考的事端”。

2、考生过于疲劳影响大脑供血不足

高考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一天之内要完成2—3科的答卷。每一份试卷的题量基本是不允许你反复思考的,没有反复思考的空间,只是一次性的思考空间,每天要在4个小时内运用至少是高中三年来或者说是中学时代六年来储备的所有知识、技能、能力,展示于考卷之中。这样一个大跨度、大计量、大综合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大脑的供血量要高于平时供血量的几倍,如果考生过于疲劳,一但出现大脑供血不足会导致昏迷状态。

请同学和家长务必记住:考生不能过于疲劳,如果出现过于疲劳就像手机充电不足发射不出信号一样。

吃好饭、睡好觉,就是为大脑提供供血的储备,就是为大脑在充电。

4、考生过于紧张会出现激情

什么是激情?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例如:恐惧、悲痛、暴怒、狂喜、绝望等。

激情,加强了大脑皮层下中枢的强烈兴奋,而产生对大脑皮层的负诱导,致使皮层上有关部分增强了抑制过程。在激情状态下,意识的控制作用会有一定程度降低。

在激情支配下人的心理可能出现两种心态:

(1)激情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不顾一切的完成单一的、指令性的任务。例如:冲锋陷阵、舍身炸碉堡、用身体堵枪眼、用飞机撞军舰、烟筒等等。完成这些任务之前和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必须产生激情,必须是激情满怀上战场。没有激情的心理就会使人思前想后,激情使人忘掉一切。

(2)激情会使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不能正确评价客观问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智慧,不能很好的完成高考的答案任务。例如:分析问题能力受到抑制就不能多向思维的分析问题,一时间出现思路的堵塞,不知从何下手,出现发蒙现象。激情不能正确评价问题,在判断题、选择题面前就无法做出正确的答案。激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心理,明白应该得A,而不自觉的写了一个B。

怎样看待激情?上战场必须是激情满怀,忘掉一切,不怕牺牲;上考场必须是豪情满怀,想尽一切,保全自己。上战场要激情,上考场需要豪情。

(三)怎样调节和锻炼自己的应试心理?

1、松而不驰

放松是高考前指导教师给考生创造、创设的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目的是达到个性的完善、单兵训练、缺啥补啥,不搞统一训练、统一辅导、统一时间等,教师进行个性辅导、进行个性答辩,有时组织一些野游活动,改变一下环境、增强信心、热爱生活、激励自强自主和同学间要互助帮助、合作,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体育馆、食堂等全方位为高三学生开放、热情为考生服务。这些做法是对的,是有利于学生自我完善的。怎样适应和利用这样好的环境,从心理上要走出三个误区:

(1)单兵教练是打仗的前夜,是演员登场演出化妆的关键时刻,不能误认为这下子可熬到头了,可以放飞了。恰恰相反,这是激战的前夜,象观察进攻的地形和地势一样,不能因为有宽松的学习环境而放松学习。

(2)学习时间的放松,是让你适当的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为了与每年高考7、8、9三天的时间相对接,这是一个生物钟时差的调节过程,要按高考时间进行作息。不能误认为这下子可解放了、可自由了、不用起早、也不用贪黑了,更有甚者,利用 “自由复习”的时间去搞“自由恋爱”,这恐怕是错误的利用了“自由时间”和对生活的内容太过于提前了。不应该把“恋爱”提前到高考之前。

(3)要有一个“自由复习的计划”和对每一个学科补充的奋斗目标,也要有一个与高考时间相对应的作息时间表。

这样在比较宽松的环境里,才能平稳而快速的提高自己,或出现一个质的飞越。

2、劳而不惫

高考前是最劳累的关键时刻,怎样做到劳而不疲惫呢?

(1)要有自信心

无论何时何地一定要相信自己高考会成功的,绝对不能出现“我不行”、“我完了”的心态。一定要保持“我行”的心态。这样在人的心理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什么是马太效应?首先得自己认为自己行,我不行怎么能进入省级重点高中?这样周围的人都认为你聪明、你能干,你就真的会聪明起来,这就是我说行就行,不行也能行。如果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了、我完了、一切都完了,这样周围的人一看你真的不行,都议论某某学生完了,从此你就会一完到底。如果有的人认为自己可能是一个傻瓜,周围的人也都叫你傻子,而且别人会把你的傻事积累起来加以议论,到一定时候你自己也弄不清你傻不傻了。这个使人变聪明或使人变傻的心理效应就叫 “马太效应”。把马太效应引入企业管理,叫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把马太效应引入经济领域叫“越有钱的越有钱,越穷的上帝越盘剥”。所以高考前或高考中绝对不能想“我不行”,一定坚定自信心,尔能乃不能也?我行,一定行的心理,这样学习时间再长而不感到疲惫,不知疲倦的去学习。马太效应最早就是出现在佛经上的一句话,叫“越有者天赐给,越穷者天盘剥”。后来应用心理学研究之中产生了马太效应。所以家长和教师绝对不能说学生是傻瓜、是笨蛋,这是违犯天规的。

(2)为了适当休息,交换不同思维的学科和必须坚持体育锻炼和进行适当的文艺活动或同学一起搞点活动,避免孤独,使精神更加饱满。

(3)选择习惯吃的饭菜、补充营养

什么叫营养?什么叫好吃的饭菜?我认为习惯吃的东西、吃的多的东西就是营养。有人说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有一定道理。高考期间就是挑你习惯吃的、喜欢吃的、吃的多的东西吃就是营养。

这样做到吃饱、锻炼好身体,有一个我行的自信心,我认为再累也不会感到疲惫,就达到了劳而不惫的要求了。如果一但丧失信心,不学习也会很累的。

3、紧而败

高考前、高考中一定要抓紧时间复习,抓紧时间答卷,要做到紧而不败。

为什么提出一个紧而不败的心态呢?意思就是时间上一定要抓紧但不要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什么是压力?心理学家格罗斯说:所谓压力就是“用来对付威胁的常规方法的失败“。这就为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怎样缓解高考的压力?

(1)研究当年高考命题的动向

高考对学生、对老师都有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往往是用去年高考的方法来对付今年高考的威胁,这样就产生一种疑惑的心理,从老师心理来看是我指导的路子对不对?从学生心理来看是我准备的这些东西到时候能不能用上?

如果能及早研究当年命题的动向的话,就会减缓疑惑的心理压力。

(2)研究当年教学改革的动向

当年教学改革的要求可能不会全部体现在高考试题当中,因为命题时要考虑高一、高二时的实际状况,但或多或少要体现当年教学改革动向,这样会激励各地推进改革。

(3)研究国外教学改革和中国未来教学改革的动向

因为高考命题是指导未来改革的,中国未来的改革又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所以要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考试方法。

(4)要总结、提炼近三年来高考命题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形式,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研究和把握好近三年来高考的规律。

(5)要在四个能力方面下一定的功夫

第一,想象能力。我们知道拿破伦说过这样一句话,意思是:“想象力统治着世界”。不论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高考的学生,一但失败,都会发出这样一句感叹:“哎,我咋没想到呢?”没想到就要失败,然而成功者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想到了并且去练习或去实践了,他就胜利了。

第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社会实践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对科学现象、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一定要加强,该做的实验一定要注意每一个环节的科学性。

第三,创新能力。主要是创意要新。记得有一年作文是一个人挖井,挖一个坑没水,又挖一个,还没水,再挖一个,让考生就这幅画发表议论。多数人议论的题目是“要持之以恒”,但有创新者议论题目是“办事要讲科学”,创意要新才能得高分。

第四,视听与分析能力。视听不仅能听明白而且回答问题要正确。看图、看题不仅要看明白而且要分析正确。

(6)要用一定情感对待试题中提出的问题

在新课改中教学成果标准要求是:由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四种因素构成分数的高低,所以考试时要有饱满的热情,才能产生洋溢豪情的词汇和科学的价值观,解答的问题才能准确。

(7)在复习时注重补充个人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获得的全部知识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课本提供的,另一部分是教师个人知识的补充,再一部分是学生在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的知识,所以高三学生必须储备教材之外,教师教给以外的个人知识。

能在紧张复习中试用上述七点建议,就可能达到“紧而不败”的心理效果。

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把心态调节到:松而不驰;劳而不惫;紧而不败的应试心态。祝每一位考生高考成功!